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泻方病机需究,临床痞证全消!

伤寒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成为千古名方。

然就其有关问题,引起了古今医家的争议,对深入探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极为不利,故亟当深究,以辨明是非。

首先,就三方证病机而言,诸多医家认为系“寒热相结”,或曰“上热下寒”等,今日诸多版本《方剂学》亦持此种观点,概因其三泻心方药为寒热并用,所主又是痞证,病位以中焦为主,故得出“寒热相结”中焦之结论。

是论看似有理,实则将其引入了玄学。试想寒热如凉炭,岂能相结一处?而今之医家又总结出“上热下寒”“胃热脾寒”“寒热错杂”之论,以因循附会方剂配伍,力争自圆其说。

如此解释将寒热人为分离开来,似是有理,但征诸临床,仍是不通。上热下寒、胃热脾寒之上热(胃热)可以肯定,而下寒(脾寒)的指征又为何?

此释曰即指寒性之肠鸣下利。果如是否?热性下利三泻心汤可否能疗?临床证实,三泻心汤不仅可治热性下利,且疗效颇佳。故将三泻心汤所主之痞释为单纯的上热下寒等,则有失偏颇,从而影响了对三方证的理解与应用。

其实,三泻心汤方证所主之痞,乃热痞兼中气(阳)虚。

一方面,由于无形邪热壅滞胃肠,阻遏气机,扰乱胃肠之气;另一方面,中气亏虚,无力运化,致湿邪内留,气机不通。

二者互为因果,致使中焦气机壅遏,痞塞不通,湿热下注于肠,从而形成了上吐、中寒、下泻之证,故三方在用芩连泄热的同时,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更佐半夏、干姜(生姜)辛开散结,加强治痞的作用,其配伍意义在于苦寒以泄热,辛温以开结,甘温以补中。

对此,元·戴原礼曾概括指出:“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叶天士更就药物的性味功能来分析三泻心汤的作用,提出“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这些论述对深入理解三泻心汤证,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次,关于三泻心汤的区分问题,古今医家更是众说不一。

如柯琴曾说:“仲景立泻心汤以分治三阳,在太阳以生姜为君者,以未经误下而心下成痞,虽汗出表解,水气犹未散,故微寓解肌之义也。在阳明以甘草为君者,以两番妄下,胃中空虚,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健中而缓客气之上逆,是亦从乎中治之法也。在少阳用半夏为君者,以误下而成痞,邪已去半表,则柴胡汤不中与之,又未全入里,则黄芩汤亦不中与之矣。未经下而胸胁苦满……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此处提出的泻胆,与林亿等提出的“并泻肝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三泻心汤证基本相似,其药物组成亦无多大差异,半夏泻心汤中之甘草用量略增,即甘草泻心汤;干姜用量略减,再加入生姜,即为生姜泻心汤。临床常常依病情之差异,相兼而用。

再者,关于三泻心汤证所治痞证有无疼痛问题,亦需分辨。

因论中提出“但满而不痛”,故诸多医者皆以不痛来指认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考《伤寒论》并无胃脘痛之名,而半夏泻心汤等能否治胃脘痛?

回答是肯定的。因《伤寒论》最善用对举鉴别之法,言痞证不痛是与大结胸汤证对举的,因大陷胸汤证疼痛剧烈,常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故痞证之痛与之相较,倍显轻微。

要知结胸证的主要特征是以疼痛为主症的,痞证与之对举,只是疼痛轻微罢了,其突出点在于心下痞,按之濡。因此,三泻心汤证所主之痞可兼有疼痛,有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症状。

如曾治某男,工人,34岁。患肝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数载,胃痛发作两周,持续剧痛4天,伴恶心、呕吐酸水。

检查:上腹剑突下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胆区无压痛。曾在某院就诊,给予阿托品、非那根肌肉注射两天,疼痛未止,转来服中药

刻诊:形瘦色黄,脘腹痞塞,疼痛拒按,嗳气、呃逆频频,饮食不进,苔薄黄滑腻,脉沉细弦。

患者罹胃病经年,脾胃蕴热,中气亏虚,肝逆犯中,气滞络瘀。治以苦泄辛开,益气平肝。

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党参10g,干姜6g,延胡索10g,川楝子6g,丹参15g,乌贼骨10g,甘草5g。3剂,日1剂,水煎服。

服上药头煎后,满腹响动,脘痛即觉减轻,3剂服毕,脘痛全除,唯食欲欠佳,苔薄微黄,脉沉细。

前方化裁续进3剂,并嘱其注意饮食调养,痛未再发。

是案以苦泄辛开甘补为治,加入金铃子散与乌药散清热平肝,更加丹参活血和络,收效满意,足证原文所述泻心证之特点脘痞不痛,并非绝对,临证尚需灵活辨治。

至于泻心汤治疗热性下利,更为常见,兹举一例,以示一斑。

吴某,女,33岁。患者有慢性肠炎病史12年,一直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曾间断服药乏效。刻诊:上症仍在,大便每日3~6次,便色深黄,臭秽异常,心下痞闷,腹中鸣响,苔薄黄,脉沉。

据证当为中气虚而湿热蕴结,治以苦寒清泄湿热,辛甘益气和中。

处方:黄芩9g,黄连3g,半夏9g,党参9g,干姜5g,炙甘草3g,茯苓9g,枳实5g。3剂,日1剂,水煎服。

药后大便成形,便次减至每天2次,臭秽之气显减,但面色仍萎黄。

原方加大枣4枚,又服9剂,便次日仅1次,大便成形,余无不适,嘱以饮食调养。

本案之下利夹有不消化食物,属“邪热不杀谷”,其与下利清谷性质迥然有别,痞与利皆属邪热,为邪之实也。面色萎黄、肠鸣为中气虚,《内经》早有“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之述,故师泻心法化裁,加茯苓通阳利水,枳实行气除痞,使数年宿恙很快获愈,足证三泻心主治之下利属热而非尽属于寒。

如上所述,痞证亦有寒热虚实之分,热实证治宜苦寒泄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代表方,虚寒痞治以辛甘温,补中开结,以理中汤为代表方。而三泻心汤所治之痞,正是此两种痞之混合,即中虚热结之痞,治以两方合用并随症加减。

因有气逆、干噫、干呕,故去白术,气陷肠鸣下利者弃大黄,中虚甚者加大枣,气滞者加半夏(即半夏泻心汤),兼水食不化者加生姜温散水气(即生姜泻心汤),如中虚较甚则加重甘草的用量(即甘草泻心汤)。至于痞证的成因,则不必拘泥于误下,亦有未经误下而致痞者。

关于其疼痛与否,也不必拘于不痛,当依临床情况而定。总之,三泻心汤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并存,即中虚热结。紧抓以上两个方面,临床即可有明确的指征。至于一些玄学之说,均应摒弃之。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何快如哉破解“伤寒千古之谜”(终结篇) ——厥阴三阴半表里寒热错杂临证多
对《伤寒论》五泻心汤的看法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 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
《伤寒论》痞证探析
泻心汤类方的探讨 - rugaotv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绝对干货!私塾班长皮定宇: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