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场 | 绝对真理

艺术国际美术馆荣幸的宣布艺术家王五龙个展“绝对真理”已于6月23日成功举办,这亦是王五龙艺术生涯至今首个绘画作品展。此次展览由知名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国际网主编吴鸿生先生策划。

王五龙,1964年出生北京,父亲是备受尊敬的老艺术家,从小受艺术熏陶他的一开始并没有子承父业走职业艺术家之路。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大学,而是选择开始工作。后来因为各种“不喜欢”,先后辞去在外企的高管职位并在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做摄影,自此走上职业艺术创之路。在王五龙数十年摄影创作历程中,始终秉持实验与创新的创作态度时刻保持着更迭与重塑。此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藉由摄影与绘画两种媒介将自我记忆和即兴思考可视化的思维过程。

本次展览策展人吴鸿

艺术家沈敬东致辞

艺术家王五龙致辞

是次展览呈献一系列描绘风景、楼宇、窗扉和书札的作品。对王五龙来说,绘画是他在摄影的基础上对世界的二次“记录”与“陈述”。本次展览策展人吴鸿认为,理解王五龙的作品不能单一的局限于作品的形式感,近百年来在摄影视觉文化影响及摄影高度意识形态化现状下,如何进行具象、抽象绘画创作,本次展出作品正是王五龙在几十年摄影创作后运用绘画的方式对以上这两点进行的反思。另一方面,从王五龙的艺术经历来看,早年作为艺术爱好者和宋庄艺术区艺术家交往而受影响,充分说明了艺术不分先后,也映证了博伊斯那句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著名艺术家沈敬东表示:“我与五龙2014年因为在日本参加一个展览相识,只知道他一直在做摄影,后来再去他的工作室,见他在很小的工作室尝试绘画,看他的画不是普通想象,而是将建筑抽象化,当时的映象就很深。这两年他换了工作室人变得比以前更安静了,其实一个艺术家不论他怎么画,到最后都是在画自己,借这次展览也是第一集中看他的作品,总体传达给人的感觉就是画如其人。”

开幕式上王五龙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他的艺术感悟,他说:这些年我交往很多艺术家、画家,但是对自己的定义一直是圈外人,把自己当作一个边缘人,自从辞职后我做了很多商业摄影工作,从摄影到绘画,我一直像一个躲在窗外的大男孩,我的画就像我的性格,在绘画中我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些年来,因为摄影的缘故我游览了许多地方:摩登都市、沙漠废墟、山川河海,在旅行途中通过镜头记录下周遭寻常的或不寻常的事物。从2014年的 《天空》、《阿城》、《MoMA之窗》到近期的《书》、《窗》、《风景》等系列,在快速更迭的时代中,来自个体、社群、社会的压力正在强迫艺术家们必须和这个世界谈谈,在摄影与绘画双向切换中唯有不断地重新观测……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3日。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开幕现场

『 展览前言 』

力求严肃、认真的荒谬

文/吴鸿

王五龙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习画;后从事摄影创作数十年;近年来,又在当代艺术圈中浸淫匪浅。故而,他的这批绘画作品大体是源于上述三方面的背景,有感而发。

王五龙的绘画看起来似乎有着极简和硬边的风格效果,其实,他的绘画作品的理论来源或许更贴近他数十年来的摄影实践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图像文化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结果。正如我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所谈及的那样,我们今天所具有共识性认知的“具象”或“写实”绘画,它对于世界的所谓真实性表达的合法性基础是与以焦点透视为理论框架的摄影视觉文化传统相一致的,而这种摄影视觉文化的起源甚至远远早于狭义的“摄影术”的发明。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视觉经验,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后期人们对于针孔成像原理的发现,以及光学透镜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如果我们把最后通过绘画材料所固定下来的图像,与通过化学感光材料所显现的影像,在视觉效果上等同视为摄影的最后阶段完成的话;那么,通过观察投射在毛玻璃上的影像来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可以视为广义的摄影视觉文化产生了。在此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通过对于世界真理的认识和表达,进而达到确立人的主体价值的目的。再其后,古典哲学进一步完成了对于世界秩序稳定而明晰的逻辑框架的理论表达。故而,当狭义的摄影术出现的时候,通过已经早于此数世纪的广义的摄影视觉文化的加冕,摄影被视为最贴近所谓世界的真实性的一种表达形式。而这种认识的背后,却隐含了极大的谬误,甚至是,当视觉文化被意识形态化的时候,它已经浸染了太多的洗不清的原罪。

当我们探究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专制制度的阶段时,便可以发现,它无一例外地偏爱“写实”的视觉风格。一方面,所谓的“写实性”视觉表达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明晰而合乎逻辑的外在特征,往往比较符合专制政权所推崇的“雅正”的道德美学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世界规律稳定而合乎逻辑的框架的认可,也符合它自身在人类历史(世界规律的一部分)理性逻辑发展的前提下,其合乎“历史规律”的合法性的理论诉求。

而王五龙数十年摄影创作的经验,促使他更加认识到摄影的这种在“真实性”所掩盖下的主观性和虚假性。通过媒介的转换,王五龙的意图是想一步步去除掉那些包裹在“摄影”这个概念上的那些美学的、象征的、主观的、情趣的,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杂质”,还原一个纯粹而绝对的“真理”。

他的图像来源还有另一个线索,即是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中所隐藏的那些同样是美学的、象征的、主观的、情趣的,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杂质”,王五龙的也是试图去还原一个纯粹的形式化的真理。

而这种努力其自身也是荒谬的。王五龙的心机即是想通过后一种绝对化的、显而易见的荒谬性,去彰显并解构前一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的,同时也更为隐秘的荒谬性。这就是王五龙的这批绘画作品的观念性所在。

2017年6月11日于北京通州

『 展览作品 』

《纽约印象》布面油彩,180x110cm,2017

《夏天》布面油彩,100x80cm,2017

《街景》布面油彩,120x80cm,2017

《墙》布面油彩,120x80cm,2017

《看山》布面油彩,75x25cm,2017

《书》布面油彩,50x40cm,2017

《天书》布面油彩,25x20cm,2017

《情书》布面油彩,25x20cm,2017

《经书》布面油彩,25x20cm,2017

《法书》布面油彩,25x20cm,2017

《蓝天下No.1》布面油彩,50x50cm,2017

《蓝天下No.2》布面油彩,50x50cm,2017

《蓝天下No.3》布面油彩,50x50cm,2017

《蓝天下No.4》布面油彩,50x50cm,2017

《风景No.1》布面油彩,80x40cm,2017

《风景No.2》布面油彩,80x40cm,2017

《风景No.3》布面油彩,80x40cm,2017

《风景No.4》布面油彩,80x40cm,2017

《窗No.1》布面油彩,50x50cm,2017

《窗No.2》布面油彩,50x50cm,2017

《窗No.3》布面油彩,50x50cm,2017

《窗No.4》布面油彩,50x50cm,2017

《窗No.5》布面油彩,50x50cm,2017

《窗No.6》布面油彩,50x50cm,2017

《楼》布面油彩,80x120cm,2015

《MoMA之窗》布面油彩,100x80cm,2014

《天空》布面油彩,120x78cm,2014

《阿城》布面油彩,80x120cm,2014

『 艺术家履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油画】当代中国绘画展” | 于敏
贺羽绘画
绘画:无人知晓
2020 绘画不死!| 郭 笋 最 新 创 作
2021当代名家鉴赏系列艺术台历 | 梁志永
约瑟夫·恰托(József Csató)绘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