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条|三位老人,撑起了清华北大复旦的脊梁


声明:文章整理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失实之处,请以史实为准。

清华、北大、复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育人无数。

然而,这三所大学的建立与三位老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既像灯塔,又是引路人。正是他们,建造了中国最宏伟的殿堂,接续了中国最宝贵的文脉,也教育出了中国最出色的大师。

及至今天,他们呐喊渐弱,但仍有余音。

恰如千年前范仲淹之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马相伯

马相伯创办复旦

1840年,江苏镇江丹阳一个男孩出生,信奉天主教的父母为襁褓中的婴儿做了天主教洗礼,这个小教徒就是马相伯。

马相伯从小就非常聪慧。11岁时,他已经不满足于私塾的学习,决定要去刚开埠不久的上海求学。他这一走,一位学贯中西的大人物,便走进了历史。

到上海后,马相伯入读法国耶稣会的徐汇公学(今上海徐汇中学)。十几年后,他熟练掌握了英文、拉丁文等7门外语,30岁时,他获神学博士衔,旋即出任徐汇公学校长,讲授经史子集。

1876年,巨大的饥荒袭击了中国北方,史称“丁戊奇荒”。马相伯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反遭教会幽禁“省过”,他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他的弟弟马建忠是重臣李鸿章的左膀右臂,经弟弟介绍,马相伯投在李鸿章门下。李鸿章对他非常赏识,两人亦师亦友。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代表朝廷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作为李鸿章的幕僚和外交使者,同坐在谈判桌上的马相伯也背上了无数骂名。马相伯的母亲甚至说:“我不曾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直到去世,母亲也不原谅他。

1901年秋天,另一位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蔡元培来到了上海,找马相伯学习拉丁语。马相伯索性决定办一所学校。

1903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院成立了。学校地址位于今天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震旦”之名,出自梵文的“中国”,寓意是“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他为震旦立下三条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

1904年,25岁的于右任因作诗讽刺慈禧卖国,被迫逃到上海。马相伯爱惜其才华,将他收入门下。梁启超听说马相伯出山办学,激动地发出贺文:“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好景不长,震旦学院成立两年后,马相伯和投资方耶稣会闹翻了。耶稣会不但解散了学院,更是将65岁的马相伯变相软禁起来。在于右任的带领下,学生们誓死和马校长站在一起,“可以无震旦,不可无校长”。

为了让学生们有书读,马相伯拄着拐杖,到处求人筹款。

1905年9月14日,在废弃的提督衙门的破烂屋舍里,一百多个学生,没有桌椅,只有一块黑板,加上一个老人,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成立了。

“复旦”之语出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为“复兴中华”,同时也包含了“恢复震旦”的含义。

复旦公学,虽然条件艰苦,但在马相伯的悉心教导下,一些日后如雷贯耳的人物,于右任、竺可桢、李叔同、陈寅恪、邵力子、黄炎培……昂首走出。

辛亥之后,马相伯出任过南京首任市长,当过总统府的高等顾问,也在蔡元培的邀请下代理过北京大学的校长。

1939年11月4日,100岁的马相伯被家人带着,千里逃难,数次转运,最后客死越南谅山。

这位多寿多辱的百岁老人,在生命的余烬里,泣不成声:“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是没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去世后于右任痛挽恩师: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

蔡元培入主北大

马相伯去世后4个月,他的学生蔡元培口吐鲜血,摔倒在地,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73岁。

时钟拨回1901年。这一年,蔡元培拜师马相伯。

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马相伯的这句话,影响了蔡元培以及后来的北大。

这时距离蔡元培执掌北大还有15年。

蔡元培出生于地杰人灵的浙江绍兴,16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成为进士,27岁又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光绪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特别赏识他,赞他“年少通经,文极古藻”。

39岁时,蔡元培赴德国游学。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回国,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期内,蔡元培发现并请进了鲁迅、许寿裳等风云人物。1916年,蔡元培登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舞台,北京大学。在这里,他成了永远的北大校长。

如果没有蔡元培,就不会有今天的北大。

当天的报纸上是这样描述的:

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成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

五天后,在1月9日的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发表了就职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演讲一出,全国震惊。这份就职演说,为后来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北大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陈独秀是蔡元培请来的第一位大将。在北大哲学门讲授印度哲学的梁漱溟,没有大学学历,但蔡元培看了他在《东方杂志》发表的《究元决疑论》,坚持请他来校任教。1917年短短一年中,蔡元培先后邀请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梁漱溟等人来校任职或任教。

蔡元培广邀新派人士,也聘用留任了不少“旧人物”,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他们构成了北大的“旧派”主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蔡元培还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学术的中心。他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梁漱溟评价蔡元培:“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被后人誉为“永远的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一生操劳,一生清贫,至死都无房无地。在香港养和医院去世后,还拖欠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衣的衾棺木,都是至交好友、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王云五代筹的。

1940年3月10日,蔡元培出殡,全港学校和商店下半旗,上万人相送。

梅贻琦主政清华

北大隔壁的清华,也出了一位好校长,他叫梅贻琦。清华建校至今109年,梅贻琦当了17年校长,是清华史上任职最久的校长。

梅贻琦出生于1889年,天津人,早年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高足。张伯苓,也是周恩来的老师。1909年,梅贻琦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于1915年回到中国。半年后,他在清华学校担任物理系主任,教授物理和数学。

1931年底,梅贻琦走马上任清华校长。就职演说时,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时清华的教授阵容强大:陈寅恪、金岳霖、叶企孙、赵元任、冯友兰、朱自清……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华罗庚轰动数学界的时候,才20岁。但他只有初中文凭,还有残疾,但梅贻琦手一挥:“让他来清华。”华罗庚由此被清华录入,一路破格,最后成为教授。

文凭不高的吴晗、钱钟书等人,包括没有任何学历的陈寅恪,都是在梅贻琦鼎力推荐下,才得以进入清华任教的。

清华的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正是从梅贻琦这里开始的。在梅贻琦的主导下,清华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黄金的时代,精英一时荟萃清华园。

以1936年为例,当时在职的教师就有潘光旦、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俞平伯、余冠英、吴宓、叶公超、金岳霖、贺麟、张岱年、吴晗、吴有训、叶企孙、赵中尧、任之恭、周培元、熊庆来……

在梅贻琦主政清华的十几年里,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23位),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至抗战前夕,清华已从当初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为与北大比肩而立的中国最高学府。连北大校长胡适,都说清华的毕业生比北大的更抢手。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

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视若珍宝,从未当众打开过,没人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住院后也一直放在床下隐秘之处。两周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启封。包打开,所有人都呆了。原来里面不是重要文件,也不是支票存折,只是一个账本——清华基金账目,从他初掌清华,一直到去世前,一笔笔账目清清楚楚地列着,分毫不差。

在场者无不落泪。

梅贻琦去世后,蒋介石亲题“勋昭作育”。出殡时,千人执绋,万人送灵。

主要资料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时期的十大先生
曾经的大师校长们: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
真的有“教授治校”吗?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教授真实地位如何?
大先生们的课堂
罕见的老师
比清华北大还要厉害的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