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时候,你要做一个爱报复的狠心妈妈

我被新手妈妈朋友问过最多的问题是:“孩子老咬我,讲道理没用,打骂没用,惩罚也没用,怎么办?”

类似的问题在后台也是一抓一大把,比如:孩子老是破坏别人搭的积木,孩子老动手打人,怎么做都没用,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非常有效并且被验证过的原则,但是在说这个原则之前,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博弈,因为无论是育儿,还是自己的人际交往,很多过程其实是博弈的过程。

研究博弈的学科就是博弈论,这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一定规则下,选择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从而实现自己期望的利益或效果。

博弈论里,有一个经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大白话说就是:

两个囚徒共谋犯罪,被关进警察局,双方隔离不能互通信息。

如果两个人都沉默(“合作”),那证据不足,每个人只判1年;

如果一人揭发(“背叛”),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立即释放,而沉默者则入狱10年;

如果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人都入狱8年。

囚徒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选择呢?我们设身处地想想他们的心路历程:

如果对方选择合作,我选择背叛,则我会立即释放,背叛对我有利;

如果对方选择背叛,那我也得选择背叛才能减少我的刑期,也是背叛有利。

这就是囚徒困境:即使双方合作是对大家最有利的选择,囚徒都会选择背叛。

“人天性里就不适合合作吗?囚徒困境有没有破解之道?”

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家罗伯特(Robert Axelrod)针对囚徒困境,组织了一个博弈比赛,邀请各领域专家,大家分别提交不同的博弈策略,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两两公开博弈,最后看哪种策略会胜出。

冠军是多伦多大学的数学教授拉伯波特,他的取胜策略叫做“以牙还牙”,这个策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在第一轮出手的时候,选择合作,然后接下来,你的对手出什么,你就出什么。

比如第一次出手的时候选择合作,接下来如果你的对手选择了背叛,那你下一轮也选择背叛。如果你的对手选择了合作,那你接下来也继续合作。

这个策略之所以胜出,是因为它给对方传递了非常明确的规则:我是友善的,我也容许你犯错,但我不是老好人。

说白了就是“有牙齿的善良”,与人为善,但也不盲目善良。这跟我们一贯倡导的育儿原则“温和而坚定”看起来是不是也有点相似?

我们跟孩子大部分的日常互动,当然不是博弈的状态,是“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但是,在孩子规则感的建立方面,那毫无疑问就是博弈,孩子会去试探父母的底线在哪里,从而知道成人世界行为的边界。

有读者看了我和小胖的日常分享,问Danny你对孩子太好太耐心了那怎么约束孩子的行为呢?其实耐心跟建立边界与约束行为并不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牙还牙”。

小胖1岁出头也咬过我,咬我第一次,我会告诉他“你这样咬人,别人会疼”,这是我第一轮的合作策略,原谅他。

如果接下来再咬我一口,我会立刻以他咬我的力度同样咬他一口,告诉他:“你刚刚这么咬了我,我很疼,现在我也同样咬了你,你感受怎么样”。

他可能会哭,可能会说疼。但是他也明白,原来咬人对方是这样的感受。

小胖小时候还掐过我的胳膊,也是同样的处理方式,第一遍合作,告诉他这样对我我的感受,第二遍就以同样力度回掐过去(如果孩子确实不知深浅,掐的很重,家长适当手下留情,让他感受到疼就可以了,不用真把孩子掐青了不可)。

经常性的故意破坏别人积木,那就在他认真搭建积木的时候,同样的破坏他的成果,如果他生气或者大哭,等他冷静下来,告诉他:你之前破坏别人的积木,别人也是这样的感受。

为什么不建议以取消孩子看动画片或者罚小黑屋的方式?

因为这个规则不够明确。甚至会给他们造成混淆:为啥我咬人,爸妈有时候不说我,有时候又打我?

孩子的小脑瓜里估计还在想:我咬你并不是咬坏了ipad(电视),为啥不能看动画片了?

他们不明白咬人对被咬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很困惑为什么做同一件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孩子越早“做”给他,就会越早通过“听道理”获得信息

就像小胖一岁出头,我对他的“以牙还牙”,逐渐的,等他快2岁的时候,就已经不需要我对他“做”相同的事情才能教育他,而是通过“说”就能让他明白了。

我在电脑上工作,他跑过来在我电脑上乱按。我告诉他,妈妈在工作,如果你乱按我的键盘,会造成我的文件被破坏,就像你在认真画画一样,我过去在你的画纸上胡乱画几笔,你是什么感受?

他在游乐场想拿走公共的玩具,我跟他讲:这是别人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咱家不经允许拿走了你自己的玩具,你是什么感受?

他想一想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越早“做”给他,“越早”是多早?

《从出生到三岁》这本书,是我想推荐给大家的书,这本书里提到,6个月以内的孩子,父母怎么满足他的需求都不为过,这个时候,不需要讲什么规则,给他无条件的满足和爱就好了。

但是孩子8个月之后,在爱之外就需要有规则了,简单清晰明了,但不冗余。

不冗余说的是别事事都是规则,孩子该有的探索是不应该设限的,一些小磕碰也是必要的,不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小心打到了人,碰翻了东西,都不需要“以牙还牙”。

家长需要逐渐修炼辨别的智慧,哪些事情应该有规则,而哪些事情可以遵循孩子的意愿。

以牙还牙不仅仅能解决育儿的一些困惑,也适用于自己的人际交往。

大多数人际交往的烦恼,都来自于不足够善良和不足够狠心。

对方背叛的时候瞻前顾后反复思虑如果我报复是不是显得我太小气,而对方合作的时候又惦记着之前某某次他对我不够好,我跟他合作是不是便宜他了?

足够善良,也足够有原则对别人狠,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在一次次纯粹的狠心和善良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你的边界,大家知道和你合作你一定不会背叛,但是背叛了,你也不会是傻乎乎的老好人。

育儿如此,交友亦如此。

Danny最后把囚徒困境落在了人际交往上,我觉得对大家应该挺有启发的,那自己也补充几句。其实蛮惭愧的,我专业经济学,但以前跟大家做分享类似观点时,就未曾想起用这些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老朋友应该会记得,我经常会说的两句话“有些美好,你越相信,就越接近”和“爱一个人,就要让他相信,这世界,多么,美好”。

我以前没把囚徒困境理论和人际交往连一起去专门思考过,只是觉得自己因为相信美好而得到了很多的好运气。可结合理论细想,自己的好运,只是因为一直以来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则恰好契合了“以牙还牙”的策略,就是在接触时先选择信任对方,也就是选择“合作”,但是如果对方背叛了伤害了我,那我就会远离,下次不再选择和对方合作。因为相信美好,相信真诚这些存在,才会在现实的博弈环境下,选择信任和合作。虽然也因为先选择信任而吃过亏,但因为也会及时止损,总体来讲,在实际中反倒更高概率可以得到最优的结果。

而很多人跟这个世界交往,一开始总是各种怀疑和质疑,猜忌别人的动机和态度,一直在猜忌中试探,反而走不到合作的那一步。虽然会让自己受伤的概率减少,但也失去很多得到别人善意的机会。

关于对世界选择信任还是怀疑,我还写过一篇小小说,真实案例改变的,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没你想象的那么坏》

Danny写完这篇稿子发群里给大家看时,还有小伙伴问,那如果在景点被黑心老板宰客了,或者在游乐场被一个神经病陌生人欺负了,以前都是认栽走开,那是不是也要以牙还牙?

我和Danny都觉得这个原则适用的范围仅仅是日常生活里的重复博弈,也就是接下来你还有不少和对方打交道的场合和机会,而在景点被宰客或者被粗野人冒犯,再次和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基本没有,这完全就属于单次博弈,以牙还牙纯属浪费自己的时间,认栽走人即可。除了狠心和善良,有时候该怂的地方还得怂,这也是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不?

BTW:今天(周五)上午十点,中国风纯羊绒衣“天使之梦童品会上架”,不专门发文了,具体介绍看昨天的《预告|陪伴了4年的中国风羊绒衣,是我们给孩子最温暖的祝福》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际交往|为什么做人不能太善良
商战“囚徒困境”有解
经济学之方向与博弈论
博弈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给定党政一把手合作责任的弊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