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评 | 去除生命杂染,自然回到美好状态
userphoto

2023.03.31 内蒙古

关注

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人们早已吃穿不愁,正迈向探索如何让生命更美好的阶段。

然而,不同的认知标准造就了不同的选择。很多人虽然很努力,却事与愿违,心理健康问题与日俱增,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明明拥有的很多,却不幸福,生活压力大,离婚率高,睡眠问题比比皆是,似乎连基本的休息能力都丢掉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提升生命品质,是我一直思考并寻找的。当代高僧济群法师的《如何让生命更美好》这本新书就给了答案,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当今世界面临很多困境,从社会秩序的混乱,到家庭、社群、民族、国家、宗教等方面的种种冲突,其实都和人有关。如果大家都能成人,合乎人应该具备的仁,这些矛盾就不会出现。所以如何学以成人太重要了!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要做个好人,那么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书中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儒家和佛法都是关于做人的学问。儒家的标准是遵循五常,佛教的标准是遵循五戒十善,止恶行善。进一步,儒家的要求是成圣成贤,佛教的目标是转迷为悟,从迷惑走向觉醒,成为佛陀那样的觉者。儒家有“三不朽”的人生,为“立德、立功、立言”,有“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佛家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二者立足点都是由内而外,从心入手,倡导从自利到利他,由成就高尚人格来建设理想社会。

孔子告诉我们要成为君子,以君子作为生命产品的标准。怎么成为君子?遵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品行都要通过改造生命的学习才能成就。

佛教认为人有佛性、魔性和众生性,发展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每个人生命的起点不同,不同的出身、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人生经历不同,这些积累造就了我们的思维和言行模式,造就了当下的存在。我们身、语、意的行为打造了这个生命产品。其中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又来自思想,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充分认识心,修心立心对于做人和提升生命品质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待人处世。这需要我们在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上学习更多的智慧,书中对此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素质教育主要指心性素质,自省自觉是关键。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但习性是杂染的,有着无明、我执造成的种种烦恼,明心见性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解除习性,最终证悟本性。书中的比喻非常生动,就像冶炼黄金的过程,去除杂质,提炼出金子。当杂染被彻底去除,生命本具的清净觉醒才能显现。

我们要想自己生命美好,过得和乐,就离不开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每个人做好自己,不伤害他人,遵循道德。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遵守道德会吃亏,所以道德的权威不在于道德本身,而在于它背后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遵循道德?这么做对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我们要看到遵循道德与否带来的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对生命的影响。当下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当下的心灵因果。从心理学角度,善心是健康心理,不善心是不健康心理,当我们在践行道德时,本身就在培养善心,可以使自己充满欢喜,反之则烦恼重重。这些行为不仅会在当下带来不同感受,还会影响生命发展成长。所以遵循道德不是别人要我做的,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是我要做的。

生命教育是基于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导向觉醒的。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正见,因为认识决定观念,观念造就心态,并最终成为生命品质。单纯从经济条件来说,今天很多人过得不差,但真正感到幸福的其实不多。没有了物质匮乏的烦恼,却依然不能满足,没有安全感,甚至出现不同心理问题,都与找不到价值感有关。佛教的生命教育正是要我们找到生命的终极价值,认清迷惑真相和觉醒潜质。美好的生命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生命品质。

当我们能去除生命的杂染,找到生命的终极价值,遵循道德,共建自他和乐的社会时,我们会发现:生命本来就很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
阳明心学系列讲座在同乐老年学堂开讲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儒家的内明之道
真空与妙有
國粹命脈:儒、道、佛三家文化妙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