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瑜琢:芬兰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教会孩子如何生活

▲「此念」创始人毛思翩与蔡瑜琢

导读

如果我们真正地明白,学生不管将来做什么,兴趣才是他们今后成功的重要动力,当这个观念能成为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教育系统,或许能够最大程度的匹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此念」创始人毛思翩,采访了居住在芬兰19年,长期研究中芬教育的蔡瑜琢教授,一起与他探讨芬兰的学生在就业市场有什么优势?芬兰式的快乐教育是怎样的?芬兰为什么重视对孩子家务能力的培养?

cinian

蔡瑜琢

芬兰坦佩雷大学中芬教育研究中心(芬方)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这就是芬兰教育》电视片策划

01

芬兰毕业生都会很受企业欢迎

▲ 图片来源 : :Lukas

 毛思翩:您来芬兰19年了,也是研究中芬教育比较的,您觉得芬兰教育到底好不好?

蔡瑜琢:我先不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芬兰学校的学生家长,我觉得我的女儿每天都是比较快乐地去上学,我也经常问她:“你喜欢上学吗?在学校里快乐吗?”,她总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回答我的问题,她都会说很喜欢上学。虽然在学校里她有的时候也会面临一些小问题和压力。但是总体上,她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轻松的方式和老师、同学相处。

作为家长,我也很放心,毕竟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是快乐的,所以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芬兰的教育还是好的,因为它让学生快乐。

另外我更多看到的是,的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学校,她可以在教育环境中不断地发掘自己的兴趣,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认为芬兰的教育也是不错的。

从长期视角上来看芬兰教育,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他们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我来芬兰19年了,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芬兰的大学毕业生,另外我自己也在芬兰的大学里教书,做培养毕业生的工作。我发现芬兰的大学毕业生,只要交给他们工作任务,基本上能保证任务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完成。

所以和芬兰毕业生一起工作,我感觉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你不用给他们太多具体的指令,你只需要告诉他们这个任务是什么,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他们就会闷头去做,而且很有责任感。基本上他们只要答应了什么时候完成,到时候就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毛思翩:这个可能是各大企业的HR都想听到的。

蔡瑜琢:对,HR可能都希望员工能够自主地做事情,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监管,最终还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员工接受教育的水平,或者也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教育的参照。从毕业生就业能力上看,芬兰的毕业生对雇主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02

芬兰式的快乐教育

▲ 图片来源 :Max Fischer

 毛思翩:芬兰虽然是快乐教育,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非常有责任心,能高质量地完成事情。但是中国家长经常说,我们国情不一样,我们这么多人不一定都能上一个好大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蔡瑜琢:我们确实不能把芬兰的经验直接拿到中国去用。在芬兰的教育环境中,总体上,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不管学什么,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最终也能找到比较适合的工作。

在芬兰的社会,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社会尊严感都是有的,相对来说差别并不大。在芬兰,大家对不同的工作,能够相对平等地对待,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就有利于教育聚焦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对芬兰来说,只要培养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就可以了,而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教授或律师,而我是建筑工人或清洁工,在别人眼里就抬不起头了。在这个社会里,不管做什么事情,人们都能够比较安心地去做。

或许因为我们中国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都愿意去上普通高中,将来再上大学。上职业高中经常都是没有办法才去的。在芬兰,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基本上从初中毕业就各分一半了。而且在芬兰和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中国是用分数来选择职业还是普通高中的,而芬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的,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高高兴兴去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芬兰教育的好坏。发展和改革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自己的文化,看清楚我们的文化根基。芬兰的教育是构建在其社会传统和文化基础上,从这点看芬兰做的是很好的。

03

兴趣,是一条终身的道路

▲ 图片来源 :Marianna

 毛思翩:什么是我们可以向芬兰学习的?

蔡瑜琢:我觉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兴趣的培养,一旦你把学习作为一个非常有兴趣的事情,是没有人可以能阻挡你把精力投入其中的。

一旦你找到了兴趣,就可以不受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自己去探寻学习的路径,自己想办法充实自己的技能,并能最终走向终身学习之路。毕竟学校给予我们的东西还是有限的,而且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等到工作的时候可能都记不起来了。社会在不断地变革,我们真的无法预测什么能力是未来需要的和需要学校培养的。

芬兰新的教育改革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我们今天看到的50%,甚至更多的工作可能在未来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很难用现在的认知来培养未来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我们再换位到家长的视角,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在中国,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学习好,进名校,然后找到有社会尊严感和高收入的工作,这样孩子将来就会幸福。

但是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的职业分工,现实中毕竟只有少数的学生能进入名校和在高薪的行业就职。另外,即使一个人有了一份薪酬丰厚的工作,也不一定有很高的幸福感。能让孩子将来最大可能地获得幸福,并且能有持续的幸福感,应该是让他们从小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或许可以从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芬兰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所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他们感兴趣,就最有可能成功,并从而获得社会尊严感。

如果我们真正地明白,学生不管将来做什么,兴趣才是他们今后成功的重要动力,当这个观念能成为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教育系统,或许能够最大程度的匹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芬兰的教育经验对中国来说它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工具。学习芬兰的经验,一定要看到芬兰教育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芬兰教育的成功正是源于芬兰人懂得如何调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本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

04

教育改革

▲ 图片来源 :Jessica Lewis

 毛思翩:如果您现在可以负责中国的教育改革,您会做哪些改变,最主要会做哪件事?

蔡瑜琢:假设我有这样的影响力,很有可能我的作为,在别人看来似乎就是没有改革,至少改革的步子太慢了。而这正是我的意图。

前面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反映了教育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改革的必要性已经是社会共识,而且改革的频率也很快,但是每次改革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惯性。如果我要是有机会去引导中国的教育改革,我会先从调整社会观念和共识来着手。

当然我不是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传统,而是在中国传统的框架内看怎么能够把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在决策者、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中形成共识。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相互借鉴经验。可是有一些好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好的一盆花,从人家的花盆里移出来换了一块土再栽,可能就蔫了,教育改革也是这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发现芬兰教育这颗花很好,我们不一定能直接把它种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如果我们的土壤的酸碱度、营养成分并不适合花的生长,我们先看是否能够改变土壤结构去适应移植来的花,再看有没有可能对花进行嫁接和改良,以更适合当地的土壤。

土壤是社会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的共识。教育改革,得先从“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始。教育研究的经典问题包括:1.学习的对象是谁?2.他们为什么学习?3.他们学到什么?4.他们如何学习?

 毛思翩:您觉得什么样的共识是比较适合中国的土壤?

蔡瑜琢:这个社会共识涉及到我们刚才谈到的怎么看待幸福的问题。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思维,教育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成功才能获得幸福。假设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一直上最好的学校,最终可能会找到一个受人尊重和收入丰厚的工作,这可能就实现幸福了。

但是现实是,我们都有这个愿景,但是这条路实际上是越走越窄的,最终走到985、211这些名校,也许家长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标志,但是有多少学生才能走到那?大概有5%到6%的高中毕业生。这就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就是你让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只有5%到6%的概率才有可能按你的这种预期获得成功,那是不是值得这么做?

我们要是能够换一种思维,即家长和学校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预期他们将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成功,这就把一个走“独木桥”的模式,转换成多元发展的模式。这样每个学生,获得幸福的概率会比5%到6%大得多,他们幸福,并不仅仅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他们能一直做他们喜欢的事。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国家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向社会,而我们投入巨大资源建立的中小学的教育目标看起来是为了竞争进入名校学习,最终只有5%到6%高中毕业生能够“成功”,继续在大学接受“精英”教育。

我们把教育资源重点支持5%到6%的“精英”,比起像芬兰那样使更大的中间群体受益的教育资源配置,哪种模式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贡献大呢?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是最完美的中国模式,我们需要探索、善于换位思考和改变一些习惯的观念。

芬兰改革的道路说明了改革没有捷径,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急于求成只能事倍功半。我们今天看到芬兰教育很成功,但是芬兰从一个相对比较平庸的教育系统发展成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芬兰模式,经过了三、四十年的改革历程。我们不一定能把今天看到的芬兰教育的做法直接拿到中国去应用,但是我们应该学、也能学的,正是芬兰是怎么学习他国经验并为“我”所用的。

芬兰的教育改革始于对自己教育的反思和批判,而不是急于把一个“先进”的模式拿过来去改变自己的教育体系。他们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来讨论教育的理念,在基本形成社会共识之后才开始有条不紊地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决策和工作者,学习芬兰经验的同时,必须要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做好长期改革的准备,特别是要从教育基本理念的讨论和达成共识开始。

 毛思翩:如果您要做教育改革,您可能也会花十年的时间去探讨什么样的教育适合中国人,什么样的教育适合中国的土壤,然后能让大部分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得到他的成功和幸福感?

蔡瑜琢:对,我们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教育理念和教育问题的讨论,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进行深入反思以求达到社会共识。其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什么?当然,要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共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想法和习惯一旦制度化了,就成为锁定的东西,解锁是很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悖于传统的改革注定都是艰难的。

因此,在改革之前,通过社会层面的讨论形成新的共识,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实质就是跳出我们现在的思维,我们先达成社会共识,再开始改革的行动,这样改革的代价是最小的,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尽管用时会长。

我们先想象各种可能的愿景,然后看哪一种愿景从理性和国际经验中得以佐证,也可以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假设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一个模式,一旦把它应用到教育改革,实施起来就会比较顺畅。

05

芬兰教育的特点,

就是教会孩子如何生活

▲ 图片来源 :Lukas

 毛思翩:您女儿在家做家务吗?学校会教吗?

蔡瑜琢:她最喜欢的家务就是妈妈做饭时打下手,周末她会主动早起,给全家做早餐,虽然我有时会给她帮些小忙,但完全是按照她的思路去做,她做好了饭,还力求精致地摆放在餐桌上。

我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会让她和她的同学主动地做一些家务。芬兰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教会学生怎么生活。

家务也是一个方面,三年级以后芬兰就有家政课了,包括烹饪、裁剪、缝纫,此外还开有木工课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些是非常可贵的。我觉得这方面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去深思,因为只有教会孩子们如何生活,家长才能对他们的未来放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芬兰教育:人与社会最好的匹配
芬兰学校教育:一场无人落后的“马拉松”
蔡瑜琢教授: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能学吗?
【热推】顾明远:芬兰的卓越教育,正是来自他们拥有的卓越教师
芬兰教育的独特模式
从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