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2)养成教育的方法

养成教育的方法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现在有些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习惯上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因方法不科学,收效甚微。平时管、卡、压,学生被管得笔管条直,可老师或家长一不在场,又乱套了,大有“老猫不在,耗子造反”的劲头。有的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他们嘴皮磨破了,眼睛盯酸了,人也累瘦了,可学生的良好习惯仍然没有养成。因此,养成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
   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应以训练法为主,配合以其它方法,如言教法、身教法、境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等。
★● 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学生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一、 训练法的重要性
 1、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荀况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唉。”
   国外的教育家也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是因为训练可以使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是不能靠单纯说教形成的,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所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于年龄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他们很难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地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
 2、不良习惯向良好习惯转化的关键是训练
   一般来说,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抓住几个转化。对多数学生要抓两个转化,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
       正确认识  严格训练   正确行为   强化训练   良好习惯
   对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不良习惯 说服教育 正确认识 严格训练 正确行为 强化训练 良好习惯错误认识 适当训练
   对已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工作更要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意志努力和老师、家长的严格训练。
   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目前,对学生的教育是迁就多,要求少,说教多,训练少。结果使学生是“天桥的把式”,能说不能干。有的学生在班队会活动上慷慨激昂地大赞劳动光荣,可在家里连手绢都不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地一个弊端。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地同时,必须加强行为习惯地训练。
二、训练时要注意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城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心,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学生不愿意,我们就得咬着牙让学生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当然,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我们也要做到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现在,有些老师活动搞的很花哨,却较少严格要求,结果落实到学生身上扎实的东西并不多,“说的多、练的少”、“活动多、要求少”,必然得不到好的结果。
 3、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五个结合
   训练时需要严格,但只有老师的严格,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具体说,应该做到五个结合。
 (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所以在训练中要强调“苦练”二字,提倡向解放军学习,不怕苦、不怕烦。
   但是,对学生也不能只强调苦练,一味进行单调训练,而要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小学生年龄小,不能完全像成人那样机械训练。如果一味单调训练,学生就烦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训练中增加一定的游戏,让训练形式多样化,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训练中给学生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指导要非常具体。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坐、立、行开始,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敬礼姿势等都要给予指导;还有,如教学生如何给大人递东西,如何接老师发的本册,甚至咳嗽时如何用手帕捂嘴,等等。没有指导的实践有可能养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在培养习惯时必须具体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习惯。
   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要求具体,动作分解    
   有些训练过程比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如学洗衣服这项行为训练内容,要求高、过程复杂。家长在操作时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领,且印象深刻。
   B、指导时加以讲解     
   指导时不但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使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行为。如“谢谢“二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不细致讲解、指导,学生就说不好。要告诉学生:
   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起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了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人家。只有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象不太情愿,在应付差事。
   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意莫名其妙,就要说清谢人家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真情实意。
   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并伴以适度的微笑。
   第五,别人帮助自己解除了困难以后,应表示谢意。
   这些在行为示范时教师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选用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去做,这样就能做到行为训练既规范而又不机械。
   C、要分层次,循序渐进
   由于孩子年龄层次不同,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也不同。如在训练“文明乘车“时,低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能排队上车,乘车时不高声喧哗,不向窗外扔杂物,不把头、手伸出车厢外等要求;到了中高年级,可再进一步要求他们能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等。这其中既有生活知识又有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不能离开实践,而且要 分出层次,循序渐进。
  ⑶ 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只要求没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经常性。如要训练孩子做作业仔细认真就要天天检查,哪天写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还要登记,以便一个阶段做一次总结。这是一件琐碎的工作,但必须坚持下去,它对形成孩子良好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
   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良好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我们要把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孩子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的强大动力。每次评价都要先搞自我评价,孩子平时制作自我评价表,每天记录,一周一总结。事实证明,这对提高孩子道德认识,校正孩子道德行为是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⑷ 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孩子自觉性不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现实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必须制定严格的纪律,以此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有了这些规定,可以鼓舞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并提醒孩子不做违反规定的事。家里应该有一份“家规”,规定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如“一日生活常规”、“作息时间表”、“家庭行为规范”等等。制定家规要与孩子民主协商,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孩子要按家规要求给予奖惩,严格执行。家庭中的纪律约束对孩子有辅助的教育作用。
   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光靠纪律是不行的,还要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提倡孩子自我要求、自我教育。在教育中,我们要大力表彰用意志力自我克制、自我要求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
  ⑸ 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教育孩子绝非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必须反复强化。但是强化训练要与积极疏导相结合。单纯强化训练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烦了,因此要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使其自然地走上正轨。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方教育力量的协同配合,步调一致,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倘若一位教育者坚持不懈要求,另一位教育者时松时紧,孩子良好个就无法养成;倘若学校里教育学生谦虚礼让,而家长却教育孩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校教育效果就会被抵消,学生就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言教法:
   即说服教育法。懂点教育学的人都知道,它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用得最多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恶,提高品德水平的一种方法。主要指谈话和讨论,其基本精神是重视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从提高品德认识入手,以理服人,启发自觉,调动内在积极因素,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的知。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因此,说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言教的注意事项
 (1)切忌讽刺、挖苦,要以理服人。现在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讽刺挖苦只能造成他们的反感,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讽刺、挖苦、威胁或恐吓过分,还会造成孩心灵的创伤。
 (2)切忌唠唠叨叨,要简练、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但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再唠叨下去,你的话只能变成无关痛痒的废话,有时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成为一种“精神噪音”。
   孩子的性格与行为与家长对他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孩子在鼓励中生活,将学会自信,
           孩子在过誉中生活,将学会自负;
           孩子在适当表扬中生活,将学会自尊,
           孩子在羞辱中生活,将学会自卑;
           孩子在平等中生活,将学会公道,
           孩子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
           孩子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辩;
           孩子在偏爱中生活,将学会嫉妒;
           孩子在缺乏温暖中生活,将学会冷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走进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资料)
学习习惯是需要训练的,而不是靠说教
小学生习惯良习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