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的毒!”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你好,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文/元妈

前两天看了一期《少年说》,被里面的故事戳到了。

有一个叫王紫晔的女孩上台后吐槽说:

“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的毒!”



到底有多毒呢?

有一次,紫晔数学没考好,只得了50多分,她害怕得三天没敢跟妈妈打电话,结果3天后,就收到妈妈的一通咆哮电话:

“哦吼,你真是一个人才,你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你要是再考成这样,就不用来学校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半点没有遗传。“

还有一次,紫晔托爸爸买来一条裙子,结果妈妈在看到裙子的瞬间脸色全都变了:

“你看看你,眼睛都长哪里了?你哪里觉得这个衣服好看?这面料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请问你买回来干嘛?做装饰品吗?你要是以后再买这种衣服,我就把你和你的衣服一起丢出去。”

听了这些吐槽,下面的妈妈再也忍不住了,她“苦口婆心”地回应道:我那并不是毒舌,我讲述的都是事实,我就比较真实。

妈妈还认为,她是在用犀利而直白的方式指出女儿的问题,而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

妈妈的话“啪啪啪”地怼回来,打得紫晔毫无还嘴能力,她在天台上急得直跺脚,好不容易反驳了一句“你的犀利直白对我的伤害很大”,结果,妈妈又继续强调“我的出发点是为你好”。

心里想着是关心,一出口便成了刀子;明明想给的是爱,收到的却都是伤口。

我特别心疼这个女孩,因为我们都曾收到过这样的“冷嘲热讽”,都曾有过心中热爱不被理解的经历。

但我也特别心疼这个妈妈,能够这样站出来在钟人面前,接受女儿的吐槽已经不容易,而自己掏心掏肺的付出全都被否认。

好像亲子关系到了最后,爱都只能在心里,伤害确成了日常习惯。



恰好在前几天的PET工作坊中,遇到了这样一件“意外的小事”。

在模拟工作坊环节中,按照讲师的安排,常常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父母,一位扮演孩子。当时我们收到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临近考试,孩子担心题目有点难,就跟妈妈沟通求助。

很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没想到一分钟不到,突然有个小伙伴情绪崩溃、忍不住哭着离场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段对话大约是这样子的:

“妈,我担心这次考试有点难。”

“你早干什么去了?让你平时老玩游戏!”

“我哪儿老玩了!”

“没玩怎么都不会?你怎么学的?你是猪脑吗?现在才知道着急,有什么用!我警告你,你这次最好好好考,考不好小心回来我揍你!”

她说:“刚开始她还挺有底气反抗的,但后来当「妈妈」的指责跟炮弹一样密集地砸过来时,她竟一时被压的喘不过气来,瞬间就崩溃了。

 

委屈、难过,夹杂着被威胁的恐惧......那一刻她觉得特别无助,好像过往记忆里那些类似的感受都被唤醒了。

“其实我挺理解妈妈的,所以我不怪她,我就只能自己难受。”

不能攻击父母,她只能自我攻击,于是在强烈的语言炮弹中只能用痛哭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妈妈」,你看我都已经被你攻击成这样了,求你放过我吧。

而据她回忆,工作以后在面对领导等权威人士的时候,她也常会有这种无法自控的委屈、难过的感受。她对于父母的反应模式,逐渐内化为面对权威式的反应模式。

而这件事中,最让我们心有余悸的是,即便知道是在角色扮演,还是忍不住伤心难过,那么面对真实世界的孩子呢?

他们都更弱小、无助,而受到的伤害也更深。

 

正像小伙伴所说:当被父母攻击时,她不会责怪父母,不会停止爱父母,但很可能她已经放弃爱自己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其实挺难过的。

因为不只是她,有太多的朋友跟我这样的倾诉过:

明明已经知道,这些不是我们的错,但好像我们依然逃无可逃,好像无论我怎么努力,我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同样的事情情绪崩溃。

一个朋友就跟我说起,她很羡慕电视上母女俩会依偎着坐在一起聊天,那画面好温暖,但对于她来说,真的太难了。

有一次,她给老妈打电话沟通买保险的事儿,可没聊两句就崩了。老妈先是觉得没必要买,后来又唠叨她多花钱,从小就“啥都存不住”,她一听就火了。一气之下,她就吼了起来,还挂了电话。

可刚放下电话,她心里就后悔。“我知道母亲是心疼我工作辛苦,不想让我花钱,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只要一听老妈说我「稍有不好」,我就火大。”

这种“生气——愧疚”的情绪怪圈循环,真的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痛苦经历。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年幼时常遭受打压,我们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巨大愤怒,所以,才会不自觉地攻击父母。

但道德上我们又都知道“攻击父母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就会陷入更巨大的自我攻击,也就是愧疚、自责。

这是我们的错吗?不是,真正的“因”早就在年幼时被父母深深地种下了,是父母对孩子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
 
但如果我们没有改变,那么这种伤害模式很可能会再次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也像是生命中的轮回,但从积极的意义看,在这样的“重复”和“轮回”中,我们才有可能去疗愈曾经旧的创伤。
 
就像诗人鲁米所说:“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无论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得到过什么,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环境。其实那不仅仅是给孩子的,也是在给我们自己的“内心小孩”。

我们常常会去探索很多的解决方法,比如“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PET中真实的“我信息”表达,还有非暴力沟通中提倡的沟通方式......

无庸置疑,它们都是有效能的,经过刻意练习,都会有效地改善和孩子的沟通模式。

但你也会常常发现它们好像会失效,有时候是因为方法不熟练,有时候是没有掌握好分寸,但更多时候,是我们能量特别低,真的很难使出来。

好像所有的方法都在提醒我们去看见、去接纳,可当我们能量为负的时候,又怎么能强求自己接住孩子的情绪呢?

照顾好自己真的太重要了,尤其是在这样的“重复情绪”中。

我的老师分享给我一个小方法,叫做觉察日记

如果有空闲,可以经常用笔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空闲,也可以每天给自己3~5分钟时间,进行“冥想觉察”。

不需要大段的文字、华丽的词藻,只需要我们在感受到自己能力特别低、情绪特别差的时候,对自己进行这样的“情绪觉察”。



分享一些我的觉察体验:

1)保持当下情绪感受的身体姿势,比如当下我很愤怒,我可能是握拳的,那我继续保持着这个姿势。

2)让情绪流经我们的全身,感受身体每个部位的感受。

比如我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现在都是怎样的?再比如悲伤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面部是扭曲的,手脚是冰冷的,心上好像是被压住的,有点透不过气似的......

3)不对自己和事情进行任何评判。

即便是我怒吼了、哭泣了,也不在心底评判自己的对错,这件事的对错。始终站在觉知的视角看着自己,允许一切的感受和想法,任它自由流动。

也许做到这一点,特别不容易,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可怕的情绪和想法会迫使我们停下来,但没关系,我们只要慢慢来。

而这些觉知,就是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着自己的潜意识,帮我们和“内心的父母”“内心的小孩”进行对话。

在这些觉知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对自己、父母、孩子甚至人生,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这,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顿悟。

今天和大家聊的,有好些都是属于心理学的内容,但也是对我帮助、带给我许多思考的内容,真心希望我们能照顾好自己,然后如同温暖的小太阳一般,将这些能量带给我们的孩子和家人。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说


元妈今天分享了很深入的体察,也有切实可行的控制情绪的好方法。这些年,原生家庭的话题很火。越长大我们越发现,成长的环境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除了伤口,还有许多为人处世的模式。

但我想说,去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为了止步于此、自怨自艾。而是让我们知道,可以如何与自己和周围人和解,打破一些桎梏,获得更加自由和快乐。

更重要的是,保持警醒,不要让我们的孩子重复我们的经历。哪怕我们这代人只能改善一点点,也是进步呀!

文末留言聊聊,你在面对原生家庭的这些影响时,有什么困扰,又是怎么做的吧~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多给大家分享育儿、心理的好方法,咱们一起疗愈,一起慢成长!🌹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嘴巴很毒是因为心里很苦
“妈,你很优秀,不要太追求完美了”一个孩子的暖心回答,泪目了
不轻易打搅别人的因果
如果你觉得读书很苦,请听听《风雨哈佛路》这几句经典语录
你对孩子发过的脾气,孩子迟早会还给你的!
致家长:不做控制孩子的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