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点]12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疆域的范围

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王城(又名雒邑,今河南洛阳)。初时,王畿还比较大,约有今河南省西北部,相当于清代的河南(治洛阳)、怀庆(治沁阳)两府和陕(治陕县)、汝(治临汝)二州的地方,跨大河南北,地方六百里。后来,有的赐立功诸侯,如酒泉赐虢,虎牢(今河南巩县)赐郑;有的封给王族与公卿大夫作采邑,如赐晋文公温(今河南温县)、原(今河南济原)等十二邑;有的被侵夺,如郑灭东虢(今河南成皋),晋灭北虢(今河南陕县),楚灭申(今河南南阳)、吕(南阳西);有的被戎族所占据,如允姓之戎入居伊川(今河南嵩县)等。至敬王四年(前516年)迁都成周(洛阳东)时,周天子所领的王畿实所存无几,东不及虎牢,南至伊、汝二水之间(今汝阳、临汝北),西不及淆函(崤山与函谷关),北面在河北的仅有今沁阳、武陟二县,其实际统治区域仅有今河南西部广袤不过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

一、春秋列国的疆域

周天子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权威却一落千丈。各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先后出现了齐、晋、秦、楚、吴、越六个大国,以及介于这于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小国。

1.

是在今山东省北半部发展起来的国家,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镇北),是东方的大国。桓公时(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得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县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城一带)等国家及部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又《管子》称: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说明齐桓公时齐国疆域的范围,东临海,西濒古黄河,南至临朐,北达盐山,而与鲁以泰山为界。略有今山东的东北部,兼涉河北省的东南部。

2.

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迁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晋献公时(前676651年)积极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陆)、虢(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及文公时(前636628年),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纵横跨今五省境。

3.

本是关中地区的西方小国。初都西犬丘(又称西垂,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宪公二年(前714年),迁平阳(今陕西宝鸡东阳平村)。武公十年(前688年),征服邽(今甘肃天水)、冀戎(今甘肃甘谷东南)。次年,在杜(今陕西长安东南)、郑(今陕西华县)设县。德公时(前677676年),迁都于雍(今陕西风翔南)。秦在与西方戎族战斗中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前659621年)时,向东吞并了邻近的芮(今陕西华阴东北)和梁(今陕西韩城南)两个小国,将领地扩展至黄河西岸,后又转而向西发展,战败西戎,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大致东距黄河潼关,南临秦岭,西及陇西,北抵平凉、泾川、延安附近。略有今陕西省中、北部及南部的一部分,兼涉甘肃的东部,其地远不及楚、晋辽阔。

1/5页

4.

是在江汉流域兴起的大国,初都丹阳(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会合处),春秋时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复迁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号为鄢郢。时国力渐盛,先后吞并了申(今河南南阳北)、邓(今湖北襄阳西北)、息(河南今县西南)、江(今河南罗山西北)、黄(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江苏泗洪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国和群舒(今安徽桐城、舒城、霍山、庐江等地)、百濮(今湖南沅、湘之间)、淮夷(今江苏沭阳以南、洪泽湖东北)诸部,统一了江汉及淮河流域。其疆域约包有今湖北全省,北至河南南部,西至陕西东南部和四川东部,东到江西、安徽,兼有江苏西南一小部,南面不越过洞庭洞,地跨七省,成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5.吴、越

是以后兴起于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流域一带的国家。吴一称句吴,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春秋初本是楚属国,寿梦统治时期(前585561年)逐渐强大,和晋国交通,后来蚕食楚领土,成为楚国劲敌。疆域约当今江苏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北至淮、泗,南临太湖流域今浙江嘉兴、湖州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越位于吴国南方,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初时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小部。公元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故地。后北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并迁都于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玡台)。其地扩展至今山东南部,成为东南最大国家。

6.郑、宋、卫、鲁、陈、蔡诸国

诸国介于齐、晋、秦、楚四国之间。郑国初都于郑(今陕西华县),春秋时东迁新郑(河南今县附近),其疆域大致东有汴梁,南包许昌,西距虎牢,北越黄河,略有今河南北部半省之中部,地处当时天下的中心,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郑国南面是宋国。宋国都商丘(河南今县),宋君偃实行王政,成为五千乘之劲宋其疆域所及,大致东至彭城之东,南临陈、蔡,西接汴梁,北抵曹州(今山东定陶)以北,略有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的一部分地方,广约二、三百里。郑、宋两国都是控据南北军事形势的要地,特别是郑国的虎牢和宋国的彭城,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国之北是卫国。卫国初都于沫(今河南淇县),后为北狄所破,迁都于曹(今河南滑县东南),再迁于楚丘(今滑县东北),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疆域日渐缩小,略有今河北南端、河南北端及山东西端的一部。地多奇零,与宋、鲁、齐、晋、郑诸国相错。卫的东面是鲁国。鲁国都曲阜,在泰山以南,拥有前叛周的徐、奄等国所在地,以及灭项后今河南项城县地,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郑国东南还有陈、蔡两个小国。陈国都于陈县(今河南淮阳)。蔡国初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再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它们分别被楚、吴两国所控制。

在上述这些国家之间的四周,还散布着许多小的国家和一些部落。如在今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角的燕国,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部),春秋时不见于经传,因其间有北戎相隔,与中原各国不甚往来。当时除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秦、楚、吴、越均视为戎、蛮外,还杂居着其他一些戎、狄、蛮、夷之邦。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山戎在今辽宁省境;北戎在今河北及山西北部;犬戎、陆浑之戎在秦陇一带;白狄在今陕西中部,其别种鲜虞、肥、鼓三国在今河北新乐、藁城、晋县之境;赤狄有留吁、铎辰、潞氏、东山皋落氏、廧咎如等,在今山西东南部。夷分布于江淮至沿海地域,如齐东部的莱夷;淮泗流域的淮夷;浙江东部的东夷等。楚的南部则有群蛮和百濮。有些部族错杂居住于中原地区,甚至王城洛阳附近,也散居着陆浑戎,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真正被视为华夏之地的,不过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诸国而已。

春秋后期,秦灭西戎,晋灭赤狄、白狄,齐灭莱夷,楚灭淮夷及群蛮,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各部族,正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华夷间的界限已逐渐泯灭。

2/5页

总的说来,春秋时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列国疆域加上周王畿,比较西周更为扩展,到了末期,已经包有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全部,和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的一部。各国疆域大小的等第,大致是楚国最大,晋国次之,再次是吴国,以下依次排列是齐、秦、越、燕、宋、鲁、卫、郑,周室的疆域最小。

二、战国时期疆域的变迁

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起,兼并战争继续发展,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当时晋国的卿大夫在互相兼并中,最后剩下韩、赵、魏、范、智和中行氏六家,即所谓六卿。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已先后被韩、魏、赵三氏所灭,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作诸侯,晋国灭亡。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越王无疆伐楚失败,楚乘胜尽取吴、越之地。其他宋灭于齐,鲁灭于楚,郑灭于韩,中山为魏、赵所灭。至此,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相互争霸的局面。它们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先后吞并了四周的小国,各大国之间,随着相互攻伐,疆域也时有进退。 1.

仍都临淄。当三家分晋时,齐国亦为大夫田氏所篡,于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得周王册命,取代姜齐而兴。威王击赵、卫,破魏,又救赵败魏;宣王破魏,伐燕,攻楚;湣王攻秦,灭宋。通过这一系列向西北、西及西南邻近各国的兼并战争,齐国疆域扩展,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洹水下游入河之水),北有勃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余,略有今山东偏北的大部和河北的东南部,有山海之险,非四战之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也是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2.

仍都郢。战国前期,不断开拓疆土,灭越后扩地至浙江,灭鲁后势力伸入山东南部,又遣将军庄滇入滇(云南),一度控制滇池附近几千里。战国中期国势最盛,与秦国并称秦楚。其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今武汉一带)、海阳(指东海之滨),南有洞庭、苍梧(均在今湖南境),北有汾陉之塞(即陉山,在今河南新郑南)、郇阳(今陕西旬阳),地方五千。但战国后期,国势积弱,在秦国进攻下,国土日蹙。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汉水以北地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尽为秦军所取。次年,又失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北)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又次年,郢都亦为秦军所陷。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后考烈王又迁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再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在战国时仍为第一大国,盛时其地略有今湖北、湖南二省,河南省的南部,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大部,兼涉山东、江西、陕西、四川、贵州等省之地。 3.

都蓟(今北京市西南部)。燕昭王时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战国时,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里。略有今河北北部,以及辽宁的西南部,并兼有山西的东北隅。

4.

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韩武子九年(416年),迁都于宜阳(河南今县西)。韩景侯时,再迁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后,迁都于新郑(河南今县)。三家分晋时,占有晋的南部(今山西西南部及河南北部),领土最为狭小。灭郑后,疆域始有所扩展,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版(陕西商县东南商洛山),东有宛(今河南南阳)、穰(今河南邓县)、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略有今河南中部及西部,山西南部及陕西东南一隅,山地多,平原少,七国中最为弱小。 5.

3/5页

初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献侯即位时(前425年),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后赵敬侯即位时(前386年),再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三家分晋时,占有晋的北部和东部(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南部)。武灵王至惠文王时,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东灭中山,北破林胡、楼烦诸戎,地方二千里西有常山(即恒山),南有河、漳(漳水),东有清河,北有燕国。其极盛时,已西至黄河河套,傍阴山筑长城,以抵西胡,略有今山西的中部与北部,河北西南部和内蒙古河套等地,兼及河南、山东二省境,成为北方的强国。

6.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魏惠王九年(前361年),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家分晋后,占有晋的中部和西南部(今山西西南部和河南的东北部),是原晋国国土的基本部分,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战国初期首先成为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年)打败秦国后,攻占秦河西之地(黄河以西洛水以东地区);又转而向北,两年后攻灭中山国,将势力伸展到今河北省的中部;又屡次联合韩、赵打败齐国。魏武侯(前395370年)时,又向南发展,取得郑、宋、楚三国间的大块土地,占有大梁、襄陵(今河南睢县西)、鲁阳(今河南鲁山)等地。其疆域所及,南有鸿沟(古汴河),东有淮、颍,西有长城(指滨洛建筑的魏西长城),北有河外(对河内而言,指太行山和山西南部),地方千里。略有今山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兼有陕西、安徽两省境。但因境内多平原,无险可守,在军事上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地位。惠王时因穷兵黩武,国势日衰,为后起的秦、齐所乘。后元七年(前328年),河西地又全部入秦。

7.

4415年)迁泾阳(陕西今县西北),战国初期仍都雍(今陕西凤翔),秦灵公时(前42

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再迁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又迁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时秦远比东方诸国落后,所谓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秦孝公自己也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其统治范围初仅及今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沿渭河两岸及河西(黄河以西、洛水以东)地区。后东侵韩、魏、赵,攻占上郡、河东、上党、河内、南阳等地,北灭义渠,西有汉中,南并巴蜀,夺楚地建黔中、巫郡。于是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沃野千里,地势形便,略有今陕西全部,甘肃东南部,山西、河南和湖北的西部,湖南的北部和四川地区。秦国疆域地势险固,宜于守御,又宜于出击,成为日后统一中国的凭借。

七国土地楚最大,秦、赵次之,齐、魏、燕又次之,韩最小。时杂居于内陆的戎狄诸族,均次第为各大国所吞并,逐渐融合。其疆域所及,包括今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及甘肃东部和中部,四川的大部,贵州的东北部,辽宁的南部以及内蒙的一部,较之春秋时广阔得多。《禹贡》、《职方》、《尔雅?释地》等篇中所载地理形势,大致上即战国时的疆域范围。

战国时期,中国边境各族中最强大的是分布在大漠南北草原地带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匈奴族兴起于漠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大青山)地区,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五原一带),当时正处于奴隶制上升阶段,奴隶主贵族乘中原各诸侯国相互争夺、无暇北顾的有利时机,夺取了黄河河套以南的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势力达到秦、赵、燕边境,三国只能被动防守,筑长城以拒胡。

东北地区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另一个游牧民族东胡。东胡奴隶主经常寇掠燕、赵两国边境,曾先后为燕将秦开及赵将李牧所破,东胡却千余里,辟辽东以至朝鲜,燕亦修筑长城,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居住在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一带的古老民族肃慎,与中原华夏各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4/5页

北方还有两个古老的民族林胡与楼烦,战国时居住在赵国的北边(今山西北部)。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辟今内蒙南部暨河套地,筑长城至阴山,建云中、雁门、代郡。

西北河西走廊今敦煌、祁连之间,原居住着两个游牧部族乌孙与月氏,后月氏势力日渐强盛,控弦之士有一、二十万,逐渐占据乌孙故地,乌孙被迫西迁,辗转至今伊犁河流域。

西方今青海湟中地区,为羌人所居。秦破白翟、西戎,辟秦陇地,建北地、陇西郡。

西南,秦惠王派司马错灭蜀、巴,后又向南略取楚地,建汉中、巴、蜀、黔中、巫郡。

5/5页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商古国
成王分封 2
各种知识排行9 【绝对值得珍藏】
中国历史地名对照表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面积最大?【辑】
门道文化| 东周:如何从“春秋五霸”走向“战国七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