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龙洲湾走出的收藏家

 

                从龙洲湾走出的收藏家

                    林永蔚

     

    为了迎接今年“七一” 这个伟大、光荣的盛大节日,巴南区几个学校的老教师们自发地聚集在龙洲湾街道的“巴南小学”,举行了一场喜气洋洋,别开生面的庆祝大会。

    红歌声声迎华诞,耄耋老人颂党恩。

    在这个欢欣鼓舞的会上,出生在龙洲湾街道红炉村的巴渝著名文物收藏家祝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颂词。他激情满怀地说,秀水泱泱,红船泛光;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百年大党,初心如磐;恒心常存,弥久愈坚,这就是我们党从一艘小小红船成壮大为巍巍巨轮的根本保证和制胜密码。

   祝老师由衷的赞颂之后,他感慨万端,踌躇满志地提笔挥毫,即兴作画,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幅春意盎然,吉祥喜瑞的水墨丹青。

    祝老师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他,把他从一位红炉村的山里娃培养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精神矍铄,十分健谈的这位老人家,在众人面前情不自禁地摆起了他难以忘怀的历历往事——

   

          一、山里崽,农家娃,红炉驿道上的“小脚夫”

    

    铜锣山延绵逶迤,山不在高,无仙亦名;

    蝦子梁突兀峻险,水不在深,有龙则兴。

    袁家沱外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千年流,万年淌,给码头的峥嵘岁月留下了数不尽,道不完的桩桩故事。一条盐马古道从这里的老盐仓上高石坎,过石房子,绕大窝铺,穿过二龙桥的酿酒房,登上仙人山的官山坡,下去就到了煤渣遍地,烟雾弥漫的红炉矿山了。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那还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处在最危险的时候。我也真不识时务,偏偏出生在这山旮旯里的一户穷得灰都不巴的佃户人家。

    不知我哪辈祖宗从湖广来到这山沟沟插笘为营,几经磋磨好歹没断了香烟。但到我祖上三代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硬是叫做“讨口子戴孝——一穷二白”。祖父一辈子都是肩挑背磨的贫僱农,他老人家去世后,祖母积郁伤肝,竟然哭瞎了双眼,靠为他人砌麻线换几升麦子苞谷勉强打发时日。好在我父亲都快满13岁了,也能帮人家做活路求点衣食。一位远房亲戚看到我一家遭孽可怜,几次三番带着我父亲到大窝铺财主李艮田家中求告,那位“李老太爷”的娘这才发话给她的娘屋人——红炉村的地主赵作章,让我父亲在租佃契约上按上了手印,佃种了赵家的几亩薄田,这样我家才有了聊以栖身的三间茅屋。

    重庆陪都时期,好多政府机关迁来内陆,国民党高、中等法院也落户红炉,这样就有了许多来来去去的达官贵人,我父亲常去给那些老爷太太、少爷小姐抬滑竿、挑行李,由此挣到几文琐碎银钱后,日子才好过了点,于是将将就就地从沟那边娶回了我母亲,这才总算成了个家。

    我父母生下我四兄弟,我二哥却因先天不足,后天亏损而夭折了。为了让我长得壮实些,大人给我取了个小名叫“黑牛”, 盼着我能象牛一样很快长大后好去下力干活挣点钱养家糊口。

    常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幼年的我整天揹着个小背篼跟着母亲捡柴打猪草。那时红炉有所私塾改制成的“保校”,在窘迫的生活里和闭塞的环境中,穷孩子心中自幼就根本就没有读书写字的奢望。偶尔路过“保校” 听到几句“人之初,性本善”的朗朗书声,虽也十分念羡,但怎么也没想自已还能够跻身其中。

    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绷绷的,真也是“老鼠舔米汤——只够糊口” ,读什么书哟?万般无奈,我还不到十岁,就跟着父亲去下力,从红炉运石灰到袁家沱、道角、李家沱这些水码头,然后又在码头上觅活路,将盐巴、水糖和一些杂货运到界石、公平的幺店子中转站。开头来去总跟父亲一道,久而久之,这条驿道上的货老板便都认识红炉村的我这条“黑牛” 了,所以我有时也会独自一人去“找力下” 。那时给红炉石灰窑下力的人还真还不少,一次出窑的石灰仅有两三百斤,力行的脚夫要争先恐后地钻进“出灰口”去抢才能刨到自已筐中。我那时个头虽小却特别灵活,出窑时又不怕烫,很快就钻进去了将热呼呼的灰块弄进了自已筐中。那时没什么劳保手套,有好几次都把我手烫起了泡。后来脚夫们看在我人小可怜,又亡命激跳,所以都让着不和我争抢了——争个啥哟?无非是抢活干,挣几文稀饭钱……

    说到这里,祝老师陷入了苦难童年的深深回忆之中。他涙眼婆娑,紧闭的嘴唇旁的下颌在微微颤枓,似乎在以最大的毅力控制着自已的情绪。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难怪,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呀!”听到祝老师的叙述,听众们的心情也都沉重起来,都想听听他继续讲讲后面的事情。

 

             二、日月长,风雷荡,五星红旗下的读书郎。

    

     巴渝地斗转星移,佃农翻身,当家作主;

     长江水滚滚奔流,黑牛进学,刻苦攻读。

     194910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为主力的部队攻入贵州,重庆便成为了国军控制的最后一座大城市。

     1124日,解放军开始发起对重庆主城区的攻击。在南温泉一线,解放军与胡宗南嫡系第一军展开残酷的拉锯战。1126日,解放军转向重庆外围发起冲击。第二野战军第1235103团再次在南泉激战三天,遭受沉重打击的胡宗南部167师亦弹尽粮绝被迫退出南泉

    “南泉战役历时56个小时,是解放重庆发生的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战斗。——南泉离我们村只隔几个山头,打起仗来我们就听得到隆隆不断的枪炮声,又看见好些个标印着十二角星的国军飞机在空中呼呼横飞,胡乱扫射。可是没过两天,'刮民党’那些丢盔卸甲的'丘二’就如潮水溃堤一样,铺天盖地的从白寨子、钟家岚垭、仙人山那边崩垮了下来,经鱼洞、李家沱方向渡江向西逃窜……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说到这里,祝老师面孔上透出了喜悦而又有些自豪的眼神。

    1129日,独龙、红炉、袁家沱等地宣告正式解放。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刮民党垮杆了,黄泥巴脚杆要翻身了!”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这么奔走相告。这天,有队解放军来我们村宿营,听他们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曲。我们几个山里娃听了又好奇,又兴奋,站在远处的屋簷下痴痴地注视着。忽然见一位容貌娟秀的女兵,满面笑容地向我们走来,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那和蔼可亲的态度让我们很快就没了羞涩和畏惧。

     “这歌好听吗?……让我来教你们唱。”果然她就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这首歌成为了我第一次接受的红色文化,从此它便刻骨铭心地永远保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土地改革开始了,红炉村的土改工作组长就是那位脱下了军装的女解放军。她给村民们说她叫杜夏琴,我们都叫她杜干事。

    土地改革中我家分到的胜利果实除几亩田土外,还有地主赵作章的三间瓦房。“耕者有其田” 之后,家中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不久“保校”改为红炉小学,在杜干事和学校赵友竹老师的再三动员下,我和村里其它的山里娃一样,满怀希望地穿上新衣服走进学校,唱会了“东方红,太阳升……”这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歌声。

    “童年时代,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也能走进学校读书,是毛主席、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我才有了上学的机会,我怎么能不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呢?”祝老师越说越带劲,他双目炯炯,抬头仰望着远远的天际线,似乎在极力追忆少年时代的往事,也似乎在无限缅怀那些给他带来翻身解放的无数英烈。“后来,当我学到高玉宝《我要读书》这篇课文时,老师叫我朗读,高玉宝写的那些事就象发生在我自已身上似的,太感动人了!读到心酸处我竟然涕泪俱下,再也读不下去了……”

    “从此,我更加努力地发奋读书。说良心话,上世纪五十年代乡里读书娃的学习条件与现在根本没法比。我17岁那年,父亲因公殉职,家中没了顶梁柱,我读书肯定要艰苦得多了,可我没有气绥,在生活上也更加节约。记得有一张我节省下准备留给母亲的三斤省粮票,夹在书中怎么也舍不得用,直至后来李井泉宣布四川省粮票作废,这张票证竟成了见证那段历史的宝贵'文物’……”

    的确,祝老师身上有一股百折不挠的劲头,强烈的进取心驱使着他学有所成。他下定决心,排出万难,终于走出龙洲湾红炉村的山垭口,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学校,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三、重文脉,树风范,名满巴渝的“收藏家”。

    

    爱党爱国爱家乡,杏坛风华,桃李无言;

    双足踏遍巴山路,寻踪觅宝,矢志不渝。

    几十年一晃而过,红炉村乃至龙洲湾早己是“换了人间”。 这里的人民教育事业从落后的私塾走进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不仅大窩、龙洲湾、松花江、巴南等窗明几亮、设施一流的中小学校敞开大门迎来了来到这里求学的千百名少年儿童,而且规模宏大的职业教育城也拔地而起,迎着新时代箭滩河畔的和暖春风,吸呐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在巴山渝水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历程中,祝老师坚持“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坚守杏坛,不觉几十年过去了,他将那一心报党报国的半世风华,倾洒在了为家乡培育下一代蓓蕾的百花园中。正也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祝老师在众多学生的交口赞誉声中,放下粉笔教鞭,走下三尺讲台,开始走向更有作为的人生里程。

    光荣退休后的祝老师没有沉溺于吟风咏月,含饴弄孙的休闲。他在思考着怎么才能使自已的人生价值能有更进一步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主席的谆谆教导让祝老师得到了极大的启示……

    那年,祝老师去参观了一场文物收藏品展览,那些艳丽而精致的瓷器、家具、绣品……让他大开了眼界。他回家后,前辈人中那些能工巧匠的身影不时在他脑帘中闪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呀!绝不可让它们散轶民间,泯埋于岁月的尘埃之中……”他思虑再三,决定要以资深美术老师的超凡鉴赏力和深厚渊博的文史学养,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孔夫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祝老师牢记先贤垂训,说干就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民族传统工艺品寻觅收藏的艰辛历程。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而今其藏品已经十分稀罕,其制作针法亦大多失传。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祝老师决定从周边区县开始,于是他穿起防滑解放鞋,背个背篓,开始去里巷阡陌挨家挨户地搜寻。

     20024月,在巴南区小观的一户人家,祝老师找到了一双绣工精致的“三寸金莲”。 祝老师把鞋子捧在手中,细细端详。在柔软的缎面上,绣着蝴蝶和花草,线线逼真,仿佛鞋上的蝴蝶正在翩翩起舞。祝老师认定,这双绣花鞋说不定就是自己的藏品中最为经典的一件。当祝老师提出收购的想法后,却遭到鞋主的断然拒绝。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间的4次上门求告,祝老师终于以高价从绣鞋主人手中买走了这件珍品。

  2006年,在沙坪坝区陈家桥,为了收集到当地一户家中珍藏的祖上寿辰的中堂绣品,他两年间多次上门求告,终于以上万元的价格购得。

 绣花鞋开始,祝老师对蜀绣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他陆陆续续走完了长寿、南川、璧山、万盛……等十几个区县。短的时候一去3天,长的时候十天半月才能回家。绣品也从绣花鞋增加到荷包、绣球、肚兜、轿帘、床帘、红盖头、绣花帽等多个品种,甚至连绣花的育儿袋都应收尽收,毫无遗漏。

 除了绣品之外,其它文物也是慧眼识珠。有一天,祝老师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发现了一个醉卧树下的老人,他顿生恻隐之心,立即搀扶他走了好几里山路送至家中。老人酒醒后万般感激,一番交谈后竟将一大一小两柄稀世古剑送给了祝老师。后来此剑被国家权威文物专家鉴定后,惊称是出自明代的“巴蜀第一剑”。

 走州过县,祝老师步行两万公里,至少穿破了10双解放鞋,背坏了6个竹背篓,收集到的近千件珍品,这丰硕的业绩,奠定了他在文物收藏界的声望。不过,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十年的搜集过程中,他耗费了自己的数十万元积蓄,却一件也舍不得高价出卖。

 “收藏是过程,精神是财富,共享是幸福。” 2008年,祝老师将7件珍贵的绣品捐赠给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他还期望能将自已的绣品放进三峡博物馆里与人共赏。

祝老师心想事成,他的收藏品终于得到了权威专门机构的青睞。

2010年元旦起,从巴南区龙洲湾走出的著名蜀绣收藏家祝老师提供的民国、清代时期的近百件蜀绣珍品,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主办的“重庆巴渝民间蜀绣展”隆重展出。这是巴南区收藏家个人藏品首次亮相三峡博物馆,也是三峡博物馆开馆以来破天荒举办的首轮蜀绣珍品展

“每一件刺绣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祝老师天天从龙洲湾赶到三峡博物馆,亲自给游客当解说。收藏家亲临展厅现身说法,让这位龙洲湾人在文物收藏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龙洲湾里蕴华釆,山里娃变身收藏家。

而今的龙洲湾风姿绰约,光釆照人,她在新时代阳光的照耀下,分外瑰丽多姿地亭亭玉立在巴渝之南;生长在这片丰腴土地上的祝老师,也坚持着锐意进取的人生追求,更加精神矍铄地走向那老有所为的人生之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名绣之 蜀绣 (4)
中国四大名绣〔组图〕—东方文化艺术网
苏绣、蜀绣和湘绣
山里娃
【山里娃】
​山里娃的童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