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温州往事(三)

上世纪70、80年代,温州皮革厂离此不远   

对父亲的人生经历,我知道得不多,仅仅从他平常或酒后的闲言碎语里,得到一些零星印象。

1915年农历二月,父亲出生在永嘉县山根村。因家庭困难,13岁时,他就被送进温州城里,在打锣桥李日新皮鞋店,当了4年学徒。旧社会做学徒很苦,每天早上起来,就要给师傅倒尿壶,生火烧水,抱孩子,买东西,稍不如意,就要挨骂挨打。凭着自己的聪明和钻研,父亲练就了做皮鞋的好手艺。皮鞋手艺,主要分为做“鞋包”(即皮鞋鞋面)和“配底”(即将鞋面与鞋底缝合起来)。有些人只学会做鞋包,有些只会配底。而父亲不但精通配底,而且鞋样设计、做鞋包,同样出色。凭着这手艺,父亲曾在温州多个皮鞋店里干过,后来还去龙泉、丽水和上海滩闯荡好多年。直至温州解放,他才结束四处飘泊的生活,回到家乡,进了国营皮革厂。

温州皮鞋业,远近闻名。解放前,在南北大街,特别是在府前街,有多家皮鞋店,专做高档皮鞋。合作化运动中,许多皮鞋店合并,成立国营温州皮革厂。当年第一批参加进厂考试,每人要独立制作完成一双皮鞋,经专人评审,分为三等九级,父亲被为甲等一级。参加考试的几十人中,仅有两人得此殊荣。凭着这过硬的手艺,父亲被厂里任命为考试官。许多师傅,后来都是通过父亲的考试关,才得以进厂的。很多年后,他们见到我父亲,都还毕恭毕敬。

过去皮鞋店,属于手工作坊式生产,由一位师傅从头到尾,制作一双皮鞋。很少有人能够精通每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皮鞋规格不统一,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也不高。皮革厂成立后,改为工厂化生产,实行流水作业,即把皮鞋制作流程,分为上部门和下部门。上部门做“鞋包”,具体分为“划料”、“做包”、“车包”等工序;下部门“配底”,具体分为“钳包”、“绱沿条”、上鞋底、“织川头”、“修光”、整理等工序。每位师傅只做一个工序,熟悉、精细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父亲长期负责生产管理、质量总检验,即成品最后的把关。听其他师傅说,父亲的眼光非常锐利,他拿起一双皮鞋,看一眼,一比较,马上就能看出有没有毛病。哪道工序有毛病,就退回去,让干这活儿的那位师傅返工;如果他有意见或不服,父亲会坐下来,纠正给他看。久而久之,其他师傅都很敬佩父亲。作为厂里技术权威,父亲很早就是6级工,他的工资,在工人当中,属于最高一档。

就在父亲负责管理“工农鞋车间”期间,皮革厂一批出口皮鞋被退关,造成很大损失。关键时刻,厂领导把父亲调回厂里,把出口任务交给父亲负责。出口皮鞋,对于各种规格标准,要求非常高。由于皮鞋生产属于手工操作,个人手法不同,生产出的皮鞋,要做到标准统一,难度确实做大。为解决这个问题,父亲研究制定了皮鞋制作的各种标准,比如“绱沿条”标准为每英寸3针,“织川头”每英寸标准为8针等,工人们制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我在家里公事桌抽屉里,还能看到用来测量的小工具:一小块茶杯型的铅皮,杯口是几个尖齿,两齿之间距离,用来测量针数。

有了统一标准,加上父亲铁面无私,严格把关,,以及许多师傅的共同努力,这批出口皮鞋完全达到了要求,顺利出口。父亲因此被评为年度厂先进生产者,所获的奖状,在家里墙上挂了多年。他的事迹被拍进了新闻纪录片。后来,我上小学时,在解放电影院看新闻纪录片,在银幕上看到了父亲在车间的形象,感到十分骄傲。(未完待续)

补注:压题彩图,来自于杨景艺先生的《温州百景图》。温州古城许多条街巷,其名称的由来,除与古迹、典故、人物有关之外,还有很多与地形、特产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留意这些古朴、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确饶有风趣。遗憾的是,由于温州古城的变迁,其中多数街巷、景点已不复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直击一双鞋的经济链:有人一天赚100万,有人一天100元
温州学手艺创业功夫硬
最后的制秤老师傅,一门即将成为绝唱的老手艺
江南到底有多少皮革厂?
福建品牌运动鞋火了!温州和泉州晋江,到底谁才是“中国鞋都”?
西藏皮革行业多重突围打造特色品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