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一切难题,视角给你答案

当你用广角镜头去客观的看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不再一样了。


人生一切难题,视角给你答案
作者:柳一一
来源:一一道出( ID:yiyidaochu )

万维钢说:「人生一切难题,视角给你答案」。
 
视角真有这么大威力吗?在观察分析事物,以及在做决策时,不一样的视角,往往能给你带来截然不同的观点或者选择。
 
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人生的转折点。
 
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时,有一位合伙人叫罗恩·韦恩。在早期,韦恩参与了合作协议的起草,苹果公司的第一个商标的设计等重要工作。
 
但是,他却在半个月后以 800 美元出售了自己 10 %的股份。如果放到现在出售,则价值几百亿美元。
 
韦恩显然做了错误的决策。这种追悔莫及的决策,相信每个人都曾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
 
在生活中,你还能经常见到很多人为了一个小问题争执到大打出手,在网上则是各种对骂。

作为旁观者,你往往会发现,其实他们双方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身在其中的当事人却把对方的观点当做洪水猛兽。
 
无论是决策的失误,还是观点的水溶不容,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大家不懂得切换视角。

在说怎么切换视角之前,先来说说我们存在的问题。
 

  01  视野狭隘
 
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写下来。
 
第一步,其中一组被要求只写一个重要目标,而另一组被要求写一些目标。接下来,两组受试者继续写自己的个人目标。研究结果发现,最开始只写一个重要目标的受试者,平均比另一组少写了 30 %的目标。重要目标的激活,抑制了其他目标的出现。
 
这意味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变得视野狭窄。当你把一些事情放入大脑后,另外一些就很难进入你的大脑了。
 
这种思维偏误叫「狭窄框架效应」。我们会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只去看几棵树,而放弃一整片森林。
 
再举个例子,比方说,现在让你完成一个小任务,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的白色事物。如果最开始不给你任何提示,你能想到的事物会非常丰富。但是,假如一开始给了你示范,牛奶、雪...
 
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当你先看到示例,你的大脑中会不停的盘旋牛奶和雪,而其他的白色事物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你可能根本想不起几件。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认知抑制」。

抑制现象随时会发生。这是大脑解放自己、避免被信息砸晕的方式。
 
大脑只有有限的带宽。如果没有认知抑制,任何人都很难面对大脑中每时每刻都处于爆炸状态的信息。
 
在认知抑制作用下,我们会产生视野狭隘。而视野狭隘本身,还会继续升级。它的极端化情况,是一个人陷入二元化思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比如,面对一份感情,一个人可能只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应该结束这段感情?他的眼里已经没有“改善”这个选项了,只剩下结束与否的二元对立选项。
 
大脑在判断信息以及做决策时,使用的方式是「模式识别」。只要收到一部分信息,大脑就会拿这部分信息和过往的经验相类比,然后快速做出决定。
 
悲剧在于,此时拿到的这部分信息,往往是我们视野狭隘下的产物。这就是症结所在。
 
视野狭隘加上模式识别,会导致我们犯错的速度非常快,犯错的程度也会相当彻底。
 
我们走了一条单行道,还走得义无反顾,无知无觉。
 
 
  02  情感取向
 
说完视野狭隘,我们来分析另一个天然缺陷:情感取向。
 
在得出观点和做出决定时,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的严重影响。大部分时候是此时此刻的即时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会影响到观点和决策的形成。
 
比方说,在网上吵架的两个人,谁也不认可对方的观点,简单的把对方观点归结为「胡言乱语」。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们,早已被当下的愤怒控制了。在这种极端负面情绪中,根本没有理性能力去认真分析对方的观点。
 
再比如说,很多人想换工作。尽管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决定,却绝不那么容易作出,尤其是在原公司呆的年头比较长的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偏好。换句话说,你会更喜欢你熟悉的事物。

在一个研究中,让学生说出对 14 个单词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曾经在黑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单次,会被学生描述为更喜欢。
 
这种现象叫「曝光效应」。这种偏好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你会更喜欢和信任熟悉的事物,最终结果就是偏爱现状,厌恶损失。然后,你会想方设法的维持现状。这就是为什么在做换工作等决策时,人往往很难表现出理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和决策都是被情感控制后的产物。
 
除了及时情感,其实也可能是曾经的情绪记忆
 
有脑科学家认为,大脑在记忆时,并不是客观地记忆事件本身,而是会同时记住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具体感受。在未来,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情感反应也会被再次唤起。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形容情绪记忆的威力。被蛇咬后的恐惧、痛苦,会深深刻在基因里。在之后,甚至只是看到一根绳子,都有可能唤醒这种记忆。
 
这是大脑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你很可能因为一些负面的情绪记忆,而难以做到切换角度去看待事物,做出好的决策。
 
视野狭隘,会让我们陷入窄小的框架。情感取向,会让我们受到情绪的控制。

而这两者一旦结合起来,于我们而言就是错上加错。
 
怎么破解视野狭隘和情感取向?答案是使用多元视角。多元视角,会帮助你跳出窄小的框架和情绪的控制。
 
当你用广角镜头去客观的看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不再一样了。
 
 
  03 反对派视角
 
华为的战略部门中有两个奇怪的组织,一个是蓝军,一个是红军。这是军事术语。
 
红军,是己方部队,代表正面。
 
蓝军,指的是军事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蓝军会模仿对手的作战特征,与红军进行相关训练。
 
在华为内部,红军制定战略和方案后,蓝军会想尽办法挑毛病、钻空子,相当于内部的一个反对派。
 
 2008 年,华为计划出售终端业务。郑宝用负责的蓝军部门,在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后,认为未来终端业务将决定需求。正是蓝军的反对意见,让任正非最终决定保留终端业务。
 
现在,华为的终端业务占了总收入的一半。
 
 2015 年,蓝军部门否决了一款手机的上市决定。原因是手机在高温环境时,会出现胶水溢出。尽管概率很小,只有千分之几。蓝军在对上市后的影响做了评估后,还是给出了否定意见。
 
蓝军作为华为的反对派角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还会更重要。
 
为什么不在团队内部让大家提出反对意见,而是要设置独立的反对派部门?事实上,如果团队内部设置反对派,很多时候很难起到效果。
 
这和咱们刚才提到的狭隘视野和情感取向都有关系。一个团队的成员,会共同参与产品的研发,会共同去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
 
很多时候会共同陷入狭隘视野,只能看到自己此时看到的信息。而且,共同研发的产品,大家都会对此充满积极的情感,会产生偏爱和损失厌恶。
 
而没有共同利益的蓝军部门,职责就是提反对意见。他们才更容易有局外人的大视野,也会彻底脱离情感的控制。
 
这就是蓝军的魔力。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反对派角色。

比如,对自己的观点,你完全可以主动设立反对派,一个假想的抬杠者。杠的越狠,你越不可能抱着观点不放。这么一来,谁还会在网上和人怼的天昏地暗呢?
 
再比如,你做了一个决定,明天要和恋人分手。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设置反对派,列出反对分手的所有理由。接下来,你一条条的去分析,看理由是否成立。
 
有研究发现,写婚姻日记的夫妻,他们中的 70 %,婚姻质量得到了改善。婚姻日记是记录婚姻生活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等到气头上回头去看,这些内容其实就充当了反对派角色。
 
证据扎实到你很自然的就会走出当时对缺点和负面因素的过度关注,也摆脱了短期极端情绪的控制。
 
不妨时不时的和自己抬抬杠。一旦我们能顺利完成抬杠,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04  朋友视角
 
我们还是来说一个研究。在研究中,受试者是学生,他们需要在两份工作中做出选择。你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看看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第一份工作,和你的大学专业相关度很高。在大学期间,你完成了长期的学习和专研。接受这份工作,意味着高收入。缺点是,这个工作自己没那么喜欢。
 
第二份工作,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份非传统职业。做这份工作,未来会对整个社会做出更高的贡献。缺点是初期可能很艰难,毕竟和你的专业相关度很低。所以,初期你的收入也会很少。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份工作?如果是你的朋友,你又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研究发现,当受试者是为自己做选择时, 66 %的学生会选择第二份工作。当受试者是为朋友做选择时, 83 %的学生选择了第二份工作。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在为自己做选择时,大脑中会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你会考虑爸妈是不是满意,周围人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你大学室友会不会收入差距过大,你开始会不会难以适应等等。这么一琢磨,你就很容易陷入短期情绪之中。
 
但是,视角一切换,你给朋友建议时,只会抓住要点去思考。抓住要点,也就避免了陷入即时情绪的陷阱了。
 
比如,你可能只考虑,当一个人的工作和兴趣匹配度高时,未来才会潜力无限。这么一来,你根本不会纠结,就选第二份嘛。
 
生活中发生了令人难过的事情,你也可以试试朋友视角来找到解决方式。比如,失恋了,可以想象一下,此时失恋的是你的朋友,你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甚至,我们可以去回忆,在朋友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劝说的?这往往就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
 
朋友视角,会让你判断力变强,能从枝繁叶茂的细节中,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个。
 
朋友视角,会让你拥有理性,能够走出短期情绪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05  其他角色视角
 
罗辑思维节目里提到过每天听本书栏目负责人阿狮的决策方式。
 
阿狮会想象一个决策团。决策团由六个人组成,分别是现在的用户、 10 年后的用户、一个普通人、一个马上要求职的博士毕业生、一个出版社老师、最后一个是本书的作者。
 
这六个角色,涉及到了选书的不同角度。阿狮说,她会思考应该给现在的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思考,会发现新书的价值很高。用户更希望第一时间听到新书的讲解。
 
第二个角色 10 年后的用户,会把关注角度切换到书的长期价值,也就是更注重书的经典性。第三个角色,一个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人。这个角色会检验听书产品是否足够通俗易懂。
 
第四个角色博士毕业生,又把视角切换到创作者上。对作者而言,创作什么样的听书产品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价值?

第五个角色是出版社的老师。这个视角要考虑听书作品能不能推动书籍本身的销量。最后一个角色,被解决书籍的作者关心什么呢?他们肯定关心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被误解,扭曲。
 
这个六个外部角色的引入,能最大程度的破除视野狭隘和情感取向的误区。
 
具体要引入什么角色,根据我们的需求。

比如,做产品的团队,可以引入用户视角、顾客视角,做决策的公司领导,可以引入员工视角。那对员工来说,又可以去从领导者视角来思考问题。
 
再比如,你想去创业,但是你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可行。你可以去搜集相关项目的基础成功率,来判断自己计划的可行性。

这也是一种外部视角,从基础概率的角度去做分析。

引入外部视角,给自己开一个多人参与的会议,你会变得更开放。
 

  06  未来视角
 
有种心理现象叫当前利益的诱惑力,对大部分而言,都远远大于远期利益的诱惑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出现自控力的问题。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描述未来的自己时,活跃的脑区和描述别人时的区域完全一致。
 
当前偏差会让人在做决策时,很容易受到短期情绪的影响,最终忽视长远收益。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者,做了一个研究,让受试者把 1000 美元分配到各个账户中。其中一组受试者从镜子中看到了当前的自己,而另一组受试者从镜子中看到的是老年版的自己。

结果是,后一组给养老账户存了 178.1 美元,前一组只存了 73.9 美元。
 
一个人在看到未来的真实自己时,就能很大程度上摆脱当前偏差的影响。
 
所以,美国一些退休保险公司开发了一种应用程序。当大家输入自己的照片后,程序会自动生成一个未来的你的逼真形象。逼真到什么程度?连一些细微的皱纹,都能看得到。
 
这对我们做决策有什么启发呢?
 
我来介绍下杰克.韦尔奇做决策的方法:10-10-10 法则。这个法则,要求我们在做决策时,可以去想象一下, 10 分钟, 10 个月以及 10 年后的自己,会对这个决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个决定对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想象的越具体越好。细节越丰富,就越容易让你克服当前偏差的影响。
 
这个方法能让你更真实的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帮助你摆脱了对及时收益的偏好。

另外,想象未来的自己,本质上和观察别人是一样的,都是同一个脑区活跃。这么一来,你就更不可能被短期情绪捆绑住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喜欢上了一个人,但是你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去追求对方。现在,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决定追求对方了, 10 分钟后会是什么情形。
 
 10 分钟后,你可能已经结束了表白,可能正处于尴尬和忐忑中。10 个月后,如果你和对方在一起了,你会庆幸当初的勇敢。如果你们没在一起,你也会庆幸当时的勇敢。有了这份勇敢,你才有了机会进入下一份新的感情。
 
 10 年后呢?你可能已经和对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也可能是和别人在一起。无论是哪种,你都会发现自己需要勇敢的做出尝试。
 
假如你不使用 10-10-10 法则,你最大可能就是陷在短期的纠结情绪中,为了避免尴尬和窘迫,而彻底放弃行动。
 
面对各种观点,你同样也可以使用 10-10-10 法则,你所认为的观点, 10 分钟后你还会坚持吗?10 个月后呢?10 年后呢?如果未来你有可能改变这个观点,为什么不现在就接受另一种矛盾的观点呢?
 
你很可能根本没必要和任何人杠。同时存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才是更好的策略。
 

  07  上帝视角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说,「你想了解你自己,不妨去看看蚂蚁」。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上帝视角。当我们看蚂蚁的时候,既能看到全局,又能彻底脱离情绪的困扰。
 
简单来说,上帝视角就是一种全局视角。

在你的视角中,既能看到甲乙丙丁,也能看到长江大河。全局之眼,尤其能让人摆脱细节和情绪的局限。
 
张泉灵提到投资编程猫的经历,说编程猫创始人当时最烦恼的事情,是怎么让家长相信,孩子学编程并不会产生网瘾。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告诉家长,懂得游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孩子,其实更不容易沉溺。因为孩子们有了上帝视角了。他们不再是其中的一个沉溺游戏的小角色,而是对整个游戏有宏观认识的观察者。这是上帝之眼。
 
我外甥从三年级开始学编程。最开始,我姐也担心会有网瘾。结果发现,孩子根本不迷恋游戏。他最喜欢的反倒是设计各种小游戏。设计完成后,这件事情就结束了。而另一个亲戚家的同龄孩子,玩起游戏来那叫一个天昏地暗。

傅盛也曾经提到过上帝视角对自己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员工的离职,会严重影响他的心情。

后来,他把公司看成了一个生命体。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人员的进出意味着生命体的进化。显然,这是一件好事。
 
你看,开启上帝之眼,就从个人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了。

你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小情小爱,而是去关注更宏观的价值,对事物会有更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再比如,如何看待战争?如果我们深入细节,会看到很多悲惨的故事,这会让我们对战争只有负面评价。

但是,如果我们调整到更宏观的视角,就会发现战争也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民族的形成、制度的演化、政体的融合等等,很多时候都是战争的推动。
 
当然不是说鼓励战争,而是让我们开启一个更客观冷静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再举个例子,假如生活中发生了让自己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同样可以使用上帝视角。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大尺度的人生长河中,去观察它是否真的那么糟糕?
 
这么一来,你就跳出了片面。你不会被现在的情绪捆绑,不会被隔离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越陷越深。
 
你,成了自己的上帝。
 

  尾声
 
我们谈到的反对派视角、朋友视角,其他角色视角以及上帝视角和未来视角,无一例外,其实都是外部视角,都在帮助我们跳出此时此刻的内部视角。
 
卡尼曼说,用内部视角考虑问题容易不周全。大量的研究也证实,内部视角看到的信息越多,判断往往会越极端。
 
因为内部视角很难避免视野狭隘和情感取向。信息越多,可能就越严重。

我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通常更关注证实性的信息。这类信息越多,视野自然会更加狭窄,情感取向也会更加严重。
 
所以说,外部视角是破除狭隘和情感偏好的良药。
 
只有一个内部视角,会让你始终蜷缩在一个窄小的空间。拥有外部视角,你才能真正拥抱这个世界。
 
话说回来,我们的真正对手,其实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我们要做的,是想方设法去战胜自己。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一道出(ID:yiyidaochu)。柳一一,锤炼侠社群合伙人,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开智正典书籍解读人,写作训练营讲师,重度阅读者,年阅读200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在决策时,大多是糊涂的
人生重要时刻该如何做最佳决策?4步教你快速进行正确判断
荐书|《决断力》
《决断力》读书笔记
为什么选择越来越多,快乐却越来越少?
决断力 | 不想再做啪啪打脸的事?你需要这4个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