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隆鼻术
激素(hormone)的原意是“兴奋”、“激动”。hormone一词来源于希腊文hormon(意即“压力”或“逼迫”)和hormao(意即运动的途径或方式)。因而,最初的“激素”定义是指在某器官生成,分泌进入血液中或进入另一器官(或器官的某部分),改变其功能和/或形态结构的微量化学物质。激素一般在无导管的腺体中合成,但也可由其他组织细胞产生,激素的本质可以是蛋白质、小分子肽类、脂类、胺类或类固醇类化合物。攀枝花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王艳君
根据生物学所界定的涵义,内分泌(endocrine)是指内在性分泌(相对于外分泌腺的分泌特征而言,分泌的活性物质主要进入循环血液)或具有类似分泌特征的现象。显然,这是指激素的无导管性分泌,但事实上“内分泌”也包括了腺体的内在性非激素性物质的分泌。
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由endo(内部的)、crine(Krine, 分泌)和希腊文logos(意即study)组合而成。因此,内分泌学的最早研究对象是内源性分泌的高活性物质。现一般认为,内分泌学是研究与体液性因子(激素)调节有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内分泌学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学,它既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学科, 其中的临床内分泌学是临床医学和内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内分泌学研究范围和学科分支】
生物个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和活动均在神经、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下进行,三种调节机制的相互配合与密切联系是完成所有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必备条件。内分泌学就是研究与机体内的激素调节有关的学科,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激素基因表达、激素合成、分泌、转运到激素受体作用与靶部位(器官、组织、细胞)的反应,以及各种结构或功能变化引起的异常都属于内分泌学研究的内容, 临床内分泌学则主要研究相关情况引起的疾病。
随着各临床学科的发展,从经典的内分泌学中派生出各学科的内分泌学分支,如神经内分泌学(neuroendocrinology)、妇产科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儿童内分泌学(pediatrical endocrinology)、老年内分泌学(geriatrical endocrinology)、男性学(andrology)等。
传统内分泌学 (classical endocrinology) 根据内分泌疾病的表型特征(phenotypic characterisation)来研究疾病的病理与病理生理机制; 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组学(proteomics)的研究程序则刚好相反。因此,以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为指导所进行的内分泌学研究又称为反向内分泌学(reverse endocrinology),它为内分泌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崭新的分子途径和药物的分子靶位(如PPARs),传统内分泌学和反向内分泌学的有机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深入发展, 使现代内分泌学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学科。
【现代内分泌学的主要特征】
内分泌学和其他生命科学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发展是以加速度方式前进的。目前,每天有关内分泌学的论文已达数百篇之多,并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纵深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由数年、数月缩小到了更短的时间,一些沿用数十年的理论或学说被推翻或被加进崭新内容,新的学说和理论日新月异。现代内分泌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发展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分子内分泌学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的方向
从最早的表型(phenotype)观察到内分泌激素作用机制和生理作用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主要研究手段是切除某个腺体(如早期胰腺、睾丸、卵巢、垂体、肾上腺等)来观察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例如,切除狗的胰腺引起1型糖尿病,切除睾丸出现性腺功能减退症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用激素抗体、激素受体抗体或激动剂、拮抗剂来摸拟或取消某激素的作用,以观察激素的生理效应。近一、二十年来,应用转基因动物、基因打靶和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技术,将研究手段精细到了具体的激素或激素受体基因,从而准确复制出单个激素或激素受体基因过表达(亢进)或无表达(低下)的动物模型。
想一下,从腺体切除到基因敲除,是一种什么样的飞跃?
目前已用这些方法对许多疾病基因、激素基因和危险因素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将目标扩展到激素结合蛋白、激素结合蛋白的相关蛋白、受体亚型、受体调节蛋白、基因表达调节蛋白及信号传递途径中的所有成员。基本弄清了隙间连接分泌和信号传导的奥秘,发现了许多新的内分泌疾病与代谢疾病,如钙受体病、G蛋白病、水孔蛋白(aquaporin, AQP)病、分子钟(molecular clock)病和“老化钟”病等。
二、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网络是激素调节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重点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可以说没有一种激素的作用是单一的,也没有一种激素在靶细胞的作用无旁分泌/自分泌因子的参与。
事实上,在任何激素靶组织(如骨、脑、心、肾等)内都有一套以促激素(或靶激素)为轴心的复杂的神经-体液-免疫局部调节系统。
这些系统既有来源于循环血液的激素、激素结合蛋白,又有局部释放的激素,细胞因子及免疫因子。另一方面,如肾素、醛固酮、雌二醇、糖皮质激素、T3不能再认为仅仅是内分泌激素,这是因为众多的组织也可合成、转化或释放这些激素。相反,一些认为属于经典的旁分泌/自分泌激素(如肾上腺髓质素、GLP-1、IGF-1)又在各组织中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尽管这些旁分泌激素主要是在局部产生的,但它们的作用绝非局限于某一种(些)组织。
三、各学科知识向内分泌学渗透结合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代内分泌学的研究往往应用各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术来完成。除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与内分泌学仍紧密结合外,出现了生物物理学、模拟数学、工程学、计算机学、功能影像学、网络信息工程学等与内分泌学的融合而解决内分泌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新局面。DNA芯片(DNA microarrays, DNA chips)出现还不到两三年时间,又紧接着推出了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从DNA与药物结合的空间构象角度设计和合成新的激素受体调节剂。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将文献海洋中的同类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为我们提供很有权威的结论性意见,这种总结前人经验,指导未来工作的全球性、长时间跨度的资料统计分析工作,显然是信息网络、汇后分析(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和循证医学等结合的产物。
四、激素定量进入高敏感超微量化时代
最早的激素活性测定方法是化学比色法和生物法(biological assays),后者是注射某种激素于动物体内后,观察生物行为的变化。随着RIA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就逐渐用RIA淘汰了化学比色法和生物测定法。70年代末建立的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比RIA的敏感度高10~100倍,特异性更强;不久又建立了放射受体法(RRA)、酶免疫分析法(EIA)、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CLEI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ime-resorved fluoroimmunoassay, TRF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ECLIA)、免疫多聚酶链反应法(immun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PCR)等。ECLIA、TRFIA和IPCR法均已特异到了感兴趣的具体抗原决定簇或单个氨基酸分子(或残基),若能排除污染因素,则能基本克服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免疫交叉反应问题。
五、影像学检查在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同时融进定量检测的新功能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X线、B超甚至CT、MRI)只能为临床提供检查部位的大致形态改变,有些核素显像技术(如甲状腺131I摄取率)可用于评判腺体的功能,但因影响因素多或副作用大而被淘汰。
晚近的内分泌影像学检查不再满足单纯的形态学观察,已在定量测量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如QCT可用于骨微结构分析,如应用μCT(micro-CT,微CT)可用于骨小梁的定量测定和立体观察,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之所以有“细胞CT”或“光学切片”之称,是因为它能对微小组织甚至一个细胞进行不同层面的静态与动态观察,这不仅可揭示激素信号的传递途径、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代谢状况、细胞内Ca2+信号的传递与分布及其他信使物质与效应体(effectors)的相互作用环节,而且可准确地反映细胞生物学行为(增殖、分化、凋亡的细微变化)。许多激素相关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PRL瘤、GH瘤等)和增生性病变(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性婴幼儿低血糖症等)亦可用核素标记的激素受体配体(如111铟-奥曲肽,111In-octreotide)来计量激素受体的数目和结合力,在药物种类选择和疗效评价中也起到了预知和可知的独到作用。而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亦可动态观察肾上腺、甲状腺等的功能变化和代谢过程,具有定量和定时的突出优点。影像检查与形态学观察已不再是同义词,影像检查已形成了影像医学(imaging medicine)和功能影像学等独立的学科。
六、选择性和特异性受体与受体后作用的药物迅速发展
由于激素受体分布和受体亚型等缘故,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的特点是作用广泛,在获得某一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往往出现明显的副作用,而且有些副作用是必须避免的(如GH/IGF-1、TH、雌激素等可促进某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增殖)。人们根据激素受体亚型和激素作用机制的不同,正在开发和发掘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激素类似物、激素/激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内分泌药物(也包括其他药物)的研制不再采用筛选的办法,而是有目的、有分子模型的定向合成设计。例如人们用更新一代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或激素受体双向调节剂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避免了乳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等副作用的发生。
七、以循证医学原则为指导,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质量
在内分泌疾病的诊疗中,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很多观念正在更新,不少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诊疗实践必须遵守循证诊断(evidence-based diagnosis)、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和循证治疗(evidence-based treatment)的循证医学原则。例如,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人对糖尿病人的自我尿糖监测提出过质疑,但用循证医学的观点来分析,其中的问题不少。1995年,英国用于糖尿病尿糖自我监测的费用高达4260万英镑,这种巨额耗资不但缺少“循证”,而且还给一些病人带来心理创伤和精力与时间的浪费。
八、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倍受重视
近十余年来,认识到了许多亚临床型内分泌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的疾病类型的存在。亚临床型功能亢进症和功能减退症事实上是疾病的早期表现,以前人们对此有过“猜想”,但因苦于技术障碍,无法确诊而告罢,现在,猜想变成了事实,而且一旦诊断可获得早期治疗。
如果我们将肿瘤(包括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深入到对个别恶变细胞的识别,那也就等于找到了早期根治肿瘤的更有效途径。
亚临床型内分泌功能减退的诊断可以较早地提醒医师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阻止病情的发展(如自身免疫性胰岛炎、亚临床型甲减等)。但是否需要早期药物治疗仍有不同意见,如果早期治疗能延缓或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亚临床甲减者可伴有血脂谱异常,可导致动脉硬化,亚临床型胰岛炎经干预治疗是完全可逆转的,等),应该主张及早治疗。而糖耐量减退(IGT)应予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公认。
九、内分泌临床研究的新趋势和基本要求
近代内分泌学的临床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少见病例、特殊病例的研究以小型化、甚至个体化为单位,对某一特定的临床现象或病理生理过程进行追踪性和连续性观察,因为这种研究方法特别适合于少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二是策划与组织多中心研究,解决内分泌学的重大临床问题。这样的课题所动用的人力和物力非一般单位可承受,因此实验设计和实验手段要求既能坚持始终,又要严密、周到、科学。而在我们所阅读的文献中,有一些研究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显然其结论的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无疑在告诫我们,临床研究必须严密设计,实施得力,保证科研资料的随机性、对照性、可重复性和循证科学性。
十、任何内分泌代谢疾病都是可防可治的
疾病基因被克隆分离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基础。利用检测基因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胚胎期、胎儿期识别基因型异常而表型正常的疾病携带者,并可对病人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作出预测。如果我们用基因芯片(DNA芯片)技术对任何个体(包括胎儿)的疾病罹患机率作出科学估计,并实现DNA检测的常规化和自动化,那么由此带来的疾病预防效果将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新课题也将不断出现,人类必须及时解决。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非野生型基因(人造基因、突变基因)的污染问题,供胚移植和人工助孕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和卵巢过度刺激症等副反应,等等。尽管如此,这类矛盾并不能延缓或阻滞生物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步伐,相信在生物技术造福于人类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同时,必将在其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将矛盾一一化解。不管是组织和细胞水平的研究,还是分子和基因水平的探讨,都不能脱离生物体整体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基因、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人们不能忽视整体研究,不能忽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机体(尤其是体内调节系统)的影响。中医中药学恰恰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应用先进的现代方法与技术,发掘中医药在内分泌疾病发病机理认识及临床治疗方面的整体观经验,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内分泌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
以上从宏观介绍内分泌学科的一些状况,下面简要说下激素的调节意义
【激素分泌方式】
人体内的激素和激素样物质有许多种类,分布于血液、组织液、细胞间液、细胞浆液、核浆或神经节囊泡间隙等部位。激素作用的靶点各异,因此其分泌方式也殊有不同。一般可将激素的分泌方式分为如下数种。
一、内分泌
人体的经典内分泌腺体有下丘脑(本质为神经组织)、垂体(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性腺(卵巢或睾丸)和内分泌胰腺(endocrine pancreas)。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首先进入毛细血管,再经腺体静脉进入体循环,随血液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理作用。
二、旁分泌
旁分泌是体内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方式,细胞的分化、增殖、移行、凋亡或免疫等过程,以及细胞所执行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都受多种激素(或激素样物质)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是一种特殊的激素分泌方式,它是一个神经元的化学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特殊旁分泌。在病理情形下,释放过多的旁分泌激素也可进入血循环。
三、自分泌
与旁分泌不同,自分泌(autocrine)是指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反馈作用于自身细胞,这是细胞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胞内分泌
在细胞浆合成的激素不出胞,直接运送至细胞核而影响靶基因的表达,这种分泌方式称为胞内分泌(intracrine);胞内分泌的另一种概念是内分泌腺体内的激素分泌和自身调节。
近年来,胞内分泌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调节失常可导致各种内分泌疾病甚至肿瘤。
五、神经分泌
神经激素(neurohormone)是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性物质,这些物质可沿神经轴突借轴浆流抵达所支配的组织(如神经垂体)或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这种激素分泌方式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或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六、隙间连接分泌
许多激素分泌细胞(如胰岛细胞)具有特殊分化的胞膜结构,包括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桥粒(desmosome)和隙间连接(gap junction)。
七、双重分泌
双重分泌(amphicrine)是指腺上皮细胞或腺癌细胞具有分泌激素和外分泌物质的双重功能的一种病理现象。
此外,还有与旁分泌相类似的并列分泌(juxtacrine)和腔分泌(solinocrine)等的激素分泌方式,腔分泌是指激素性物质分泌进入腺腔或消化管的一种特殊现象。
彤彤是妖狐(10322234) 21:18:0
【激素与激素分泌的调节途径】
一、激素分泌细胞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神经内分泌研究,将内分泌系统的范围进一步扩展,继Guillemin和Schally发现下丘脑肽类促垂体激素TRH后,又发现了一大批具有激素作用的下丘脑调节肽、细胞因子和免疫因子。这些因子在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肿瘤发病学等生物学领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差不多所有的促激素、靶腺激素及其分泌细胞的活动都受到来自血循环的或局部组织细胞因子的调控,而这些细胞因子不一定是由上述的激素分泌细胞合成的。人们在问,是否机体的每一种细胞都是内分泌细胞?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内(旁、自)分泌细胞的功能特征是:①激素合成率高,是该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②细胞具有自己合成、加工、修饰激素前体的功能;③细胞具有调节和被调节激素分泌与合成的调节系统。
二、内分泌调节
内分泌腺体或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要发挥对靶组织(靶细胞)的调节作用,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①激素具有“生物活性”,即激素的分子结构正常,既无明显影响与受体结合的错误序列或激素的多余片断(激素原或前激素原),又未被降解或灭活,如激素基因突变、或分泌未被修饰的异常激素样物质,其活性下降或缺乏;
②如激素为非水溶性物质,由血液或细胞外液转运时,要与激素转运蛋白结合,由载体蛋白将激素运抵靶细胞;有时,激素(如胰岛素、IGF、GH等)为水溶性,也以与载体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
③靶细胞受体
④受体后信号传递系统和级联反应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
⑤闭式调节通路正常。
⑥靶细胞的反应性和激素整体活动的协调性正常,并需要免疫系统和/或神经系统调节的参与。
三、旁分泌/自分泌调节
旁分泌和自分泌是局部激素调节的主要方式。机体根据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局部调节系统和调节机制。这一类的调节尚需进一步研究。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相互联系】
一、神经-内分泌调节“轴”
神经系统主要借助下丘脑与内分泌系统建立起神经-内分泌调节联系。下丘脑的活动由更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通过神经递质控制,外部环境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在神经中枢转换成化学信号,并由一些神经元进行分析整合,最后通过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的神经激素分泌。下丘脑的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促进或抑制垂体激素的分泌,并进一步影响靶腺的激素分泌。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之间有许多调节轴,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等。另一方面,垂体激素也可通过循环血液、脑脊液或垂体-门脉系统的逆向血流与扩散作用,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甚至更高级神经中枢。
二、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钟”功能
神经活动对机体的调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部分调节功能是通过“生物钟”来控制的。例如,激素(如皮质醇)分泌的昼夜节律性来源于大脑皮层信号和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如CRH)对这些信号的整合与反应,而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可能是“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分子钟”(molecular clock )的起搏性信号物质。
三、神经递质的循环激素功能和靶激素的神经介质、神经调质作用
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既可在局部发挥神经冲动信号的传递作用,也可进入循环血液(内分泌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调节远距离的器官功能。反之,一些内分泌激素(雌二醇等)在神经系统以神经介质或神经调质的形式发挥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下丘脑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整合为一个功能调控单位时,神经系统也可根据机体需要,合成和转换某些循环内分泌激素(如雌二醇、T4、皮质醇、IGFs等)。
四、代谢物的神经介质样作用
除循环激素外,许多代谢物质也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如,下丘脑腹中部(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对糖浓度的反应十分敏感。当血糖降低时,VMH神经元兴奋,刺激一些抗胰岛素调节因子(如CRH、GHRH、去甲肾上腺素等)的释放,引起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激素分泌、肝糖原分解。这说明,除胰高糖素外,拮抗胰岛素低血糖的许多体液-神经调节的中枢也在下丘脑。
五、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相互作用 
从组织学上看,肾上腺皮质含有髓质嗜铬细胞,而肾上腺髓质又含有皮质细胞。儿茶酚胺可刺激皮质的糖皮质激素、醛固酮和雄激素分泌。另一方面,髓质处于高浓度的皮质醇环境中,也是髓质儿茶酚胺,尤其是肾上腺素合成和分泌的必要条件。肾上腺髓质由交感神经纤维的节前纤维支配,这是除下丘脑以外,神经-内分泌密切联系和共同调节的又一有力依据。
【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联系】
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可分泌胸腺素、胸腺生长素、胸腺体液因子、胸腺刺激素、精氨酸加压素(AVP)、催产素、神经垂体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物质既是免疫调节因子,又是内分泌激素。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紧密联系的另一特点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激素依赖性。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均能合成和分泌GHRH、GH、PRL和IGF-1,免疫细胞膜上还存在GHRH、GH、PRL和IGF-1等许多激素受体,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代谢、免疫功能的执行和调节均依赖于GH、PRL和IGF-1。这些激素刺激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代谢,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调节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及胸腺上皮细胞的胸腺因子(thymulin)分泌,同时,还调节NK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各种免疫功能。由于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和生长激素受体缺陷(Laron综合征)患者除一些免疫功能参数有改变外,并无明显免疫缺损的临床表现,故GH、IGF-1和PRL主要在免疫细胞局部起着旁分泌和自分泌调节作用。
激素与免疫反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细胞免疫有明显抑制作用,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抗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中。同时,糖皮质激素还能减少抗体生成、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性T细胞含有雌二醇(E2)受体,应用雌激素后,通过抑制性T细胞可增强B细胞的抗体合成和分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亦明显增加。
许多激素本身具有免疫活性功能。褪黑素(melatonin)可通过三条途径在靶细胞和非靶细胞上发挥作用,除与褪黑素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类型)、核受体结合发挥其激素作用外,还可透过多数细胞膜(吲哚胺类易进入胞膜双脂质层),与浆内的许多自由基结合,起着清除自由基的重要作用,是使细胞核、细胞活性蛋白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免受自由基破坏的细胞保护剂和免疫物质。
免疫产物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IL-1)促进骨吸收,IL-6促进ACTH分泌,干扰素可影响阿片样肽类物质的作用,TNF可激活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同时抑制醛固酮分泌,肾上腺皮质的免疫因子是调节非ACTH依赖性糖皮质激素分泌的中介物质。在骨组织中, TNF与IL-6一起作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的偶联因子,调节骨重建过程和骨的代谢转换率。
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的内分泌调节作用
许多内分泌腺组织中存在较多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 DC)和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不仅是免疫耐受、免疫清除的重要执行细胞,而且对邻近的激素分泌细胞功能和生长也有重要调节作用。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可分化成熟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细胞。目前对位于垂体和性腺内的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的内分泌调节作用研究得较多。
以下仅简介卵巢,睾丸的树突细胞-巨噬细胞
卵巢、睾丸的树突细胞-巨噬细胞
主要分布于血管床、初级和次级卵泡周围。在FSH作用下,随着卵泡的成熟,DC和巨噬细胞逐渐增多,排卵时也显著增加。睾丸的Leydig细胞与DC紧密相连,巨噬细胞贴附于细精管壁上,这两种细胞占间质细胞总数的20%左右。性腺中的DC和巨噬细胞除清除外来异物和细胞碎片外,也参与性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1β、IL-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增加局部PG浓度,在排卵过程中还参与卵泡膜的崩解及排卵后的修复(通过FGF和VEGF的作用)。在特发性卵巢功能衰竭综合征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DC的分布异常和功能障碍起着重要的病因作用。用转基因方法治疗内分泌功能减退时,常因载体(如腺病毒)的作用而出现内分泌腺(如垂体)的免疫反应与应激反应,在这些方法正式用于临床前,必须解决其防治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分泌与生殖
性激素
​WE14笔记 l 2020内分泌学原理(全文)**
高中生物体液调节练习题(含解析)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ppt
下丘脑小细胞和大细胞神经分泌细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