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尊重孩子

阳阳刚出生时,产房里住着四位妈妈,其中有一位妈妈是生二胎,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已经有9岁了,孩子很有礼貌,聪明伶俐。

因为是暑假,孩子整在病房里陪着妈妈,整天乐呵呵的,看得出,不仅是爸爸妈妈在欢快的等待着小生命的降临,这个姐姐也在满怀喜悦的等待着她的弟弟(或妹妹)的到来。但是,这样的欢快很快就被打碎了。

他们家的一个女眷来看孩子妈妈,在和孩子妈妈客套寒暄之后,这位女士就和孩子开起了玩笑。

她说佳佳,你妈妈马上要生小弟弟了,你高兴吗?

孩子说:当然高兴了。阿姨你怎么知道是小弟弟呢?

女士说我猜的,因为妈妈喜欢小弟弟呀。她接着说妈妈生了小弟弟以后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的笑有些尴尬起来,马上反驳说才不会呢,我妈妈最喜欢我。

女士面带笑容的逗着小孩说一定会的,你妈妈就说只会喜欢小弟弟了,不喜欢你了。

孩子的尴尬和不自然越来越明显,虽然还在那儿反驳,但是可以明显听出底气越来越弱让人感到孩子的不安感在蔓延。

孩子的妈妈至始至终坐在床上听着笑着,没有制止大人的这个行为。也许在她看来,这只是大人的一个玩笑,这还是大人喜欢孩子的象征,如果大人不喜欢孩子,就不会和孩子开玩笑了。也许她虽然感觉大人说这话不妥当,但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她也不好去制止大人的行为,只好委屈一下自己的女儿了。

至于那个开玩笑的女士,她是真的喜欢这个女孩,否则是不会她开玩笑的。同时,她的确不知道这样的话在大人看来是玩笑,但是在孩子看来她们会把他当成是真实事情。

所以,这一切就在大人的笑语声中,在孩子内心感到一种不安和恐惧中,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没有恶意者,却有受伤者。

就是大人的这种自认为是玩笑的不经意的行为,在小孩的眼里就说一个真的事实,即便孩子隐隐约约感觉这是一个玩笑,但是在孩子的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孩子会感觉被抛弃,会感觉孤独和害怕,即便她用别的方法来掩饰这种不安全感,但是这种不安全感却是实实在在的,并不会消失。

这样的玩笑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大人也曾经这样对待过孩子。特别是如果能将孩子弄哭,他们会因此哈哈大笑,就像打了大胜仗一样高兴,留下泪眼扑簌的孩子在哭泣。很多小孩也都有过这种以为要被大人抛弃而无能为力的恐慌经历,他们不会辨认出这只是大人的玩笑,他们无力反抗这种恐惧,没有人能成为他们可以依赖的对象。他们在大人潜意识里只是一个会说话的玩具和宠物,而没有被当成独立的人来真正尊重起来。

一位母亲为儿子胆小的事情来问我。她儿子5岁多一点,以前胆子很大,但是这段时间突然变得胆小了,在家里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更不敢一个人睡觉。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家里必须要有人陪着,而且大人走到哪个房间,孩子也会跟到哪个房间。以前蹦蹦跳跳的,整个家里都是他的声音,现在文静得就像一个女孩。这个状态让她隐隐的感到不安,她还是想要从前那个叽叽喳喳叫过不停的孩子。

我问她孩子性格发生变化有多长时间了?

她说有半过月了。

我问道:在半过月之前发生了什么?

她说前段时间孩子为了看一套动画片,每天到了晚上9点半都不肯睡觉,而平时孩子是9点就上床睡觉的。于是我们就吓唬孩子说,不听话的孩子要被老背背从窗子上给背走的。但是孩子也没在意,笑着嚷着说妈妈是骗人的,也没有怕也没有做什么,看完他的动画片就洗漱睡觉了,一切也都正常。

过了两天,她们母子俩出去玩,在一个商业广场的人行道上,看到一个四肢残缺有些恐怖的乞丐坐在小推车上在那儿要钱,孩子看到这个乞丐本能的就往妈妈后面躲并拉紧了妈妈的手。孩子妈妈当时灵机一动,给孩子说这个乞丐就是因为不听妈妈的话,最后被老背背给背走的,然后给他吃药,四肢砍掉就丢在这儿要饭。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后悔说这样的话。孩子听了这些也没说什么,只是紧紧抓着妈妈的手,一起回家了。

到了晚上,孩子正常看电视,到了9点整,孩子居然自己准时的说不看电视了。于是给孩子洗漱之后,孩子乖顺的睡觉去了。当时妈妈还得意洋洋的认为自己今天现场发挥,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就这样让孩子乖乖的顺从了。

晚上也没注意什么时候,应该1-2点吧,就看见孩子很惊恐的跑进了父母的卧室,跳上床来,钻进父母中间的被窝里,紧紧的抱着妈妈。

这位母亲本能的抱住孩子,她感觉孩子的身子在发抖,身上的肉在一股一股的收紧,身子也冰冷的。孩子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开始说怕,也开始哭泣。

孩子爸爸也被惊醒,马上打开灯,同时转过身来观察孩子,看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受伤。在没有发现别的异常之后,他们一起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孩子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于是他们抱着孩子一起去打开孩子卧室的灯,看看到底有什么异常。孩子的卧室也没有什么异常,被子掉在地上,天气热,窗户开着,隔着纱窗,凉风时不时的吹进来,还带动了窗帘飘动。

夫妻俩就在孩子房间安慰孩子,也慢慢询问。通过孩子断断续续的叙说,他们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孩子白天看到那个残疾乞丐后,有些怕他,听了妈妈的话后也记在心里了。所以,当9点一到,虽然不舍动画片,但是孩子还是乖乖的去睡觉了。晚上睡觉有些害怕,但也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到了晚上1-2点钟,孩子醒来,发现被子在床下,又看见窗帘被风带动飘动着,以为是老背背要来背走他拿去如那个乞丐一样讨饭,就这样惊恐的跑到了大人的房间里去。

虽然他们不停的安慰孩子,说窗帘是因为风吹的原因才飘起来的,被子是孩子自己蹬下床的,没有老背背,那是妈妈吓唬孩子编的故事。但是孩子也不知道是否相信,总之,就那天开始,孩子的胆子变小了,人也变得没以前活泼了,在家里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大人到哪个房间孩子就跟到哪个房间。他们大人也变得很谨慎,不敢违逆孩子,生怕再出什么事情。妈妈现在也特别的后悔,当初真不应该去吓唬孩子,也很自责,也希望想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如从前一样的活泼乱跳。

幼儿的心理开导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思维和感知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很多沟通很难进行。在我详尽的询问了他们整个家庭的方方面面情况后。我问这位母亲孩子一个人待在房间害怕,那和你一起待在房间害怕吗?

她说一起待在房间就没有问题。

我说这是不是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的眼里,妈妈除了是他的安全保障外,妈妈还比那个老背背更强大?

她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这我还真没有去想过这些事情。

我说你想,如果孩子认为妈妈没有老背背的力量强大,那么当老背背来了的时候,孩子会认为妈妈能保护到他吗?

她听我这样一说就笑了,说听你这样一分析,还真是这样,如果孩子认为妈妈没有老背背的力量大,即便是和妈妈在一起,孩子也会害怕不安的。

我说是的,看来孩子的这个结我们开始在慢慢解开了。

能感觉到孩子妈妈心情有些舒展了,她也觉得找到了一些思路了。

我接着说你和孩子谈论过或者说你和孩子做了今天如我这般和你谈话的沟通吗?

她说有安慰,也有沟通,但是如刚才我们这样就这老背背和妈妈的力量对比的事情进行对话,这没做。

我说实际上心理沟通有一个目标,这都很好确定的。就是沟通的方法需要技巧,需要会问,要能问出潜在的心理诉求。就像刚才我们沟通的那样,如果我不这样问,你也没有这样去想,也感觉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也不会去提这些问题。但是当我这样问了,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很简单,但是很有效。对吗?

她说是的,这就像窗户纸一样,你轻轻的一点就破了,但是没有你这样的一点,我怎么也想不出来。

我说接下来给你设计一个你打败了老背背这样一出装神弄鬼的戏,我也不会去做,还是去想其他有效的办法来解开孩子的心结。

她听了我说到装神弄鬼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说孩子从你的身上发现了力量,也感受到了安全,但是你不可能时刻都陪在孩子身边。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必须让孩子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和你隔绝开,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让孩子敢在家各个房间自己到处乱跑。

她说是的。

我说这样一来,你就要将你的力量传递出来。但是传递到孩子身上,孩子感觉不到,也不相信;传递到一个物件上:板凳、桌子,这些物体上,也不行,因为它们是没有灵的东西。你需要传递到有灵的东西上。对了,你们家有宠物狗吗?要大的宠物狗,小的不行,小的没有力量。

我接着说你们可以给孩子养一只金毛、哈士奇或者拉布拉多也行。总之,要大型的温顺犬。然后,你把我们今天的这种谈话方式和孩子再过一遍,最后告诉他,老背背最怕狗狗,所以你就给孩子找了一个老背背最怕的狗狗来陪孩子,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不久后,这位妈妈给我反馈说,按照我的这个方法做后,孩子已经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我相信这位妈妈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吓唬孩子了。

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看电影,以为电影都是真实的事情。觉得那些人真厉害,用什么方法把自己弄到电影里的。也会有害怕的时候,看香港拍的《屈原》时,看到里面有杀人的镜头,觉得要是这个人跑到我们这边怎么办?心里很害怕,根本不理解这是拍的电影,以为都是真的。后来长大一些,看的电影多了,发现怎么这个人在这部电影里面有,在那部电影里也有,觉得很奇怪,慢慢的终于弄明白了,原来电影是演员演的。

这就是小孩的世界和思维,只要在眼前出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只要是大人告诉的,都会当真。所以,大人不要吓唬孩子,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公司,公司在他的精心打理下,生意越来越红火,业务也越来越大,他人也越来越忙。家里就太太带着女儿,太太也贤惠,女儿也聪明,一家人除了朋友因为忙不能常陪孩子外,一切都很美满幸福

由于不能常陪孩子,他也很内疚,所以在六一”节前,他给孩子做了郑重承诺,节日那天一定停下手里的工作,陪孩子过节。孩子听了爸爸的承诺,非常的高兴,期盼着节日的到来,这样就能让爸爸陪着去公园游乐园玩了,想想这就高兴得跳起来。

可是,到来六一”节那天,外地有一个很重要的客户来出差,孩子爸爸最后选择去陪这个客户走市场。只有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去游乐园,孩子整天都闷闷不乐的,感觉很失落。

这种爸爸妈妈对孩子食言的事情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发生,大人总是以工作忙,或者因为要应酬的理由,优先照顾了外面的客人或者朋友,独独落下了孩子。他们觉大人才是应该认真面对的对象,而得孩子小,可以往后摆。他们从来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面对大人的食言,孩子不但会伤心失落,还会从中感受到,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权力,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就可以不受承诺、规则的制约,就可以为所欲为。一切承诺都可以食言,只要有力量和权力就行,反之就是不行。这样,大人食言,就会有三重的损失:食言本身的损失;因为食言而失掉了别人的信任而获得回报的损失;孩子学习到了大人的这种处事方法而对孩子造成的损失。这真是得不偿失。

大人的错误行为还有做错事情不认错。当孩子看见大人做错事情不认错之后,孩子也会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权力,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就可以不受承诺、规则的制约,就可以为所欲为。一切事物没有对错之分,力量和权力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这样,大人做错了一件事情如果不认错,就会有三重的损失:做错事情本身的损失;因为不认错而失掉了改正错误而获得回报的损失;孩子学习到了大人的这种处事方法而对孩子造成的损失。这也很得不偿失。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来尊重,尊重他们的面子,尊重他们的尊严,遵守和他们的承诺。

在家里,我们和孩子交谈是以沟通的形式进行,没有命令。我们住的地方就有树人教育的一个培训点,每到周末,就会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儿上课,我们带着孩子去上街舞课或者打跆拳道的时候,也会从那些人流中间穿过。有好几次我问孩子,愿不愿意去上辅导课,孩子说不愿意,只愿意学街舞这些能锻炼身体的项目。我们也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强迫要求孩子去上辅导课。

因为孩子的成长有他自然的规律,如果过早的打乱了这个规律,也许短时间会有收获,但是长时间来看,常常是得不偿失。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面子。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的做到尊重孩子的面子。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仍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如果孩子表现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会惩罚孩子,就会羞辱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做之后,孩子就会知耻而后进,发奋学习。然而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大人越鼓励,孩子越有斗志越有信心。如果大人惩罚羞辱了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封闭,最后毁了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本来就很难过,而且有一种失去方向和无助失落的感觉。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有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为他重拾信心和希望,而且孩子也很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这些帮助和安慰。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及时的给予孩子安慰和帮助,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之后就会再拾信心,接着再战。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在这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进行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有些孩子是真的学习不好,即便如此也不能惩罚孩子、羞辱孩子,家长就应当找原因,以帮助孩子学习。同时要认真找寻孩子的其他特质,比如跳舞、唱歌、绘画或者孩子特别喜欢结交人等等,不拘一格。总之,发现孩子的特质,然后去培养,孩子一样的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孩子会有很多在大人看起来不着边际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最直接的感受。当大人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并鼓励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在这个述说中一步步的确立自己的信心和目标,也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会更积极主动的完善自我。如果大人不能认真去倾听,或者用大人的眼光去告诉孩子他的想法行不通而打击孩子的想法的时候,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就会越来越不自信,最后就会放弃对外界的观察、想象和思考。

所以,当我们阳阳告诉我们说他的理想是做环卫工人,我们马上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倾听。于是孩子接着说,因为看到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把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让人们享受着美好的城市。所以,孩子就觉得环卫工人真的好伟大,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环卫工人。我们对他的理想表示支持,孩子也很高兴。而且,我们还一起讨论做为环卫工人要怎样做好卫生工作的事情,以及现在能做什么。于是,我们就找出了现在能做的事情,比如不能乱丢垃圾,减少包装盒的使用。自从立志要做环卫工人之后,孩子就更加注重环境卫生了,有了垃圾都是集中起来倒进垃圾箱里。

有时候在路上,孩子只要看见别人扔在地上没有熄灭的烟头,他就会主动上前用脚将烟头踩灭,然后将烟头拿起来丢进垃圾箱里。虽然我们做大人的会感觉那烟头有唾液会觉得恶心,但是我们没有去阻止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正践行着他自己的理想,我们不想去改变孩子的那颗善良的心。

孩子的行为也影响了我们,以前我只在城市不乱丢垃圾。现在,即便是在乡村田野,我也会将垃圾放在包里,等找到垃圾箱的时候,再拿出来丢进去。

后来孩子的理想发生了变化,而当初立志做环卫工人时培养的爱惜环境卫生的习惯则保留了下来。我们也通过倾听尊重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也变得更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了。

阳阳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学校组织本年级的同学在本周五要去周边的一个小学去与该校的五年级小朋友联谊。要求孩子们每人在家里找几本书,作为联谊活动时和对方小朋友互赠的礼物。

那个周五孩子回来很高兴,告诉了我们很多这次联谊活动中有意义的事情。其中孩子讲到他们将书籍赠送给对方小朋友之后,对方小朋友也赠送给了他们自己做的小礼物,孩子拿着这些小礼物很开心。孩子的老师们这件事情做得非常的好,让孩子们在献出自己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爱心和小礼物,在平等尊严的基础上,也献出了对彼此的尊重。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了不久之前发生在另外一个地方的事情。

一群善良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山区一个小学,那儿条件有些艰苦。妈妈们带了很多的书籍和玩具,还有爱心,特别是自己孩子的爱心,去给山区的孩子们送温暖。送温暖过程中,山区的孩子排成一排,妈妈们带 的小朋友将带去的书籍和玩具一一的递到这些山区孩子的手上,然后小朋友们一起合影。

我并不怀疑这些妈妈们的善良,也不怀疑她们的孩子的善良。但是当这种善良和慈善以一种只有一方给予的形式进行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保住受捐者的尊严和人格,而这是很难去掌握的事情。因为慈善的根本就是通过帮助,在帮助对方的同时,唤起对方的尊严、人格和自信,让他们体面的接受帮助。所以,如果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做到这几点,就还不如直接和对方做交换,用妈妈们带去的书籍和玩具,去换取山里孩子们亲手挖的土特产。这样就形成了平等的交易,事情办好了,彼此对对方都献出了爱心,彼此也都收获了对方的爱心,做成了有尊严的慈善。

山区的孩子们会发现,原来可以用劳动所得的土特产来换取自己喜欢的书籍和玩具,还能交到小朋友,这样他们就会更有信心的肯定自己。多年之后当他们懂事了,他们会更感激曾经得到的这些好心人在维护他们尊严和敏感脆弱的心灵的前提下,无私的帮助了他们,他们也会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个社会。

妈妈们的孩子也会发现,用自己的书籍和玩具还能换到特别的土特产,交到新朋友,他们也会很高兴。而且,让他们知道,即便是在帮助别人,也要尊重对方的尊严和人格,这些善良和宝贵的品德也会一直陪伴孩子,让孩子们懂得慈善的真正本质。

前段时间有电视台播出了一档综艺交换节目。每次节目都会以一位明星和他的孩子作为主线。将明星的孩子送到山区一户人家去住,然后将山区这户人家的同样大的孩子送到城里明星家里来住。于是,两套摄制组就跟拍两个孩子在对方家庭里的各种生活的场面,当到了规定的时间后,又让这两个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的家。

当明星的孩子要离开山区的暂住地的时候,常常是变得懂事了,会讲很多小大人的话,会讲请山区的这户人家的主人有机会一定要到城里来他们家做客。明星孩子回到家里以后变得不再那样骄横了。于是电视画面就会有很多感慨说孩子这一趟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变得懂事了,赞誉之词不尽言表。

而那个山区孩子要离开城里明星的家时,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明星也会动情的搂紧孩子,一副不舍分离的表情,同时会动情的告诉孩子,请孩子有机会一定要再来做客。之后山区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但是孩子回到家里已经变得不太适应这样的生活了,还表现出烦躁和失落的状况,会回忆在城里做客的美好时光。

这让我想起了二次大战时期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件事情。在德国空军对伦敦进行大轰炸的间歇,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带领一群官员走出掩体,去慰问民众。当走到一片平民窟的时候,国王径直的往里面走去,来到一户门窗都有些破损漏风的房子前面,国王透过这破损的大门,看见里面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坐在房间里。国王于是就走上前去,轻轻的抠门,问道:“您好!夫人!我是乔治六世国王,我可以进来吗?”

这就是那个流传甚广的穷人的破房子,风可以进雨可以进,但是国王就不可以进的故事。在这里面我们不但看到了穷人的尊严和人格,也看到了国王的真正威严,更看到了一位绅士的教养、善良和人格。但是在那个电视综艺节目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穿戴着珠光宝气、浑身名牌的野蛮人和被他们践踏了人格与尊严的穷人。

这个综艺节目通过消费弱势群体的贫穷和尊严来换取收视率,已经完全越过了道德的底线。这些参与者在不尊重他人孩子的同时,也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了一个不道德的位置上,而且这也将自己没有文化和内涵的底子给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里,没有人去考虑过那个受到伤害的山区孩子,即便是后面有几个镜头跟拍了他,也是以一种冷酷和残忍的镜头展现孩子的失落和对城市的向往。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被无情的碾压,成为电视节目消遣的对象。没有人考虑孩子以后怎样调整心态,也没有人考虑孩子以后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孩子来回答问题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孩子不懂“时间管理”怎么办?运用“四象限法则”,开启高效人生
孩子,你不用对别人的情绪负责!
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7个方法,超有用!
是自闭症孩子真的问题太多,还是家长“想的太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