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地产投拓——四种核心拿地逻辑排排看

我们知道,开发商拿地是为了赚钱。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从开发商拿地的价格来看,和赚钱好像关系并不大。

然后我们不得不发出灵魂的呐喊:为啥啊,这么拿地图啥

本文就是罗列四种拿地逻辑和目的。

开门见山讲清楚:利润型、规模型、融资型、品牌型

一、利润型

这是最普遍的,就算现在讲规模、讲现金流为王,为了利润而拿地,还是房地产界最基本的逻辑。起码大部分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开发商)还在以利润为导向去拿地,不赚钱的项目就不拿。

有些类型的项目,比如需要调规变性的、需要旧改的,就只能界定成利润型,毕竟时间长、风险大,一定要匹配出和较高风险相对应的较高利润才行。

有些核心区位的项目或者业态有附加值的如别墅,售价上可以上不封顶,有极高的预期,那吊着高价慢慢卖做利润,也不错。

二、规模型

为了规模而拿地,目前也是很多头部企业或者快速成长型企业的重要考虑,规模型项目,重要的就是一点:跑量。跑量是第一位的,利润都是其次,只要为了满足跑量要求,利润的要求甚至利润的实现都是其次的。

为了规模拿地,就一定意味着:①房地产市场容量足够,拿的地不能荒无人烟,否则跑量是空话,②价格不能高,平于甚至低于市场价,否则也不一定跑得起来,③心态要好,后续做开发的时候,就算不赚钱,也要卖,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拿做规模的地。

阶段性小结:规模型、利润型,两种拿地逻辑,其实已经涵盖了90%以上的拿地逻辑,以前头部企业很大的项目库,其实也是分规模和利润,规模型的地块跑量维持现金流和行业排名,利润型的地块做报表利润、增厚积累,规模拿地和利润拿地联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

三、融资型

除了常规的规模和利润的逻辑之外,也需要创新一些拿地的理念。

融资型地块,顾名思义就是拿来做融资的,核心是股东层面的收入支出情况,比如我股东投入5亿元,但是融资抽回来10亿元,其实先不论项目是否有盈利,起码在现时点,股东层面就赚了5亿元,就算后面要还,5亿元还可以用一段时间呢,比如用于其他项目的资本金用来扩张规模再合适不过。

融资型地块,一般会在收购的项目中多一点,一般都是原股东融资潜力没有用足,新股东接上之后直接用自己更高的资信挖掘潜力。

亦或是北上深一线的房产和土地,因为这些城市属于资本高度集中,所以房产和土地的融资能力非常强,往往用不了多少自有资金,所以导致虽然项目不一定赚钱,但是开发商们的压力对比三四线也不算大。

四、品牌型

有些项目可能会销售周期很长、也很可能会明亏,但是因为做的好,受人推崇,被媒体反复曝光,认可度非常高,导致虽然项目本身经营状况不怎么样(也可能会很好),但是品牌知名度一下子就上去了,等于是省了广告费,为旗下其他的项目做了协同宣传

品牌型的项目其实有很多,比如泰禾北京的第一个院子、协信的多利农庄、绿城的桃李春风、世茂的深坑酒店、万科的良渚文化村、绿地的各个超高层。这些项目运营好坏不一,不少其实自身也做的不错,但就算有大量投入或者资金沉淀,其实对于品牌而言,整体上并不能算亏。

再拎一个最著名的品牌项目:汤臣一品,相信到现在还是14亿人心中高端物业的第一梯队品牌,主要是汤臣现在没在搞地产了,真搞起来品牌力一定还是很强,这种品牌的口碑还真不是高周转能带来的,协同性会很强。

文毕,简单讨论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7房企投资指南:哪些城市值得进,哪些需要规避
2017房企投资指南:哪些城市值得进,哪些需要规避
浅谈恒大、万科、碧桂园三大巨头房企品牌战略布局发展趋势
前8个月销售额1603.75亿,招商蛇口稳住规模前十后,又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浅析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管控逻辑
房地业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那么收并购有哪些变化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