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
亲子幼儿学习网2015-02-10 11:50
2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原有的闲适的生活将被打乱,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让我们如履薄冰、惴惴不安,惟恐因自己的不慎导致孩子的缺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大事。
网络配图
然而,因为没有做父母的经验,往往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手忙脚乱,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收效甚微,所以蔡笑晚先生认为要做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拥有“父母上岗证”,要先培训再上岗,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成为称职的父亲和母亲。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教育,但作为父母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知道他(或她)的想法,明白他(或她)的需要,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以我为尊。
一、不要空口威胁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的玩具再不收的话,我要扔到外面去了。”结果呢,孩子依然磨磨蹭蹭,妈妈最终也没有把玩具扔下去。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这只是妈妈威胁的话,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不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挑食,很多家长都是追着孩子跑,有时候实在气不过,就会发狠说:“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我就倒掉了,不过,呆会你想吃就没有了,什么也不给你吃了。”孩子笑嘻嘻的不当一回事。可是,过了一会儿,孩子就嚷嚷着肚子饿,家长早忘了前面的威胁,或者说看不了孩子的苦苦哀求,各种能填饱肚子的零食马上塞进了孩子的嘴里,让孩子知道了不吃饭也没关系,反正可以吃别的东西填饱肚子。从此以后,吃饭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孩子一些坏习惯的积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为孩子所累积起来的。因为我们轻易地威胁了孩子,又不能真正实现这个后果,让聪明的孩子识破了你的意图,轻松地瓦解了你的威胁,同时使孩子对你丧失了该有的权威和可信度,反而让孩子对你的威胁多了一层免疫力,知道你只是说说而已。因此,当我们不能兑现后果时,绝对不要随口去威胁孩子,不然会适得其反。
二、克制骂人的冲动
即使你是在盛怒中,骂人也是属于绝对禁忌的范围。在我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粗俗的话语,究其原因是家里的爸爸妈妈平时就是这样骂我的。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有人指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不管孩子犯下怎样的“滔天大罪”,做父母的不能粗言粗语,要知道骂人对孩子的自我价值观会造成永久的破坏。
三、父母口径必须一致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口径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比如说,妈妈告诉孩子该准备上床睡觉了,可爸爸却说:“还早呢,让他看完这个节目再睡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可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或她)会认为妈妈说了不算,爸爸让我看完再睡,那我就可以看完这个节目。长此以往,渐渐地,妈妈的权威受到了蔑视,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孩子就会征询另一方的意见,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教育孩子中,父母的意见应该具有同一性,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轻易地否决另一方的意见,从而降低了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威性。
四、不要对孩子记仇
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不管孩子有多优秀、多乖巧,他(或她)毕竟是孩子,难免会做出一些令人不能容忍的事来,负责任的父母会用纪律去约束孩子,然后让事情永远成为过去。但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一些父母,当他们在训斥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牵扯出以前的事,甚至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他们也会说个没完没了,使孩子的自卑感加重,严重时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我们说,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就事论事,不要跟陈年往事牵扯不清,给自己的孩子留有一份自尊,也就给你与孩子之间留有一点亲情,我们不要抓住孩子的痛处不放,懂得放手的人才能拥有整个孩子。
五、不要动手
打孩子是绝不可以接受的行为,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像骂人一样,打不听话的孩子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但是打人绝不会产生正面的效果。
曾经与很多家长聊过有关教育孩子的问题,大多数家长表示因为孩子的倔强在家没少挨打,有的甚至说我的孩子脾气犟,不打不行啊,只有打了才会好一点。而这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出来的行为中就有暴力的一面,动辄就会对同学拳脚相向,父母的言行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而看自己的孩子,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未打过他,而他也没有言辞过激的时候,所以说并不是动手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看父母处于怎样的心态。
习惯养成不易改,倾向确定不易移,态度决定不易变。
六、不要喋喋不休地说教
蔡先生说:“要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与其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你说得口干舌燥,还不如身体力行。
假如父母带着孩子一起逛街,吃完东西后随手把包装袋一扔,孩子也就会跟着这样做。也许有的孩子脑中还留存着老师的话,要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当他(或她)终于发现一个垃圾箱,跑了一小段路扔了垃圾,期待父母的表扬时,父母却说:“你干什么呀,跑来跑去多危险啊!反正地上很脏,扔了也没人说你,傻乎乎的!”你想这时孩子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他(或她)对自己的父母又是一种怎样的看法呢?
我们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当你的行为与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相违背时,那么,你的说教对孩子将会毫无用处。让我们用行动来指引孩子吧!
七、不要尝试去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从小到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拥有很多朋友,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他们并不缺乏朋友的陪伴,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朋友也就是玩伴。我们很多家长往往误以为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得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其实,我却不这么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当孩子做错时就应该批评指正,当孩子迷茫时就应该为他指明方向,当孩子成功时就在一边为他鼓掌,并激励他继续努力……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有一定的权威性。
孩子在父母那儿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有能力的、无条件爱护他(或她)的成人,而不是一个朋友。换句话说,当你试着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的时候,孩子就丧失了父母。
八、不要把惩罚与纪律混为一谈
纪律的目的是教会孩子一些教训,而惩罚的目的是立即阻止坏的行为。虽然像把孩子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打屁股,限制看电视等等惩罚,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并不教会孩子什么东西。
九、不要在兄弟姐妹之间进行比较
我们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相比较,其实这样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当你把他们俩作比较时,同时羞辱了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因为自卑而难堪,另一个因为成了榜样而感到内疚,更可能会受到前一个孩子的憎恨。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与人之间很难比出一个高下来的,关键是看你以谁为参照物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建议多与他自己比一比,看看进步在哪里,增长点有多少,别人的成绩可以作为一个基数,但不要频繁地与他人进行比较。
十、不要期望过高
我们常常对孩子有超过他们成长阶段的期望,“这山望着那山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使孩子们的心理不堪重负。孩子偷懒、发脾气、贪吃都是正常的事,这些都与他们的年龄有关,父母应该了解这些成长阶段,不要老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不是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嘛。
让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允许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长大!
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天生不自律, 但父母可以教会孩子自律
读书笔记:区分有效纪律约束、惩罚和体罚
家庭忌语您别说
如何惩罚孩子才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怎样做到既惩罚孩子又不伤孩子自尊
这样惩罚孩子才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