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承认不完美,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承认不完美

其实这句话是对我自己说的。

小泥鳅现在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自己吃饭。

一到饭点,就各种理由各种借口不肯上桌,好不容易抱上来了,又开始摇头晃脑不肯自己拿勺子,“妈妈喂!”好说歹说,自己拿勺子了,吃一口可以在嘴里放“一个小时”,非要我拿出杀手锏来“不吃你就下去”“我生气了”她开始哇哇大哭,然后“妈妈,我吃饭,我好好吃饭”,如此循环往复;好不容易吃完饭,她慢慢凑过来,妈妈我要看两集汪汪队,“你刚才好好吃饭了吗?就看动画片”。“妈妈,那我就看一集,好不好,我最喜欢你了”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抱着我。但是,我的怒气并没有因为她的妥协而消散,反而更加生气了,你怎么就不能按照规则来?

反倒是有一天,小泥鳅突然冒出一句“求求你了”让我错愕到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严苛了?

自问,我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如果我说对自己不是,但我有一套要求小泥鳅的标准,即使我不完美,但我却有一个完美主义的框架要罩在小泥鳅的身上。你是不是也这样呢?

本来想写写原生家庭,想了想对小泥鳅来说,我就是她的原生家庭,与其继续沉浸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宿命论中,不如想象如何为小泥鳅提供一个不一样的环境。每个人都要在学习中进步嘛!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某个方面都会展现完美主义的倾向,对孩子的教养、对工作、对生活。

孩子还没出生,已经规划好了一条升学之路:双语幼儿园-民办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985大学/出国,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但是,如果现实这么完美的话,就不会有教育论坛里那么多焦虑的家长;幼升小、小升初过程中失落的“沧海遗珠”;被送入杨永信机构遭受电击的孩子;送入军事化管理的所谓行为矫正的学校学习的孩子。他们真的愿意这样生活吗?

我们都会说“我是成年人,我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好的,只有走这条完美的道路才能成功”

可是人生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吗?我们为孩子规划的道路就一定会走向成功吗?

吴谢宇符合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标准:有礼貌、成绩优秀、为人亲和。无论如何,谁都不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大案,连他被捕的时候还在跟同行的人说“不好意思”,所以,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面对不完美的时候,紧张、焦虑、难过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是谁把这样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心理控制

我们说对孩子的管教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行为;二是通过语言。

完美主义的父母倾向于更多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大多通过语言来实施。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很疑惑,我既不动手打孩子,也没有过激的行为,为什么他不跟我亲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感情那么淡漠?他为什么性格那么别扭?

心理控制是我们的一种养育方式,体现在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的关注上,以及在与孩子的关系中保持权威地位。

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通常会使用诸如“让孩子负罪”“爱的退出”等技术迫使孩子遵守他们的个人标准。

“如果你不XXX,你就不是个乖小孩”“听话的孩子都XXXX”“你快点,你再不动我就自己出去了”“不好好XXX,我就不喜欢你了”。

最近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一系列负面输出都与此相关,包括抑郁、低自尊、适应不良、内疚、焦虑、行为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完美主义的人拥有过高自我标准,且严格遵守这些标准,会对绩效错误表现出强烈担忧、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自己的表现质量的持续怀疑。

诱导责任

父母要求孩子满足他们的夸张要求和不现实的标准。 因此,当孩子无法实现高标准的期望和规范时,父母就开始批判性地评估孩子的行为,并在他不符合规范时诱导责任

“都是因为你不努力才造成这样的后果”“你怎么这么笨”

似乎事情出现了偏差,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构建出来的期望出现了问题,而是孩子能力不足、不够优秀。

搭积木,明明那么容易,怎么就是不会;从1数到100,怎么简单,怎么就是数不清楚;

这时候我们是否该检视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的太高,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不是还没达到?

图片来自网络

命令

Grolnick,Gurland,De Courcey和Jacob(2002)研究发现自我评价得分高的母亲,相对于自我评价得分低的母亲,在面对孩子的自主行为时,会采取更明确的命令和负面反馈。在高度成就的游戏情境中的母亲对孩子的控制能力更强。从而导致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选择除母亲以外的其他人作为伙伴,比如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小泥鳅去参观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在沙坑里找宝藏的游戏,孩子们拿着铲子和小桶在沙地里挖水晶球。旁边的妈妈不停的冲着孩子喊到“来这边挖”“那边挖一下,你不要总是在一个地方啊”“挖了几个了?才一个?你看隔壁小姐姐都挖了两个了”,这个妈妈不停的指挥孩子挖的比别人多,赢得这个游戏。

图片来自网络

讨好型人格

由于我们过分关注个人标准和规范,孩子往往为了迎合我们,以牺牲自己的标准和规范为代价与父母建立成熟,相互满足的关系,会形成“讨好型人格”,蒋方舟在节目中就明确表示,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特别害怕别人不满意,而她自己却非常不喜欢这样的状态。

知道蒋方舟经历的人应该都是知道,她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吗?从小出书,优异成绩进入清华,毕业后当上了年轻的杂志主编,这样的人生路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向成功的道路?

那么,她过得开心吗?

我不喜欢你了

Elliot和Thrash研究表明对失败的恐惧感是由儿童关于其母亲使用“爱的退出”的威胁来感知的。但在该研究中没有发现有关父亲“退爱”的调解作用的证据。可能因为大部分育儿的工作是由母亲承担,儿童与母亲之间建立了坚韧的情感链接,因此,对母亲的依恋更甚于父亲,所以在使用“我不喜欢你了”这种话语进行威胁的时候,孩子更害怕从母亲的嘴里说出来。

在对155对18-24岁的子女和父母做的调查显示,母亲和女儿关于母亲心理控制的报告(F(1,147)= 9.90,p <.01;η²= .063)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母亲自己描述心理上的控制力低于由他们的孩子们所感知的,在比较父亲和孩子对父亲心理控制的报告时,没有发现类似的差异(p> .22)。

也就是说母亲在对孩子的心理控制上常常是不自知的,且程度明显高于自我感知。而孩子在面对母亲的言语控制时,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说了母亲的心理控制我们来讲讲父亲。

在亲子关系中,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父子/父女关系,心理控制上父亲的权威更加不容挑衅。

Habke&Flynn,2002; Hill,Zrull,&Turlington,1997; Luyten,Corveleyn,&Blatt发现父亲的完美主义常常表现为主导,包括控制,操纵,暴躁、怀疑和缺乏同理心。

父亲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常常出现“诈尸”式育儿:平时不见身影,说什么都说“无所谓,你决定”;突然来了兴致,就会冒出来一句“你怎么这样教孩子”“诶!别哭了!”“这么简单都不会”,语气之冰冷,态度之恶劣,且更无法忍受孩子的“不按理出牌”。

根据调查,母亲和女儿的心理控制报告呈正相关, r =.29( p <.001),父亲和女儿的心理控制报告也是积极的相关的, r = .31( p <.001)。

在亲子关系中,完美主义父亲的心理控制比母亲关系更为强烈。其特点是对自己的感觉依赖于特定标准或期望的实现。比如,考上了目标学校,父亲的自豪感更加强烈。

图片来自网络

当听到孩子说出“求求你了”,当听到别人说“这孩子情商真高”,当看到孩子越来越让你满意到“完美”的时候,你不害怕吗?

任何“完美”的状态都存在于你的想象中,你眼中的“完美”真的就那么“无暇”吗?

图片来自网络

篇后记

这篇文章最开始是想写写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查了查文献,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完全陷入了各种被试的不完美人生,于是,删了写,写了删,边写边反思自己对小泥鳅说过的话,最后也突然没有了头绪。

一般来说,文章的最后都会给出意见或者建议,但是,这篇文章我给不出来。我也没什么优秀的经验。因为全篇都是在说服我自己,我就是那个害怕孩子不完美的妈妈,让孩子说出“求求你”的妈妈,让小泥鳅不断迎合我的妈妈,也是那个总是嘴上挂着“你怎么这样,我不高兴了”“你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的妈妈。

承认不完美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困难,毕竟这看起来是一个让我们降低标准的行为,让我们承认他很“普通”。但“普通”有什么不好呢,曾经那些你认为是他达不到的状态全部变成了惊喜,曾经的那些失误都变成了进步,曾经那些鸡飞狗跳全都变成了和乐融融,既然我们自己都不完美,就别强求孩子了吧!

我也不知道每一条路的选择最后会通向哪里,但我更不希望,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以,希望能和大家共勉,毕竟是第一次当父母,就摸索着慢慢来,共同进步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人》:最好的父爱就是爱孩子的妈妈
最毁孩子的家庭:母爱窒息,父爱淡薄
为母则刚|被妈妈隐藏的抑郁症
这三种妈妈最令孩子讨厌,你占了几条?
我为什么劝你学点心理学 | 心理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湖南】五味子|外公,您是我心里永远的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