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讨

作者:侯正洲、庞杰

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就最清晰,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这样,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不成熟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学法,培养兴趣

小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难学。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是老师没有教给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他们不知如何去思考,因此他们觉得数学学习难,没了激情,同样也就没了兴趣。所以学习数学,方法是关键。如在一年级数学9+?的教学中,教师只对9+0=9、9+1=10、9+2=9+(1+1)=(9+2)+1=11、9+3=9+(1+2)=(9+1)+2=12进行教学,并总结出凑十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律(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其它的9+?的运算由学生自行完成,看谁算得快、算得准确,同时要求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发现什么?这样做,既进行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二、爱护学生,融洽感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每周教学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数学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上数学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识地把相关的数学知识融入活动和游戏之中,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来源于教师关注、呵护、表扬和激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积极的课堂评价手段,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爱是数学老师工作的起点。没有爱,就谈不上老师的工作。爱学生首先要热心、细心、耐心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奋发向上。爱的天平,绝不能放上偏见的法码。作为数学老师,不能只爱几个得意门生,要以同样火热的心爱学生全体,爱每个学生。爱学生还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所谓“严师出高徒”嘛!因此老师对学生要爱而不骄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但严格要求不是苛求,不是强迫命令,更不是简单粗暴,而是教育性、说服性、指导性、严肃性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就成了一半”。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联系实际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四、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从做中学

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直径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同桌合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们兴致很高,同桌两人想各种方法进行测量,动手又动脑,最后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关系的感性认识。但是圆周长究竟是圆直径的几倍呢?是否每个圆的周长与其相应的直径都存在相同的倍数?学生还不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总之,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则在学习数学中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官进平 多角度调动学生兴趣,让小学生爱上你的数学课
教了20年数学,终于找到吸引学生的诀窍!
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教学随笔
贾诒涵的作业之
怎么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