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竟然是德国三岁儿童体检的考察项目!友谊到底对孩子有多重要?

在德国,悠悠三岁去做定期体检时,除了常规的项目外,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


德国儿医当时问了她:“你有朋友吗?”


悠悠答:“有。”


儿医问:“你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悠悠不假思索地回答:“Gulie。”


儿医听了很高兴,又问:“那你也是她最好的朋友吗?”


悠悠:“是的。”


儿医:“你们喜欢一起玩什么呢?”


悠悠:“荡秋千,滑滑梯,还有娃娃!”


儿医:“除了Gulie,你还有其他朋友吗?”


悠悠:“还有Renee和Timo。”


儿医听了很开心,说:“你真棒,你不仅有女孩朋友,还有男孩朋友。你很喜欢上幼儿园吧?”


悠悠:“是的。”


短短的几句对话让我认识到,“有没有最好的朋友”竟然是德国三岁儿童体检的考察项目之一。儿医通过问问题来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和社交能力发展进度——这与身高体重、听力视力、语言发展、大动作精细动作的考察同等重要。


今天悠悠妈想和大家谈谈童年友谊的重要性。


孩子间的友谊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短期的,比如孩子在小区里,在游乐场上碰到的临时玩伴,他们可以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但是分开后很快又会忘了彼此。


第二种是长期玩伴,经常见面在一起玩,比如幼儿园同学,邻居,亲戚小孩等等,孩子之间很熟悉,但是不见面也不会特别想念。


第三种是重要的情感关系,也是第二种玩伴关系的升华,孩子之间有情感依赖,具备真正友谊的特征,也是孩子们口中常念道的“我最好的朋友”。


虽说前两种玩伴关系对童年很重要,第三种情感关系在促进儿童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的帮助无可估量,是我们作为父母最需要支持孩子找到的珍贵友谊



友谊是如何建立的?



友谊形成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地理位置上的亲近。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竭力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同龄孩子持续接触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长期友谊。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种在游乐场上结识的短期临时友谊,如果孩子能经常与那个小伙伴见面玩耍,那么短期友谊就很有可能发展为长期友谊。同理,幼儿园阶段形成的长期友谊,如果没有定期见面玩耍来维护,也很快会淡化,孩子会找到另一个离自己近的“最好的朋友”。(欢迎阅读《德国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处》)


以悠悠为例,她一岁半进幼儿园,一开始她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有接触,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回家时会谈起所有小朋友的名字,一个都不落。那段时间班里所有和孩子都还处于磨合期。


不过,过了两三个月后,我就听老师说,她开始和Gulie成为好朋友,两人频繁地一起玩,甚至关上门不允许其他孩子打扰。而在家里,Gulie的名字被提起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我和Gulie的妈妈原本没有联系,但因为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我们开始联系对方,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相约周末出游——家庭间的频繁交往让孩子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紧密,从第二种长期玩伴关系升华到了第三种情感关系。


形成友谊的第二个条件是,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哪怕是读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能力,都有助于互通想法。一个无法领会别人意图的孩子,很难与他人建立友谊。悠悠和Gulie是他们班当时年龄最大的两个孩子,也是语言水平最高的两个孩子,在其他小baby还不会说话的情况下,她们两个会说话的很自然地玩到了一起。


不过,随着其他孩子的长大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她们的朋友圈也接纳了新成员Renee,这段三人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


此外,友谊的形成还需要孩子有一定的合作分享能力和察觉他人感受的能力。为了维持友谊,孩子们不得不忍受等待(排队、轮流玩)和学会分享,要在采纳好朋友的想法和坚持自己的想法之间做出协商,不能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显然,情商更高、更懂得用巧妙的非暴力方法来解决冲突和说服别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友谊,而那些经常发脾气,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会渐渐被其他孩子孤立。


上周我们去上运动课,教室里有几个超大健身球,当时悠悠在推球玩,她的幼儿园小伙伴Fritz跑过来抢她的球,悠悠趴在球上抱住不放,Fritz用力拉了几下球发现没用。我当时以为两个孩子要一直僵持下去或者打起来,结果机智的Fritz直接跳着用双手拍起球来!趴在球上面死死不放的悠悠被球弹起来,她觉得很好玩,Fritz发明了一个悠悠没有想过的玩法,然后悠悠开心地放开手,和Fritz一起边跳边拍球,两个娃面对面哈哈哈大笑,都为这种新玩法感到有趣,一场争夺玩具的危机就这么巧妙化解了。




友谊的力量


友谊(指第三种情感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需要友谊的滋养,人类的幸福离不开友谊。


1. 友谊让孩子感觉更自信和强壮


如果仔细观察,家长们不难发现,孩子与朋友一起和TA一个人时表现得不太一样。通常,当有朋友陪伴时,孩子会感觉更自信、更大胆和更有能力。这一点,我从悠悠身上可以明显观察到。


悠悠是慢热型的孩子,虽然她在熟人面前很活泼,但到了陌生人面前马上就不说话了。不过,好在她有一个外向型的好朋友Renee,只要和Renee在一起,她就会变得比一个人时更外向。


我们在游乐场玩时,Renee看到别的大人会主动打招呼说hallo,而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的悠悠,也会模仿Renee跟大人说hallo。


有一次,她们俩在秋千前面排队,正在荡秋千的是两个四五岁左右的男孩,我和Renee的妈妈站在远处聊天。那两个男孩荡了许久也没有下来的意思,悠悠和Renee忍不住了,她们看了看彼此,然后鼓起勇气对着男孩们喊:“现在该我们玩了!你们已经玩了很久了,我们也想玩!”


当时我惊呆了!连我自己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勇气对着陌生人喊,何况是两个三岁不到的孩子。我看着两个孩子勾肩搭背的小小背影,听着她们一人一句地说:“我们要轮流玩,现在该我们玩了!” ,不禁感叹友谊赋予孩子的力量。正因为有了友谊的支持,两个孩子互相打气,在不需要大人的帮助下自己去面对和抵抗外界的困难。


后来,那两个男孩迫于压力,也因为不好意思,主动把秋千让出来了。悠悠和Renee为自己争取到了秋千而快乐无比,她们都尝到了友谊的甜头——有朋友在旁边支持的时候,我们敢于做出平时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朋友让我们变得更勇敢自信。


最近,我给悠悠报了一个舞蹈班,同时我还说服了Renee的妈妈也为Renee报名该舞蹈班,这样两个孩子就可以结伴去上课。事实上,我们目前上的所有早教班都是和朋友一起的。第一次去试听时,家长不允许进入教室,我和Renee的妈妈在窗外偷偷观察,两个孩子一直挨着站着,她们时不时看看彼此,如果一个孩子做了动作,另一个也会跟着做;如果一个孩子站着不动,另一个也站着不动。她们都希望从朋友那里获得提示: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而与朋友保持一致让她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安全。




2. 友谊让我们有归属感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对于孩子来说,家庭能提供归属感,但当他们进入集体生活后,也需要来自集体的认同。若孩子在幼儿园有好朋友,TA无疑更愿意去幼儿园。这种认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不被集体接纳的孩子将经历巨大的心理创伤,长大后出现抑郁的风险会增高。


拥有朋友令孩子感到来自集体的认同,而这份归属感和安全感也让孩子能够更自如地放手去探索。


我们在德国上的运动课,每周有两次,一次是周三在家附近,参与的孩子都是邻居和幼儿园朋友;另一次是周五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参与的孩子都是我们不认识的。通常,只有周三没时间去上课的时候,我才会带悠悠去上周五的课。


而悠悠把周三的运动课称为“我们的运动课”,每次去上课她都很期待;周五的运动课则被称为“他们的运动课”,上了几次后她就不想去了,因为那里没有她的好朋友,她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个集体。


在“我们的运动课”上,她明显更加大胆,与孩子互动的时间更多,和朋友一起创造出新玩法的行为也更多。


归属感还表现在好朋友之间喜欢穿一样的衣服,带一样的发卡等。这段时间悠悠每天都要穿带史努比图案的小背心,因为她的朋友刚好也有史努比背心,这样她们在午睡的时候就可以对彼此说:“看,我的背心上也有史努比!”



3. 友谊给予我们情感依靠


每个人都有倾诉和分享的需求,人类的情绪必须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理解和释放,这让我们感觉良好并保持心理健康。无人诉说而积压的情绪会使我们崩溃,孩子也不例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初的友谊:爸妈这样做提升宝贝社交力
不想孩子未来人缘差?父母们该牢记的一些幼儿人际
变“独养”为“群养”
孩子不懂社交?心理学:懂得“友谊框架”,3大技能提升社交力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交友
孩子的“毒友谊”,比早恋更可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