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赋得媒体一份暖

有人将记者称为“无冕之王”,也有人称记者是“冷血动物”。为了捕捉有价值的线索,为了求新求异的新闻,他们目中无“人”,对于事业的追求高于一切。

在刚入行时,报社的老前辈给我讲过凯文·卡特的故事。1993年,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的苏丹,爆发了严重的战乱和饥荒,无数人民缺衣少食,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当时,凯文·卡特作为一名自由摄影记者,来到此地进行采访,拍摄了一张特别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随后,凯文·卡特把这幅照片寄给了美国的《纽约时报》。

这幅照片刊登出来后,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得当时人们对于发生在非洲苏丹的饥荒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促使国际社会对非洲的援助进一步加大。可以说这幅照片改变了苏丹很多人的命运,许多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濒临死亡的当地人民得到了救助,重新获得了生命。第二年,凯文·卡特因为这幅照片,获得了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

当凯文·卡特成为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之后,却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指责和咒骂。很多人批评凯文·卡特是个冷血屠夫,为了获得大奖,只顾拍照而没有对照片中的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当时的各大电视台和媒体也纷纷批判凯文·卡特,对他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彻底击垮了凯文·卡特的精神,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在他去世之后,人们才了解真相,那时小女孩并非孤身一人在沙漠等死,她妈妈就在身边,而且她本人也是人道组织救援的对象。

老前辈在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时,总会悲哀地摇摇头。虽然死于众人误解压力之下的凯文·卡特是个外国人,但我们同属于新闻战线,他被世人视为“冷血无情”、“见死不救”,这个刻板认识,又哪里分国籍或者时代呢?听了老前辈一席话,有些刚跨入媒体行业的同僚果真就动摇起来,甚至有人握紧拳头暗暗发誓:既然已经背了这个恶名,不如真的无情到底,反正是一份工作而已,记者的本分,不就是将事实真相呈现给世人吗?心肠索性更硬一些,管他什么冷血热血,和“新闻事件”比起来,“人性”不值一提,干脆从一开始绝缘于此,倒落了个轻松无碍。

当年,我听罢凯文·卡特悲惨经历,特意去了找了《饥饿的苏丹》来查看:一个瘦骨嶙峋的非洲小女孩蹲在地上,身后是一只阴险无比的秃鹫。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感,怪不得会引发人群那么大的误会与愤怒。

别的年轻同僚都在为凯文·卡特之死哀叹时,我在思考:凯文·卡特其实是一个心中有大悲悯的摄影记者,他用自己镜头表达的,不光是深黑的恐惧颤栗,还有他对非洲儿童的深刻同情。也正因为他内心柔软而细腻,所以当全世界污水向他泼来时,他最终没能顶住刀剑般锋利的谩骂言语。

我在正式成为媒体人那一天,同样握紧拳头暗暗发誓,却不是要做目中无“人”的新闻,而是做一个真正有温度有悲悯的记者,修炼自己内心,让自己更坚强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在关键时刻,敢以少数之姿去说服“多数人的看法”,去真正帮助和温暖新闻中的“人”,真正关照“人”的旦夕祸福、喜怒哀乐。因为记者手中一支笔,可以是助人从泥潭跃起的竹竿,也能成为伤人无形的利器。

我曾指挥报道过的一个新闻事件,令我至今难忘。

事件中的麦姐和谷哥,原本是很幸福的一对夫妻,他们育有两个孩子,一家人虽然生活清苦,但齐齐整整,同心协力地过好小日子,每天都有奔头,每天都有欢笑。突如其来的不幸,却将这种平衡和幸福无情打破,正值壮年的谷哥,因为一次意外,忽然瘫痪在床,家庭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麦姐的孱弱肩头。

麦姐要打工赚钱,又要照料谷哥和两个幼小的孩子,每天忙得团团转,还常常顾此失彼。就在麦姐焦头烂额时,从南充来双流打工的米哥出现了,米哥年龄与谷哥相仿,他了解到谷哥的不幸遭遇之后,开始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替麦姐分担生活的一份苦楚。

谷哥将一切都默默看在眼里,他暗中观察了很久,发现米哥是一个憨厚本份的人,他的眼神虽然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麦姐的喜欢和疼爱,但从未在言语上僭越半分,一直恪守着君子礼仪。谷哥思考了三天三夜,他想了很多很多,如今自己已瘫痪在床,从一个丈夫的角度,一个父亲的立场,都不能再给这个小家庭任何帮助,反而对麦姐是种巨大的拖累。米哥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如果麦姐和他在一起,相信他有能力让她重获快乐和幸福。

谷哥涩涩地开口,对麦姐说出这一切。麦姐开始很惊愕,不能接受现实,但当谷哥坚持说完所有理由,麦姐也冷静下来,细细思索丈夫说的每一句话。她支撑这样一个家庭,太苦太难了,不知道自己绷得紧紧的弦,什么时候会断掉,倘若她也倒下了,谷哥怎么办?两个幼小的孩子怎么办?

谷哥对麦姐提出了离婚要求,也开出了条件:离婚之后,麦姐和米哥结婚,但还是要照顾好两个孩子,也要照顾他。

麦姐背着谷哥,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随后又和米哥正式结婚了。他们成为崭新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在一起,忠实地履行了当初的承诺和义务。成都媒体得知此事,大肆报道,就连中央台,也专门赶来双流,为这个“奇异家庭”采访录像,视为当代道德典范,进行全社会推广宣传。

就在央视和成都媒体报道的第三天,有热线电话打到报社,称自己是米哥儿子,要状告亲生父亲,原因是米哥对于儿子的遗弃。原来,米哥在南充还有一个儿子,他前妻去世后,这孩子不听说教,不肯念书,成天跑到外面,和一帮流浪孩子混日子。米哥找不着也管不了,一气之下离开家乡到双流打工,与麦姐结缘成婚,哪知刚组成小家,儿子又冒了出来。

在报社的采前会上,大家议论纷纷,多数人的看法,是谴责米哥这种欺瞒行为,实在不耻。他自己有儿子不去管,反倒为了“爱情”跑来照顾人家的孩子,这种极其虚伪的行径,还不是为了能骗取一个女人的痴心,有的意见主张“揭穿米哥的真面目”。一个刚刚被树为典型,视为道德先锋的人,他竟然有着隐藏的如此丑陋的一面,对于新闻而言,是极具反差效果的,此报道一出,能迅速吸引看客视点,形成很好的轰动效应。

我认真听取了大家的热议。诚然,对于新闻的规律而言,“大立”之后来一个“大破”,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戏剧性的反转效果,会引来坊间更多关注和议论,但是否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和做法呢?还有没有更加有意义和价值的报道方式呢?沉思之后,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一些同事主张的“揭露丑恶”,持相反意见。

我讲出了自己的理由。

据记者传回来的信息,麦姐自从知道米哥在结婚前没有告诉她还有个儿子的事,已经感觉受了欺骗,没有被尊重,心头堵上了一口气。倘若现在媒体再推波助澜,打倒米哥这个刚刚树起的典型,麦姐也许会坚定不移地离开米哥,这段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岂不从此撕裂,让两个人就此分道扬镳。而麦姐之前背着瘫痪的丈夫谷哥去民政局离婚,如今若再和米哥离婚,外人将如何看待?人们是否会认为这个女人在感情上朝秦暮楚,而且,后夫一旦露出一点错漏,她便将之踹开,这是何等的冷酷与无情?这无疑会给他人和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的伤害。

米哥隐瞒自己有孩子的事实,的确是不对。但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想,他当时也有很多苦衷:麦姐膝下已经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倘若他冒冒失失说自己还有个儿子,麦姐是否会担心负担太重,就此拒绝了他的求婚呢?即使是一个底层男人,他也有自己一份自尊心,更不消说他儿子向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就算想要带儿子见一下“后妈”,也联系不上那不知在哪流浪的儿子啊。米哥对待麦姐一家人,是毫不掺假的好,这一点,依旧被“一对新人”照顾的谷哥也可以作证,米哥是个善良的好人,这好人身上是否就容不得一丝瑕疵,有些许缺点?

从媒体角度讲,我们做新闻,初衷是什么?如果我们现在将基调定在对米哥的批判和打压上,对于米哥这样一个刚刚被定为模板楷模的人,戏剧性地又踩踏在脚底,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新闻的恶炒事件,这并不是主流媒体的基本立场和真正态度。

新闻媒体应该背负着对这个社会沉甸甸的责任感,这“责任”是比单纯的一声谴责、一声怒喝更为重要的。就像当初的凯文·卡特,他若只出自“小爱”,给那个瘦弱的非洲小女孩一点食物和钱,这自然也是行善。但他选择用自己的职业操守去拍照并展示,让全世界都为此震惊,带来了更大的帮助效果。这便是记者的“大爱”,用自己手中的笔或者镜头去展示,唤醒广大民众,对于整个社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新闻人,应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分力,尽一分心。我们更应该从向善、向美、向暖、向好的方向去做新闻,或倡导一种社会责任感,让民众看到美好和谐的希望。

我阐述了我的想法后,采前会安静下来。大家沉思片刻,最后一致同意采纳我这个“绝对少数”的方针。我们编采人员抽丝剥茧,分析问题的本质所在,给予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庭一份温暖,给予这段岌岌可危的婚姻一份坚定。在后续跟踪的一系列有温度的报道中,原本可能对米哥口诛笔伐的大众,迅速站稳了立场,更多理解,更多同情,更多宽慰,更多赞许。

最大的障碍是米哥儿子,他原先一腔怒火,在媒体的温情引导之下,不再状告父亲,麦姐也以一颗母亲的心,接纳了这个孩子。米哥儿子尝试着和后妈接触,他发现父亲和后妈诚心诚意来对待他,在新的家庭里,吃得饱穿得暖,有人关心照顾,有人真正对他好,他多年的心结释然了,也再不乱跑到外面去流浪。

原本一触即发的危机,原本即将坍塌的家庭,在媒体介入之下,能和好如初,更胜从前。双流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得知此事后,被这家人的无私大爱所感动,主动为残疾的麦哥解决低保问题,又为善良的米哥解决工作,让他们生计更为得到保障。从此这个犹如“联合国”的小家庭,经历了这一场惊涛骇浪,越过暗礁,驶向平静水域,洋溢着更多欢笑和快乐。

这是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即使面对的不是这样一桩起伏曲折的新闻,面对再微不足道的小事和草根民众,我都会秉持一颗温暖向善的心,透过新闻事件本身,去看新闻事件中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美,他们是否会因为一件新闻报道而饱受压力折磨?是否会因为记者的一点点“无情”而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之中?我始终相信,再卑微的个体,他身上都有独特闪光的人情美,如果谁忽略了这一点,伤害了这一点,很可能会给他人的命运,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甚至是暴风骤雨,甚至是怒海惊浪。

我在媒体这些年,一直没有忘记那幅《饥饿的苏丹》,忘记那个为流言自杀的摄影记者。新闻的力量,悠悠众口的力量,有时真的很强大,稍微偏离一点点立场,可能就会对他人带来致命的后果。凯文·卡特他秉持着自己对于新闻的理念和初心,做到了一个记者的极致,帮助了数以万计的非洲饥民。《饥饿的苏丹》是一副经典绝唱作品,他在按下快门的刹那,没有做错任何事,倘若非要说错,他只错在内心还不够强大,当流言蜚语向他席卷而来时,未能抵御这狂暴的力量。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那么强大的能量,但至少我尽了自己的全力,以一个媒体人带着感情和热度的温暖笔触,去梳理、分析和报道,呈现更好的人间百态,共建更好的和谐社会。只有当媒体人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感时,大众才会接受和认可,这是他们心中最想见到的新闻,这是他们最欣赏和敬佩的“无冕之王”。

杜阳林,四川南部人,少小贫困,自强不息,以笨拙笔触,开创自我天地。多年躬耕不辍,岁月荏苒,初心难改。愿以有温度的文字,写人生悲欢,呈世间百态。


请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忘了是一战还是二战时外国因排摄了一张老鹰捉非洲儿童而获奖后自杀的摄影家是哪位?
饱受争议的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作品《饥饿的女孩》
享誉世界的摄影大师——凯文·卡特
28年前,那个拍下著名苏丹女孩饥饿照的摄影师,已付出生命代价
《秃鹫与小孩》拍摄者获普利策奖后自杀
《饥饿的苏丹》拍摄者凯文·卡特之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