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平街之歌

退休后,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几年前我又回到了这充满少年快乐的家园。

和平街这个建国后北京最老的小区,承载着我们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青涩的记忆

曾经的一天,我邀了童年的小伙伴一起回到这里。走在阔别半个世纪的和平街上,环顾这五十年并没有大变化的家园,大家无限感慨。

11区11楼,我们还是习惯的称它36楼,它的著名是因为这楼下一整层的底商一一36楼商店。它曾经是这一代居民生活的必须。百货、食品、蔬菜、肉蛋,一应具全。现在这里已经分化出不同的铺子,而原来的商店已经萎缩了,只剩两间房的面积,并更改成奧士凯连锁店。

36楼的后面也是历尽沧桑,我们的孩子们在这里上过各种培训课,如今是和平街美术馆。

11区16楼,原来的34楼,这里的底商是原来的粮店。那时买粮食要凭票,毎人的粮食也是定量的,记得我一个月是25斤。而买粮食只有去粮店。如今的孩子们听这故事就像天方夜谭了。

这里原来是一机部二局的办公楼。现在是中国交响乐团,原来叫中央乐团。那个年代和平街小区是北京许多大部委的住宅,林业部、铁道部、化工部、一机部、八机部…。到现在,国家计量院、煤炭研究院、化工研究院还在这里。这里还聚集着国内顶尖的文艺和文化团体,如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也是文联、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等单位的住宅。

乐团不远的公厕也五线谱,这也许是北京的唯一吧?

这里还是邮局,只是随着时代的进程,它又兼作邮政储蓄和EMS快递。

新华书店是我们曾经的最爱,有时间就去那里蹭书看。不过,如今它也是萎缩的很小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读书都改lPAD了,那店面自然也该缩小了。

这里是曾经的和平街二小,我的人生与知识启蒙的摇篮。

1962年这里组建了一个新的班级一一五年级(4)班。班上的同学大多是从北京其他区新搬迁到和平街的孩子们。我是随父母从三里河的铁路住宅区搬到和平街的,当时因为校舍紧张,我们班被安置在学校后面的分校,其实就是在一座废弃的庙里边。记得冬天我们要自己生炉子,晚上封上火,早上拨开。有时火熄了早上还要重新生。教室的顶棚也需要自己糊纸。

我们班的女生

我们班的女生

这是二小1964年毕业的六(2)班的合影,小伙伴们能认出多少人?呵呵

80年代,我的女儿上学时,和二小已经更名为朝阳师范附小了。这是女儿她们班的集体照。我们都毕业20多年了,主楼门仍旧是如此老旧。

五十年后同学们相约回校,破旧的的校舍已经旧貌焕新颜。

学校对面是小区的街心花园,我们称它小花园。看看,沿街的杨树高大挺拔,这可都是我们当年种下的。

树木生长几十年高大挺拔,而植树的人却已两鬓斑白。

同学的母亲今年百岁,据说这年龄在社区排第五。看来和平街的长寿老人也是这个社区的品牌啊。

照顾父母是我们这一代的义不容辞,同时能在暮年享受父爱母爱又是难得的幸福。同学一家兄弟姐妹排班轮流与已经'単身'的母亲相伴。

如今的小花园是和平街老人的休闲地,也是社区的活动中心

小花园边上有一座养老院,它已经是北京市社区养老设施的样板了。

小区的老年饭桌,天天门庭若市,卖干粮的小窗口五冬六月都有人排队。其实社区中有多家卖馒头的,但和平街的老人们就认这家。

和平街一中是我的母校,现在是朝阳区的重点学校,并在北京的其他地区发展出多个分校。但我上学那会儿,他是家门口的'分配学校',也就是沒考上自已志愿学校的,就近分配到这里。尽管如此我还是特别怀念这所中学的老师。幽默的政治老师张锡铮是我的班主任。肖庸老师的第一堂生物课一一草履虫,我终身难忘。还记得伴随着开课的第一句话肖老师就开始在黑板上画,到结课的最后一句话落音,一只巨大的占滿一面墙黑板的草履虫平面解剖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当年没有PPT,没有幻灯,但那一课却清晰的刻化在我脑子里了。张以郡老师是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女孩,教数学。记得她总喜欢穿件开身的红毛衣走上讲台,精精神神。老师说,老师的仪表是对学生的尊重。

五十年后我们找到了一些老师。半个世纪老师们风彩依旧。照片的前排是林菲平老师、孙文汉老师、冯汉玲老师,后排是赵淑华老师、姜秀芳老师、齐国民老师、张以郡老师。

与齐国民老师。齐老师那时是和中的大队辅导员和团总支书记,大不了我们几岁。文革时与齐老师还有一段一起长征(徒步串联)的经历。齐老师后来到新源里一中当校长去了,并且是北京市的优秀校长。看,和中的师资也是人才济济啊!

与孙文汉老师。孙文汉老师是我们的地理老师。

与张以郡老师。张老师是我和我女儿的数学老师。对,你沒听错,张老师教了我家两代人。

与赵淑华老师。

相聚那天师生们喜泣相拥,五十年前的文革风暴摧残了我们的师生关系,今天我们为您们献上一束鲜花,并请老师接受我们的道歉。

和一中现在这个朝西的大门是后改的的。


这里是原来的大门,朝南开,图中是高我们一届的同学当年在楼门口的留影。

现在的南门已经被封在墙里面了。学校出于安全都不让外人入内,即使我强调是想看看母校也不允许。那天恰逢他们开门进车,我幸运的在门外抢拍了这张照片。留恋这里还因为正门上的二楼就是我们二(6)班教室。

当年我们要各奔东西,大家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我们班的女生

我们班的男生。那个年代分男女界线,我们竟然连张全班的集体合影也沒留下。

我们那代人命运坎坷,小小年纪就离乡背井。

1967年秋天有同学被招去了青海军马场,接着是北大荒农场来校招工。这是那年冬天学校的第一批去北大荒的同学。

小波67年离校去北大荒时不到16岁

照片中这个骑马的女孩是我的同学,那个冬天,在北京站送走了小波、晓虎他们,我和她去了朝阳区武装部,打听是否还有去北大荒的名额。我们被告之三天后有个学校去八五二农场,于是毫不犹豫的报了名。谁知道我回家没有能说服父母,拿不到户口,结果她只能自己加入其他学校队伍上了火车,那年她16岁。未能与她同行让我自责了许多年。

去东北那会儿我们还是自愿报名的,但是后来大规模的插队就是不得已了。我们当中有的去了陜西延安

有的去了山西插队

有的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这张照片是67届二(2)班的同学于1968年8月13日在奔赴内蒙西乌旗插队出发的火车上。

照片中的女孩当年是我的好,为了与我一起去北大荒,她甚至写了血书。但是因为那时东北农场改为兵团建制,而她父亲被打成黑帮,她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批准。后来她被分配去了内蒙插队。

苦难既煎熬了我们,也锤炼了我们。这是当年北大荒的住地。照片中的继红在冰天雪地中脱影而岀,从卫生员到医生,到兵团医院的院长。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五十年后再相聚

我们已经六十甲子

虽霜染鬓,却仍童心。

学校西边是中央乐团和东方歌舞团的住宅,当年我们上课常常伴随那里传来的琴声、高亢的歌喉,有时还看到他们在那里敲'非洲战鼓'。

你也许想不到,如今逾九十高龄的老音乐家仍住在那里,并仍旧站在舞台上奉献艺术。

这是九十三岁高龄的指挥家严良堃老先生。

这是歌唱家郭淑珍老师

学校边上的简易楼经历了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同和平街一起度过了近60年的风风雨雨。

但是与如今房地产行业天翻地覆的年代辉映,多少有些不合拍。

不合拍的还有这个小幼儿园

一所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却被这样令人心酸的外墙包裹着。

尽管如此,仍旧有一代又一代和平街优秀的儿女在这个摇篮里培养出来。

和平街的西门边有个老杨炒货店,如今名扬北京。这里的瓜子、糖炒?子百吃不厌。

和平街东边的一排小店曾经是两层的商场。

许多年来13路的这个车站就用'商场'命名,而如今这站已经更名和平里东街

幸运的是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13路公交线还在,只是路线已经延长到小营。

而曾经驻扎六十年的13路总站也易主他线了。

13路总站北边曾经的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早以搬迁,取而代之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当年一到周末,晚饭后扛着板凳去学院大食堂看电影,是我们课余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鉴证历史的还有化工学院的毛主席塑像。如今学院早已升级为大学。

如今的和平街小区更名为和平家园

家园中留守的是我们的父母长辈。

家园中走出一拨又一拨孩子,往日的喧嚣不再,留下的是自然清静。周边公交、地铁四通八达,附近有中日、安贞两个三甲医院,加之小区里便民设施齐全,是老人的宜居了。

愿和平街一如继往的和睦,愿和平街的父母、叔叔阿姨们健康长寿,也愿和平街曾经的小伙伴们常回家看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题 (27)
杭州外国语学校74届同学相聚珊楼
9岁2个月:我是个正常人
金秋的怀旧聚会(3)
学生干部自我反省模板
我的高中日记:张一鸣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