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怀瑾:要找到一个可以教的学生,见解要比老师高的才有资格,一点就透,才会发扬光大;
仁义的三种解释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另外一天,这位心都子同这位孟同学两个一齐进来问杨朱。

“昔有昆弟三人”,这个人会问问题,问得好,这就是禅宗了。他不问杨朱为什么不高兴,他说从前有兄弟三个人,“游齐鲁之间”,在齐鲁之间游学,当时齐国与鲁国文化最高。

“同师而学”,在同一个老师那里求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学什么呢?这三兄弟就学儒家的仁义。

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杨朱对于仁义的解释,由这个解释再看《论语》,再看孔孟的书里如何解释仁义,归纳起来是这三种。

“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这三兄弟毕业了,回来了,父亲问,你们在老师那里学仁义,什么叫仁义?

“伯曰”,大哥讲,“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这是道家解释儒家的仁义最正确的,说仁义之道,真懂了仁义,第一要爱惜自己。不是自私啊!是爱惜自己人格的建立,人品学问的养成,不要贪图外面的虚名,自己学问没有成就,道德修养没有好,只有外面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仁义之道。

所以大哥的了解,生命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品,外面的名望、知名度有没有不重要,那是假的,是虚名。这是我所了解的仁义,他向父亲这样报告。

“仲曰”,老二说,“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懂了仁义的人要做忠臣,“杀身”,就是必要的时候这一条命可以不要,要在历史上留万世清高之名。这是第二种了解。

“叔曰”,最小的这个弟弟说,“仁义使我身名并全”,我所了解的仁义,一个人真懂了学问,懂了仁义,自己本身也站得起来,在历史上、社会上也留名,这就是仁义之道。

你看三个亲兄弟同一个老师,所学的东西、成就三个人完全不同,对于仁义的了解都不同,这就是教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教育这个东西很难说,都在一代一代变样。

所以禅宗讲“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陈义虽然很高,却是真理。要找到一个可以教的学生,见解要比老师高的才有资格,一点就透,才会发扬光大;否则帆布袋变草袋,一代不如一代,那是当然的。现在全世界文化,像你们在座的,找些中学生来看看,你们已经看不上眼了。

因此有一个结论,“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这个心都子问杨朱,你看同样一种学问,三个人的结论不同,老师是同一个人,学校也是一个,哪个对?哪个不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据说这是教师最能打动学生的20名话!
【共读】《论语》子张篇第三
老子《道德经》的惊天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道德经中的惊天学问来自何处?
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二)下
中学生操行评语大全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