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窦泽南:从实习生到合伙人,我想告诉你努力是一种很高级的选择


大家好,我是各色DNA的合伙人窦泽南。

我的专业背景是北师大心理学部生涯发展方向毕业的硕士。今天的文章是我的个人观点。

近期最热门的事情应该是志愿填报,每年这个时候你能听到各种满天飞的建议,其中有一些观点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讲相当有吸引力,比如:

18 岁之前努力更重要,18 岁之后选择更重要,只要选对路子,你就可以一路躺赢。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个发展历程来看,过度强调选择的技术而忽略了努力,可能会带来很多恶果。

这篇文章中,我会详细的告诉你:

  • 选择和努力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相当高级的选择

  • 面对开放的人生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进行选择和努力

希望这篇包含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理论思想,以及我个人的经历、感悟的文章,能够帮助到每位处在成年早期,对自己人生道路仍有迷茫和困惑的朋友。

 


正文开始:

夏季是充满选择的季节。选志愿、换工作、找实习。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听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观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聊聊选择吧。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特别喜欢做选择的人

我喜欢在游戏中扮演上帝的角色,通过不断的选择,决定主角的发展路线,或者决定一个国家文明的兴衰

如果你对电子游戏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

「游戏就是一系列有趣选择的组合」——席德梅尔

这句话被我错误地理解为一个等式,游戏=选择,反之亦然,选择=游戏

什么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做选择并不是一件那么轻松有趣的事了呢?

  • 和朋友相约周末一起出去玩,去哪玩?「我都行」。

  • 聚餐的时候传菜单,每人点个菜吧。「还是你来定吧」。

  • 和女友约会吃饭,想吃火锅还是吃西餐?「随便」。

现实和游戏中不一样,游戏选错了你随时可以悔棋、读档,或者「大侠请从头来过」

但现实中你做的任何选择,都必须为结果负责,那个说「你来定」的人,等菜端上来之后马上就会问,「为什么鱼要点清蒸的不是红烧的」

小的选择尚且如此困难,把人生当选择题来做,想要做出一个完全正确,绝对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策,无异于赌博。

如果你直接去问一个人成功的诀窍,可能很难得到真正对你有用的答案。

不是因为成功人士喜欢刻意隐瞒,而是在描述自己的成功经历时,人们更愿意讲述自己如何在关键的节点做出了一次无比睿智的正确选择,却不会告诉你他为此付出了多少「不堪」的努力

谈到努力时,人们会有一种内隐的「耻感」:努力是我们在智力水平上低人一等的表现,而「选对」则是智力高人一等的证明。

我们身边有很多无比鲜活的例子:

上高中大学的时候,班里的学霸总是要当着人的面,显得自己对考试成绩毫不在意,「我根本没复习,可能要挂科了」,背后暗搓搓地使劲彻夜苦读。

其实放眼世界,中国文化已经是一个对努力相对宽容的环境了,文化心理学家 Richard Nisbett 在《认知升级》这本书中就指出,跨文化比较中,东亚裔的学习成绩优势,主要来源于刻苦努力和坚持不懈。

     

      

即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如果你表现的非常勤奋努力,还是有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甚至会有人指责你在故意表现。

 3 

对努力的偏见,来源于这样一种前提假设:任何人都可以表现的很努力。即使你没有任何过人之处,还是可以很努力,所以努力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其实真不是这样,努力是一种时间精度精确到毫秒级的选择。你每时每刻都在做,而且容不得一次出错。

2019 年 6 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这样的研究。

参与研究的人,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一直蹬动感单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佩戴的耳机会播放心跳的声音

结果发现,如果耳机播放的心跳要比实际的心跳更快,会让人高估自己在骑行中的努力程度但有意思的是,如果耳机中的心跳放慢,我们并不会低估自己的努力。

高估努力,是大脑帮助我们偷懒的策略,为我们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偷懒理由。

保持努力需要你能够时刻觉察,并始终做出准确的决策和判断。

上个世纪 70 年代的动物行为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鸽子什么情况下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鸽笼中有两个按键,如果鸽子选择按键 A,进食口会在 6 秒之后开启,持续 2 秒的时间,这是一个等待时间较短的小奖励。

如果鸽子选择按键 B,进食口会在等待 12 秒之后开启,持续时间是 6 秒。这是一个等待时间较长的,较大的奖励。

经过反复的尝试后,所有的鸽子都学会了延迟满足,等待较大的奖励。

然后研究者修改了实验条件,将按键 A 和 B 的等待时间分别变成 0 秒和 6 秒,用另一组鸽子做实验。

结果发现,等待时间变短了,鸽子们反而变得更短视,偏好即时的小奖励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选择的结果不会马上得到反馈时,即使鸽子也具备衡量好坏选择的理性。但如果一个选择可以让你立刻尝到一点甜头,不管是人还是鸽子都很难拒绝。

我曾经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努力的反义词不是懒惰,而是短视

我们大脑中的奖赏系统会对一个具体的、摆在眼前、快速反馈的事,有非常强烈的冲动。

那些看似不努力的人,并非懒到什么都不做。他们往往会把时间花在一些可以获得即时奖励的不起眼的小事情上,比如发会儿呆,刷刷朋友圈和微博,或者盯着抖音过一天。

努力是让大脑处于一刻不停的选择状态,持续监控自己的每一次行动,纠正我们的短视,确保行为符合计划预期,导向追求更大的目标、更好的结果。

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纯粹的选择题,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完成的都是完全开放的填空题。

真正面临选择时,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 要不前一段努力所带来的回报,选 A 可,选 B 亦可。

  • 要不就是下一段努力的开始,选 A 难,选 B 更难。

有的时候,选择是一种对过去自己持续努力的肯定。

研究生毕业前,班里的同学会相互告别,交换名片和工作的信息。

有人问我怎么选中各色这样一个有前景的创业团队,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做过这样的选择,在整个毕业季,我没有参加过一次面试,也没有拿到过一个 Offer。

在毕业正式入职各色之前,我在各色已经实习了两年半,很难判断选择具体发生在哪一个时间点。

就像青梅竹马的两个小孩,长大之后结婚了,很难说得清是谁在什么时间点选择了谁,只能说这种选择是对双方长久付出的一种肯定和默契。

套用一个经典的心理测量方法,如果现在让我在一张白纸上画两个圈,一个代表我,一个代表各色,这两个圈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在一起的。

各色的很多价值理念,比如:

  • 不建议 14 岁以下的孩子参与检测。

  • 基因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基因和生活经历共同影响了人的发展。

  • 了解自己先天倾向的目的不是为了画地为牢,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勇气挑战自我,突破天性

  • 各色的检测报告除了提供科学的信息之外,还需要有积极的心理建设意义,让人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获得对未来的期待和可改变的路径。

这些都是团队成员在彼此充分交流过之后达成的共识,也代表了我对各色在做的事最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还有一些选择,其实包含了对未来数年持续努力的承诺。

说回高考报志愿这件事。

看起来这是在几天,几个星期内,反复权衡之后提交的一道选择题。

没那么简单。

就像我们在开头说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选择你都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选定一个志愿的后果就是,你在为自己未来的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提前预支努力的承诺

你需要在选定的学校和专业领域,持续的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素养,以便更好的完成后续的工作。

今年是我高中毕业的第十年,回过头再来看自己当年的志愿填报。我更感谢的是在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中对心理学的系统研习。

至于当年为什么选择心理学,印象只能说是稀里糊涂。

相信很多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在一段时间后都会有相似的感觉:

怎么选的,选了什么,一点都不重要。未来四年干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中途放弃了,荒废了,押对宝也赢不了。

如果你一直坚持努力,选得再离谱,即使像我一样选中了「红牌专业」,结果也不会错。

说到努力,很多人会混淆真的努力和看起来很努力。

在心理学上,努力被定义为一种目标导向的行为每一个上进的人都应该把这个定义裱起来。

你可能在一刻不停的做事,觉得自己很努力了,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目标到底是什么。

或者你看起来一整天都无所事事,其实脑子里把目标拆解、推演了无数遍,这才是真正值得赞赏的努力。

但是,未来并不总是可以预期的,在成年早期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努力呢?

我的回答是,努力「攒人品」。这不仅仅是玩笑。

去年十一月,应知乎的邀请,我在武汉大学给新生做了一场生涯发展的报告,主题就是「如何把自己活成一条锦鲤」

你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些人的运气始终比较好,更容易把握住机会,做出好的选择。这究竟是玄学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技能呢?

我自己的运气就一直不错。

  • 大四保研,本专业共有 19 个名额,我综合测评得了第 19 名

  • 研一偷偷跑出来实习,本来只是想赚点零花钱,没想到各色就成为了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 读研期间,知乎想和导师合作课题,导师让我先了解一下这个网站,我就试着答了几道题,没想到给自己吸引来了好几万关注者。

在学习了一些生涯发展相关的理论后,我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幸运不全是偶然的。

本科期间,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到三十名,但因为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一点,科研项目、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全都没落下,所以综合测评的时候分数一下子就加上来了。

实习的时候面试了好几家公司,之所以选择各色,是因为对照着招聘要求,我觉得每一句话都是在说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天选之子」的使命感。

这就是当年的招聘要求👇


       

       

各色的面试是在一个居民小区里进行的,面试的 CEO 甚至都不清楚自己未来的产品会长什么样。

以至于我回来向朋友讲述这段经历时,都会被笑着问是不是进了传销组织。

但我一点没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我知道一个事情在开始的阶段,目标总是模糊的。

更重要的是,尽管当时什么都没有,但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个团队准备做一件什么样的事,也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这件事需要我这样的人来参与

之后的工作经验也证明,经过和团队的不断打磨,我们做出了一份最有特色的,原创性最高的解读报告,不仅是基因检测,而是一份完整的关于自己的说明书

这里插一句,各色现在还有更多的职位开放,如果你不愿错过这样一个好机会,关注服务号并在后台回复「求职」,了解我们最新的招聘信息。

还有,我在知乎上第一个高赞的回答,一年后在国内 Top2 的心理学期刊上发表了。

       

  

好的选择有的时候总是像这样,其实是在你已经埋头准备了很久之后,咣当一下砸下来,突然的就像是运气。

像这样的运气,是可以通过规划提升的。系统的学习过现代的生涯发展理论之后,我发现其中翻来覆去讲的,只有这一件事,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

提高适应力,规划可能性。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选择,选对还是选错,我们是没有办法保证的。

但我们能够选对的可能性是一个大体不变的值,这在统计学上被称作先验概率

如果你意识到有些环境要比其他环境更容易发生好事,就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环境,提高自己的运气。这在统计学上叫条件概率

让自己处在一个能够爆发更多可能性的环境中。做的选择越多,你可能选对的数量就越多。

当然,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你随时会暴露自己的能力缺陷,你必须能够持续承受这种压力,在压力下成长。

因此,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能够应对各种可能的改变,和无法预测随时到来的问题。

 6 

选择和努力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的。

我最近在看一本讲 DNA 和生命起源的书,书名叫《适者降临》(Arrival of the Fittest),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在描述这件事情上特别合适:

多变的环境催生了生物的复杂性,复杂性促成了发育稳态,继而造就了基因型网络,后者让进化成为可能,使得生物能够通过演变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的复杂性,循环往复,进化通过这种自组织的形式螺旋上升。

古老的自然法则对于我们的人生仍有参考价值,选择一个不断与外界互动的开放环境,努力的应对各种挑战,提高自己的复杂性适应力

人生的轨迹和进化的轨迹相似,我们始终在以这种循环往复的自组织形式在螺旋上升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可以关注我们的服务号「各色DNA」。各色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团队,我们的专业背景包括:心理学、行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科学、理论物理……

我们一起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探索人类行为的遗传和发展规律为每个人提供一套科学、有爱又很酷的自我进化工具。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我们做了一个很酷的产品:「基因 + 环境 + 现状 + 行动」全面了解自己的科学工具包,1 份 20万+ 字的各色 DNA 检测报告。

我们相信:每个人看待自我、他人与世界的方式,都会被更科学丰富的工具改变。

如果你还没有在各色 DNA 做过检测,点击此处,获取你人生第一份 DNA 检测报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基因检测 让预防不再盲目,给自己一本生命说明书
《基因蓝图》读书笔记-大数据下的心理学研究
蛋白酶K的配制标准及保存方法
基因科普知识
基因检测——你的个人健康说明书
羊水检查、基因诊断与基因检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