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爱这斑驳如初的浪漫

《非遗笔记》

关于斑铜的来历,在会泽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明宣德年间,一场大火突袭紫禁城,众多金、银、铜器皿在大火中融化成一坨坨金属块。

事后,皇帝巡查库房,看到满地的金属块,传来工匠就着这些材料铸造香炉。

没有想到,铸造出来的香炉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远远超过原来的精美程度,此后,铜匠常常故意将金、银、铜融化在一起,铸造宫廷器皿,便是声名显赫的大明宣德炉。

后来,一个姓张的铜匠偶然得到一块天然铜,他用祖传手艺做了个香炉,没想到,香炉竟比大明宣德炉还要光泽、剔透,斑点更为天然。

随之,铜匠纷纷效仿,这门手艺后来被形象地称为“斑铜”。

(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 张伟)

<01>

张氏斑铜,流光溢彩

前几日我去北京出差,翻阅飞机上的杂志,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关于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伟的采访,顿时来了兴致。

落地后,我立马联系到了张伟,希望对他进行一次专访,他欣然接受。

1988年,张伟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

他的父亲张克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的传承人,也是张氏斑铜第十二代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的传承人 张克康)

父亲的斑铜手艺在当地非常出名,张伟从小就喜欢围着父亲转,尤其喜欢看他打铜。

外人都说他们家有一种神秘的植物药水,煅烧好的铜器只有经过特定的药水浸泡后才会“显斑”,显斑后的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

我问他:“你父亲有把制作这种神奇药水的配方交给你吗?”

他说:“当然,我已经全部掌握了,而且我大学学的化学专业,这几年我也尝试着用专业的知识对这种植物药水进行改良。”

斑铜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表面会出现神秘的斑纹,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都极为讲究。

它采用会泽特有的天然铜,经烧斑、锤打等数十道工序,烧数十次,打数万锤方能成型,如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等。

后要用秘制工艺渥堆烧斑数夜、

用秘制草药汁水一次次浸泡,

最后抛光。

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香炉、花瓶、笔筒等工艺品,

在桔红色的基面上,

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灿的晶斑,

宛若在铜体内均匀地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

看似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

一件好的斑铜作品往往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

在斑铜锻打的整个过程中,

铜匠师傅不仅要掌握极为精湛的美工造型技术,

而且要掌握好火候,稍不注意,

花费了铜匠师傅大量心血的作品就会功亏一篑。

铜器最容易生锈,

但张氏铜品几十年过后依然

锃亮如新,熠熠生辉。

采访中,

张伟还给我介绍了斑铜宣德炉的漂炉绝技,

将制成的香炉置于水中,

香炉会漂浮在水面上,

而水刚好达到炉体的“腰线”。

<02>

你仅仅只看见了斑驳,他却看到了永恒

选择人生,就是选择工作、选择朋友、选择一副碗筷、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5年前,父亲突然离世,悲伤之余,张伟选择从国企回到老家,全面接手父亲的铜器生意,成为一名铜匠传承人。

他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5万元、商业贷款30万元,在老宅创办了“斑铜制作技艺陈列室”,希望帮父亲实现未了的心愿。

这一选择在当时看来多多少少有些仓促,但如今,他却视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

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他,包括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时常劝阻他:

“你一个大学生,跑回来干打铜的活,简直是大材小用。”

“你这是在浪费时间,那么多年的书白读了……”

“有那么多选择,你为何偏偏回来干这个?”

说这些话的人不明白,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真实处境和喜好的人,

并不会在意自己坐在多大的地盘里,

坐一个矮板凳并不会自由更少,

坐一张皮沙发也不会自由更多。

他的内心是充实和丰满的,传承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手艺,能按照自己心里的样子去做东西,还能过着与众人一般的生活,何其快乐。

(制作工具)

他从来就没有旁人那些“你本不该如此”的心态,反而做铜的时间久了,他慢慢开始理解了父亲的坚持。

其中的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旁人的闲言碎语,他也听听罢了,不会往心里去。

<03>

千锤百炼,方可瞥见一方璀璨

“生铜煅打、一次成型、草汁显斑、永不生锈”,这是张氏斑铜的奇妙之处。

张伟陈列室内的每一件作品都“晶斑万彩”,令人流连忘返。

铜器成品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灿的晶斑,

从里到外透射着闪闪烁烁的晶光,

宛若在铜体内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

远看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这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更深沉,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神韵使人倾倒。

“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这使得张氏斑铜在一众铜器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

张伟的微信头像用的是一个“双龙抱耳瓶”的图片,是他爷爷和父亲一起合作的一个斑铜作品,他非常珍惜。

采访中,他告诉我:“为了让斑铜能够走入市场,我尝试制作了斑铜钢笔、斑铜打火机等日常用品,效果还不错。”

父亲离世后,他一直在单打独斗,常常遗憾小时候没有好好地多跟父亲学学手艺,现如今遇到困难了也只能自己摸索。

还好,老一辈留下来的精髓始终还在,他需要的无非是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淀。

晚饭过后,他又坐在那儿,一锤又一锤,传承着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也锻造着自己的人生。

文字为文木原创,图片由张伟授权提供,请勿侵权。

更多精彩非遗人物原创采访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木家】

文木陪你,守候一份小确幸。

《非遗笔记》

关于斑铜的来历,在会泽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明宣德年间,一场大火突袭紫禁城,众多金、银、铜器皿在大火中融化成一坨坨金属块。

事后,皇帝巡查库房,看到满地的金属块,传来工匠就着这些材料铸造香炉。

没有想到,铸造出来的香炉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远远超过原来的精美程度,此后,铜匠常常故意将金、银、铜融化在一起,铸造宫廷器皿,便是声名显赫的大明宣德炉。

后来,一个姓张的铜匠偶然得到一块天然铜,他用祖传手艺做了个香炉,没想到,香炉竟比大明宣德炉还要光泽、剔透,斑点更为天然。

随之,铜匠纷纷效仿,这门手艺后来被形象地称为“斑铜”。

(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 张伟)

<01>

张氏斑铜,流光溢彩

前几日我去北京出差,翻阅飞机上的杂志,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关于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伟的采访,顿时来了兴致。

落地后,我立马联系到了张伟,希望对他进行一次专访,他欣然接受。

1988年,张伟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

他的父亲张克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的传承人,也是张氏斑铜第十二代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的传承人 张克康)

父亲的斑铜手艺在当地非常出名,张伟从小就喜欢围着父亲转,尤其喜欢看他打铜。

外人都说他们家有一种神秘的植物药水,煅烧好的铜器只有经过特定的药水浸泡后才会“显斑”,显斑后的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

我问他:“你父亲有把制作这种神奇药水的配方交给你吗?”

他说:“当然,我已经全部掌握了,而且我大学学的化学专业,这几年我也尝试着用专业的知识对这种植物药水进行改良。”

斑铜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表面会出现神秘的斑纹,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都极为讲究。

它采用会泽特有的天然铜,经烧斑、锤打等数十道工序,烧数十次,打数万锤方能成型,如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等。

后要用秘制工艺渥堆烧斑数夜、

用秘制草药汁水一次次浸泡,

最后抛光。

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香炉、花瓶、笔筒等工艺品,

在桔红色的基面上,

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灿的晶斑,

宛若在铜体内均匀地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

看似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

一件好的斑铜作品往往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

在斑铜锻打的整个过程中,

铜匠师傅不仅要掌握极为精湛的美工造型技术,

而且要掌握好火候,稍不注意,

花费了铜匠师傅大量心血的作品就会功亏一篑。

铜器最容易生锈,

但张氏铜品几十年过后依然

锃亮如新,熠熠生辉。

采访中,

张伟还给我介绍了斑铜宣德炉的漂炉绝技,

将制成的香炉置于水中,

香炉会漂浮在水面上,

而水刚好达到炉体的“腰线”。

<02>

你仅仅只看见了斑驳,他却看到了永恒

选择人生,就是选择工作、选择朋友、选择一副碗筷、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5年前,父亲突然离世,悲伤之余,张伟选择从国企回到老家,全面接手父亲的铜器生意,成为一名铜匠传承人。

他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5万元、商业贷款30万元,在老宅创办了“斑铜制作技艺陈列室”,希望帮父亲实现未了的心愿。

这一选择在当时看来多多少少有些仓促,但如今,他却视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

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他,包括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时常劝阻他:

“你一个大学生,跑回来干打铜的活,简直是大材小用。”

“你这是在浪费时间,那么多年的书白读了……”

“有那么多选择,你为何偏偏回来干这个?”

说这些话的人不明白,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真实处境和喜好的人,

并不会在意自己坐在多大的地盘里,

坐一个矮板凳并不会自由更少,

坐一张皮沙发也不会自由更多。

他的内心是充实和丰满的,传承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手艺,能按照自己心里的样子去做东西,还能过着与众人一般的生活,何其快乐。

(制作工具)

他从来就没有旁人那些“你本不该如此”的心态,反而做铜的时间久了,他慢慢开始理解了父亲的坚持。

其中的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旁人的闲言碎语,他也听听罢了,不会往心里去。

<03>

千锤百炼,方可瞥见一方璀璨

“生铜煅打、一次成型、草汁显斑、永不生锈”,这是张氏斑铜的奇妙之处。

张伟陈列室内的每一件作品都“晶斑万彩”,令人流连忘返。

铜器成品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灿的晶斑,

从里到外透射着闪闪烁烁的晶光,

宛若在铜体内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

远看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这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更深沉,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神韵使人倾倒。

“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这使得张氏斑铜在一众铜器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

张伟的微信头像用的是一个“双龙抱耳瓶”的图片,是他爷爷和父亲一起合作的一个斑铜作品,他非常珍惜。

采访中,他告诉我:“为了让斑铜能够走入市场,我尝试制作了斑铜钢笔、斑铜打火机等日常用品,效果还不错。”

父亲离世后,他一直在单打独斗,常常遗憾小时候没有好好地多跟父亲学学手艺,现如今遇到困难了也只能自己摸索。

还好,老一辈留下来的精髓始终还在,他需要的无非是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淀。

晚饭过后,他又坐在那儿,一锤又一锤,传承着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也锻造着自己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级非遗——会泽斑铜
铜匠街上的魔术师
80后云南小伙继承“赌铜”绝活,闭门打造数月,作品卖出上万元
国宝工艺云南斑铜的700年沧桑流转
中国最贵的铜就在会泽,铜匠们的赌铜梦!
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