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篆的勃发——崔学路先生草篆研究
(2011-04-11 20:32:38)
标签: 杂谈
草篆之原初从出土的一些先秦书法实物就依稀可见。不过那时的草篆是书写草率、急就下的产物,相近的笔画之间有时出现自然的细小牵引细线,多为实用书写,而后又为章草取代,直越千年。到了明代,出现了两位草篆书家:赵宦光和傅山。从他们的作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们的草篆是玄奇斗巧心态下的产物,怪异、奇诡、莫测——以傅山为甚。在新书风的开创上并不算成功——但开风气不为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李骆公以画法入书,然类图画文字,离篆书远矣。当代书坛草篆书家以韩天衡为高迈,作者以深湛的篆刻艺术为根底,用笔刚猛、果断,结体盘曲、舞动,对草篆之勃兴做了有益且有成效的探索。然大部分作品比较收敛,达不到草篆的要求,用笔稍稍平直、少顿挫,多皈依于篆刻审美,上求于篆刻下写篆书就常常出现不同艺术种类嫁接之“隔”。对于空间构建大于时间构建的草篆书法,之所以历代前辈极少触及,即使触及也很难达到艺术要求的理想境地是因为篆书的时序性受自身特殊的体势规则所限,对于流动性强的笔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所以草篆代不数人。碰这块禁地没有超常的艺术思想,没有精湛的融通草、篆诸体的驾驭能力、没有勃发的艺术胆气者难言草篆也。
而当我见到潜居北京多年的崔学路先生在甘肃举办“神接敦煌——崔学路书法艺术展”的诸多作品时(多为从网上观看),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草篆于当代书法开始复兴了!
崔学路先生正草隶篆行诸体皆擅,以前的印象是以隶书为精深。只是知道他的勤奋在书坛几乎很少有了:其在人生每个阶段都制定有严密的习书计划,居京阶段不舍昼夜,作品多产,虽年逾花甲但具备青年人的闯劲和朝气,常常令我小辈钦羡不已。观其草篆作品笔者以为超凡者有三:
一是用笔。一提起草篆,古今书家莫不将草书的笔势牵连、牵丝缠绕这些外逞夸饰的表象和篆书蹩脚地联系起来,生硬做作。好像笔与笔之间缺少大量的牵丝连带就不是草篆,不足以显草篆之姿——深谬也!崔氏草篆的用笔在保持篆书线条粗细均匀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将收笔有意无意的变细,同时增加了用笔的节奏,用墨枯湿变化增大。一些线条的起笔或藏锋追凝重之感,或承接上一笔,大胆使用露锋、一些短细的牵丝自然地流露出来。又由于行笔快,以气驭笔,一些散锋被猛“砸”上纸——这些自然、狠猛的“砸”笔是崔草篆独特语言之一。在一些大字用笔上大胆运用“战”笔法,蜿蜒潜行,行笔崎岖略加自然的抖涩,以中锋笔拉开墨色变化,到笔画后半段,主线条两侧出现诸多细丝包裹的糙线,深具毛发飞动、孤蓬自振之美。在转折起收笔处常有一些偶然出现的特异笔触,是笔锋复杂的多维运动合成,墨点颗粒呈不规则状散点在主线条周围,具古质、苍朴、新意之美。有些用笔中大胆使用厚墨、涨墨,将两条或多条点线并粘在一起,有时线与线交界处运用“焊接法”——即两线搭接处墨线比别处粗出一些,呈块状。看崔学路的草篆笔线,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生硬的牵连笔画,是“笔断意连”为主,牵丝为辅:故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草篆不能狭隘地认为必须有大量笔线的牵绕才成,这种浅表化的理解一直在误导着大众的视线,亦为先贤之失。
二是结构。从大量草篆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结字多从秦汉以前的简帛、砖瓦、版权、岩画、碑刻、铭文等遗迹中寻求资粮,结字偏于圆,在呈开放的空间形态同时亦具有浑圆自旋、环环相扣之美,不使一笔滑出字外,凡有益于我皆备于笔下。在字形处理方面,先生采取大胆变形的手法,随笔势和章法需要而散布字形。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这需要精熟字形,手感灵活,每一字都要出于全篇的考虑而随势流布——草篆的“草”如果没有对固有篆书字形的打破,那么就很难写出自然随意的特征。在这一点上,其实一些先秦的简帛书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一些隶书偏旁和结字与篆书“嫁接”后的结字亦偶有出现。另外,崔氏的行草书胎息于颜真卿,颜书的笔画外拓圆转具“锥画沙”之妙的篆籀用笔恰好被崔体悟至深并合理嫁接到草篆的创作上来,此乃崔不传之秘。
三是气息。崔氏草篆气息小字古雅灵动一些,大字凝重、苍朴一些。先生近年浸淫二王简牍,上汲伯英、皇象、索靖,下启颠张、醉素、青藤、孟津、青主、八大,于草法有得。由是意在笔先,用笔结字遵循“活”“变”“苍”“重”“率”之理,故其作品视觉冲击力颇强。通篇看崔氏作品,尤其是大幅草篆,观者无不有一种精神飞动、气脉贯通之感。因何少连笔而得连笔之妙,少贯通笔线而得贯通之法?气息的内在畅达乃其中之秘。由于在笔线的处理上作者运用得法,更主要的是作者创作是以气驭书,以胸中奔腾的激情使笔。所以作品中的点画都被统领于一种流贯的气脉之中,以浑圆自足、盘旋往复之笔线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势统摄全篇,将篆书的空间构筑和行草的时间序列合理地融通。其不“草”也难,其精神不“飞动”也难。其少数精品已达至“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萧衍《草书状》)的超凡境界——以大轴为甚。站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们只有激动。
从崔学路先生的草篆成功之处我们是否可以生发出如下思考:在书法领域,最不可能草化的就是篆书,而将静态的篆书“草化”,我们在倾尽心智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法的同时,似乎更应该看到——草篆的开发前景依然很大,草篆的开发成功其精要处除了对多体书的修养锤炼外更主要的是在书家气质、襟抱、审美诸种内在气质托举下的“草”,简言之,欲作草篆须心中有“草”,不能片面的为“草”而“草”,对草篆之“草”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开阔一些——气脉始终是冲在字形最前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粹艺术名家——行云(魏兴运)
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
蒋维崧老师教我写金文
[转载]大康先生教你学书法(下)
激扬文字 千古奇葩:从中山篆到清河崔氏弓箭尾翼篆浅析
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