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365》--105.脏腑表里相合
 

·黄帝内经365· 

·第三章  内藏外象·

·第三节  藏象构成体系·

 

九、脏腑表里相合(105

 

(一)脏腑的表里关系。

脏腑表里相合关系是《内经》五脏系统生理功能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以阴阳关系原则为大前提,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主蓄藏,腑主疏泻。具体到哪一脏与哪一腑相合,则既有脏腑经脉上的络属,更有生理病理上的广泛联系。

脏腑表里相合是《内经》医学理论的奇葩,初看令人匪夷所思。如《难经·三十五难》就提出疑问,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是邻近脏腑,表里相合可以理解,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相去甚远,为什么也能表里相合呢?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

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

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灵枢·本输第二》5/7) 

我们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肺与大肠表里相合,大肠受盛从小肠注入的食物残渣,变成糟粕排出体外,故曰传道之腑。

心与小肠表里相合,小肠接盛经胃腐熟后下行之食糜,故曰受盛之腑。

肝与胆表里相合,胆为中正之官,胆汁清净,与其他五腑所藏物的混浊不同,故曰中精之腑。

脾与胃相表里,胃受纳饮食五谷,故为五谷之腑。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贮盛津液,故曰津液之腑;膀胱与肾同属水。“少阳属肾”:少阳指三焦,三焦在经脉为少阳,三焦之脉上行散于胸中,而肾脉亦上连于肺;三焦经的下腧穴委阳属于膀胱,而膀胱与肾相表里,所以三焦亦属肾。三焦为中渎之腑,膀胱为津液之腑,则肾可统领三焦、膀胱两个水腑,故曰“将两脏”。将,统帅;脏,此指三焦膀胱两腑,脏、腑通义。

“三焦者,中渎之腑”:中,体腔之中;渎,川渎,水道。三焦是体内水液的通道,自上而下,入于口,出于便。按经络循行,入络膀胱。三焦为一腔之大腑,包罗五脏六腑,五脏无有与之相匹配者,故又为“孤腑”。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腑”,最初写作“府”,月字旁是后来加上去的,作为人体专用。府即库,古时府库常连用,但亦有区别,府用来贮藏文书和财物,库则用于贮藏兵器。那么人体六腑究竟藏些什么呢?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德经·第十二章》)埏是揉合,埴为陶土,埏埴以为器就是制作陶器。户牖就是门窗,凿户牖以为室就是建造房屋。这句话的意思是,陶器也好,房屋也罢,只有中间是空的(当其无),才有使用的价值。老子意在说明他的“道在有无之间”的哲学观点,而《内经》的六腑之道,也在这个“有无之间”。所以《素问·五脏别论》云:“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并将糟粕传导出体外。饮食物自口腔进入人体,又排出体外,要经过七道关口,《难经·四十四难》称为“七冲门”:“唇为飞(扉)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胃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肛口)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所以六腑实而不能满,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这里我们简单复习一下消化道的解剖。口腔后面是咽喉部(会厌),咽通食管,食管下端与胃上口相接为贲门,胃下口与十二指肠相接为幽门。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脘,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下脘包括幽门。胆囊和胰腺在十二指肠膨出的壶腹部有一个入口,胆汁和胰液经此进入小肠,协助消化。小肠自上而下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统称小肠,人体小肠全长约5-7米。小肠与大肠相接处称阑门,阑有“攔”的意思。大肠自上(前)而下(后)分盲肠、结肠、广肠(直肠)和肛管,统称大肠,长约1.5米。阑门就在回盲部,其下方有阑尾开口。肛管外侧端即为肛门,《内经》称魄门(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名。一说魄同粕)。

饮食物(水谷)进入口腔,经过牙齿的初步研磨并与唾液拌和,经由咽与食管进入胃内,在胃体运动和胃液腐熟的共同作用下成为食糜,通过幽门下行进入十二指肠,正常情况下胆汁与胰液也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消化。食物在小肠管内的通行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主要由肠壁的向下蠕动完成(《内经》属于胃气降浊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肠壁通过运动吸收食物中几乎全部营养物质和绝大部分水分,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布散到全身(《内经》将其中一部分功能归属于脾气升清的范畴)。行进至大肠的部分已是食物残渣(糟粕),在大肠通行时,大肠壁继续吸收剩余的水分,进入直肠时已变为成形的粪便,最后排出体外。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征是“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难经·三十五难》以小肠为赤肠,大肠为白肠,胆为青肠,胃为黄肠,膀胱为黑肠。肠者畅也,因而六腑贵在通畅。

 1、胆。

胆是人体中一个很特别的器官,居六腑之首,又是奇恒之腑之一,是腑又不是腑。胆呈囊状,内藏清净之液,就是胆汁。胆囊只有一个口,而胃、大肠、小肠、膀胱均有前后两个开口,这一特殊的结构决定了胆既有蓄藏之德,又有疏泄之能。胆汁泄入小肠,有协助饮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

胆与肝相表里,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呈黄绿色,又因少阳相火的煎熬而变为苦味,所以胆汁与一般的体液有根本性的区别,谓之“精汁”;胆居于半表半里而得中,故称“中精之腑”。胆汁的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进行控制和调节,胆汁排泄是否正常,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果肝失疏泄,可使胆汁排泄不畅或胆汁上逆。

 2、胃。

胃有上中下三脘,上与食道相接于贲门,下与小肠相接于幽门,因为饮食水谷都先入胃,故又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1)受纳、腐熟水谷。受纳就是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胃受纳水谷要掌握适度原则,过饥、过饱或暴饮暴食都将损伤胃气。腐熟就是在胃体运动和胃液的共同作用下,将受纳的饮食水谷转变成食糜,以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胃主通降。通,既有通畅的意思,也含有统括之义,即统指整个消化道而言;降即降下、降浊。就整个消化道而言,胃如同一个泵站,饮食物经口、咽、食道进入胃,在胃内停留较长时间,经腐熟后下注小肠、大肠,再排出体外,整个过程都是胃的通降功能在发挥作用。降浊的“浊”,在此指食物的形态,其中包含的营养物质则是“清”。饮食水谷经过口腔咀嚼搅拌,已经变成“浊物”,这是一浊;到胃部腐熟成为食糜,这是二浊;进入小肠,绝大部分营养和水分被吸收,在小肠末端已成残渣,这是三浊;经过大肠排出体外的就是“四浊”了。

胃与脾相表里,五行属土。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相辅相成,互根互用。胃的降浊与脾的升清是同时进行的,浊不降则无所谓升清,清不升也无所谓降浊,正是因为有了脾胃一轮接一轮的降浊升清,才能使水谷精微物质源源不断提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维持人的生命运动,所以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同时,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带动了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成为人体气机的枢纽。

 3、小肠。

(1)受盛。受,接受;盛,容纳。小肠位于腹中,上与胃之下口相接于幽门,下与大肠相接于阑门(回盲部)。小肠全长5-7米,在腹中迂回曲折,饮食物在小肠内通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为小肠发挥化物功能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2)泌别清浊。又叫“化物”。小肠与心相表里,五行属火,通于夏气,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五行之中唯火能化物,如木得火成灰土,土得火成砖石,金得火生水,水得火化气生木。所以小肠化物的功能是由小肠的五行属性决定的。泌别清浊是小肠化物的具体形式,在小肠的作用下,经胃腐熟的水谷分成清浊两部分,清指水谷精微物质,包括了大部分人体必需的水液(故又有“小肠主液”之说),这些精微物质被小肠“化物”吸收后,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转输到全身各部,代谢过后的水液下输至膀胱,最后经膀胱气化成为尿液;浊指饮食物的糟粕废料,通过阑门下输大肠。

我们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实际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扩展和延伸。

 4、大肠。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上口与小肠相接于阑门,下口紧接肛门(魄门),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下输的饮食物残渣和废料,在传输过程中再吸收剩余的水分,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大肠与肺相表里,五行属金,通于秋气。大肠传化糟粕的作用,一方面依赖于肺气的肃降功能,另一方面与胃气的降浊功能互为因果。胃失通降,在则大肠难以传化,而大肠传导失利,则胃气不降,浊气留上。此外,肾为胃之关,司二便之开合,故大肠传导亦与肾的气化作用有关。如肾阴不足,则肠枯便秘;肾气不固,则久泄滑脱等。

 5、膀胱。

膀胱与肾相表里,五行属水。按现代医学解剖,膀胱承接由肾小管反复滤过的液体,差不多就是体内的一个尿壶,但在《内经》中,膀胱可是牛得很。按脏腑经络理论,膀胱赫然位居太阳之经,太阳者,巨阳也,《素问·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说明全身阳气统属于膀胱之经。

膀胱所储存的津液必须经过“气化”才能排出体外。六腑者天气主之,膀胱之气象天而属阳,阳腑而藏津液,其寓阴阳于一炉,只有这样,津液才能被气化。另外,太阳经气又主一身之表,与人体毫毛腠理相应,皮毛腠理的疏密开合与膀胱太阳经气密切相关,所以《内经》中的膀胱,不仅储存津液,更关乎水液的气化。

 6、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为一腔之大腑,囊括了人体的胸腹腔,五脏无有能与之匹配者,故称“孤府”。三焦是腔内水液运行的道路,所以称为“中渎之腑”,同时,三焦又是全身之气上下出入的通道,上面谈到的膀胱气化只是三焦气化的一个部分。后世医家对三焦的认识分歧颇多,后面我们还将专门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
下合穴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5)(三)脏腑相合及六腑功能特点
脏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