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苍梧之野在哪里?(图)

苍梧之野在哪里?(图)

山西日报 10-10 07:39

毛泽东诗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说的是湖南的九嶷山,这个九嶷山也叫苍梧山,“帝子”指的是舜。毛泽东认定舜曾经到过湖南九嶷山。这个说法来源于《史记》,《史记》上说:虞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山海经·海内经》也有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这两条记载证实了一个事实,即100岁的虞舜放弃了天子之位,离开了山西的舜都蒲坂,到江南的苍梧山视察去了,这一视察呢就没有回来,“崩”于苍梧了。

历史上对此说的怀疑很多,考证也多。我以现代人的想法想,虞舜老先生以100岁高龄的颤巍巍的老人,在荆莽未开的年代,如何能够跋山涉水到了湖南苍梧?骑马乎?坐车乎?湖南有什么紧急公务需要天子亲自去处理?《墨子》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看来是去处理少数民族的事情。是去讨伐?还是谈判?况且那时的湖南地界是否属于虞舜管辖也未可知呢。至于娥皇、女英两位后妃闻知虞舜死讯,千里奔丧泪洒斑竹的故事,不是司马迁说的,而是来源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列女传》说:“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固葬焉,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你看看,一家人老夫老妻都去了湖南,真是浪漫得紧呢!浪漫归浪漫,事实上很难想象。按常理推想,虞舜不可能以百岁高龄离开舜都蒲坂。

我们看《孟子》怎么说。《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南宋罗泌编撰的《路史》说:“今帝墓(舜墓)在安邑,有鸣条陌。”《山海经》说:“苍梧山帝葬于阳,丹朱葬于阴。”“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这几条资料传达了两个信息:第一,舜生于诸冯,葬于鸣条或安邑。我们先说“诸冯”,晋南的垣曲县有诸冯山,山东诸城也有诸冯山,郭沫若、范文澜、杨伯峻皆主张山东的诸冯是舜的出生地。此说恐有不妥。尧舜禹三王,尧在平阳,禹在安邑,中间的舜偏偏就在山东?再说,舜若是东夷部落,如何到了晋南的“蒲坂”?关于“负夏”,负夏就是北夏。《道德经》中“负阴抱阳”,负即北也。南夏在黄河南边的伊洛之间,北夏则在黄河北边的晋南无疑。至于“鸣条”这个地方。《路史》说鸣条在安邑西北。安邑和鸣条虽说是古地名,至今依然沿用。安邑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都知道禹都安邑,安邑现在是一个镇,属于运城市盐湖区。鸣条的出名是因为鸣条战役,就是商汤与夏桀最后决战的地方。现在运城、安邑、夏县一带,当地人叫鸣条岗,那里古代墓葬很多,曾经是盗墓者的天堂。禹接的是舜的班,舜和禹都在山西晋南一带建都,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百岁之舜不可能离开晋南巡狩,其归宿只能是山西晋南一带了。第二,舜的墓和尧的儿子丹朱的墓、自己的儿子叔均的墓相距不远。我从第二个信息来旁证,舜的墓距丹朱墓和叔均墓不远。丹朱是尧的儿子,有关丹朱其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丹朱顺从父亲安排,舜顺利接班。司马迁采用此说。另一说是舜囚禁尧,丹朱被迫与舜决战。《竹书纪年》如此记载。现在河南范县有丹朱墓,1975年曾经发掘过,出土的东西为战国时代,可见这里的丹朱墓其实是后人所建。山西晋城有丹朱岭和丹河,相传丹朱离开平阳即定居于此。叔均是舜的儿子,《山海经》说叔均也葬于苍梧之野,这就奇怪了,如果说苍梧之野在湖南,舜去视察,那么舜的儿子叔均去那里干什么?所以,丹朱也好、叔均也好,其陵墓只能是在“负夏”也就是山西晋南一带了。清朝安邑县有个贡生叫张京俊,专门考证过舜陵问题。他认为古蒲州东南有个苍陵谷,可能是苍梧一名的来历。《竹书纪年》原注也有一条值得注意,即鸣条有苍梧之山。看来苍梧这个地名原本在山西晋南中条山一带。晋南的临猗县有个二嶷山,在县东北处,距鸣条不远。《史记》“九嶷”之误可能因此而起。舜经洞庭南巡,娥皇、女英葬于苍梧之地,也是地名之演变递传而来。鸣条西北百里古绛州 (即今新绛县)有古地名“陉庭”,《左传》有“哀侯侵陉庭之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咏舜帝
中国山景(155)山西晋南云丘山
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望的再探讨-—兼与王尚义先生商榷
晋见:山西晋南古建筑调查三日纪略
5000年极简史,都藏在这个省的地名里!
三苗简史:我本强人,奈何成蛮?说起来都是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