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罗教到青帮——运河上的船民忆旧

说运河风俗,当然离不开人。对于运河来说,住在运河两岸的广大农民、市民,无不对她充满了感情,把她看作是一条母亲河,这是肯定的。不过我们在这儿特别要提到的,则是长年累月在运河水系里往来漂泊的船民和渔民。特别是船民,他们一年四季离不开船,离不开运河,总是把运河当作自己的命根子、摇钱树,离开了运河,他们几乎就会活不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与运河休戚相关,患难与共,感情格外深,也是可以理解的。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经常见到运河里的运输船队,浩浩荡荡,颇有些声势。如今运河里常见的船民,大多是外地人,似乎又与拱墅这个地方关系不大。不过要是用心去找,当年运河船民的后代落户在拱墅一带的,应该不在少数。

在今天的拱墅区清水潭巷万物桥一带,上个世纪上半叶里还曾经有过这样一帮船民。他们大多是从苏北一带逃难来到这里讨生活的,当地人称他们为“江北佬儿”。他们在岸上没有房子,就只好把一艘破船当成了自己的家,篷盖是芦苇,躺在床上可以望见星空,条件之艰苦可以想见。旧时他们一般从事磨剪刀、卖爆米花、做拨浪鼓、做虎头鞋、剪鞋样、摸螺蛳、捡破烂、算命卜卦一类职业,风雨飘摇,尝尽了辛酸。解放以后,他们大多在岸上定居,那是后话。

这当然只是船民中的一小部分,给人们的感觉也总是带有几分凄凉。想当年,在这条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民,主要是水手,却是颇有些声势的。须知当初开凿这条大运河,其主要目的就是运输。

运河运输又可分成漕运和民运两大类。民运是指民间商贸所需的各种运输,当然也包括客运在内。而漕运,则专指我国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将各地的田租赋税,经由运河运往京城的一种特殊的运输。当年漕运的货物以粮食为主,其他则有丝绸、食品、官窑瓷器、建筑材料等,可谓种类繁多。元明清三代大体沿袭,形成制度。据史料记载,清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400多万石,在运河中往来的粮船要在万艘以上,在这样一个大规模船队中干活的各种水手,自然也就要有二三十万人之多了。

当年的漕运水手,多为北方的赤贫穷汉,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常年在江湖漂泊,风里来雨里去,到处受人欺凌,亟需形成一种团体,才可以相互照应,共渡难关。再说漕运历来是一种季节性职业,每年回空时间过半,这段时间里的吃住便成了大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境况里,当年有一种被称之为罗教的民间宗教悄然兴起,正好成了漕运水手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寄托。

罗教原来是无为教,创教人罗梦鸿,故而又称罗教、罗祖教。罗梦鸿大约生于明正统七年(1442),早年拜和尚为师,后来自立经堂,开堂讲经,创立了这种民间宗教,罗梦鸿便被称为“罗祖”。罗教创立不久,就与漕运水手有了密切关系。据说,罗教在运河沿岸修建起来的庵堂,一度成了无处栖身的漕运水手们赖以歇居的理想场所,“生者可以托足,死者有地掩埋”,水手们没钱,守庵的人先垫给饭食,待到第二年漕运重开,水手们拿到预支工钱,再来偿还饭钱。这在当年自然是很感动人的善举了。另一方面,水手们的航运生涯充满了危险,一路上风涛起伏,历经艰辛,随时会有生命之虞、灭顶之灾,因而亟需寻求某种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正是出于这样几方面的原因,当年大批在庵堂歇居的漕运水手便都信仰起罗教来。运河两岸,罗教庵堂越造越多,最多时达70多座,罗教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杭州便一度成了罗教的活动中心。

据清代档案记载:“明季时有密云人钱姓、翁姓,松江人潘姓三人,流寓杭州,共兴罗教,即于该地各建一庵,供奉佛像,吃素念经。于是有钱庵、翁庵、潘庵之名。因该处近福粮船水次,有水手人等借居其中,以至日久相率皈教。”这里提的三庵,分别成为罗教的三个重要支派,以至于后来的青帮中人也往往自称渊源于这三座庵堂。据青帮多部“秘籍”记载,翁姓、钱姓、潘姓三人都是罗祖的弟子,说“三祖传道法先天”,先天即指罗祖,翁、钱、潘三人则是继承了罗祖衣钵的“三祖”。又说“三祖传道杭州城”,“哑叭桥前家庙堂”,“杭州家庙传下来”。又据清乾隆年间浙江巡抚的一份奏折称,在杭州北新关外就有罗教庵堂三十余座,声势之大可以想见。当年的翁、钱、潘三庵早已被平毁,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不过据估计,应该就在拱宸桥附近。

清雍正年间,漕运水手中的罗教组织开始带有某种行帮会社的性质。在他们的组织内部,通常以师父、师叔、徒弟、干爹、干儿相称。各帮粮船上的舵工、水手都自立教门,多收门徒,结为死党,做事全凭“江湖义气”,互相帮衬。水手之间,出现了辈份、师徒的等级制约。他们以“清净道德、稳诚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元明兴礼、大通文学”二十四个字作为字辈支派,不断扩大组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为各地水手多次械斗滋事,清朝廷下令平毁苏杭一带的一批罗教庵堂,亮出公开镇压罗教的信号。这在客观上则正好促使漕运水手的组织突破宗教外壳,而最终真正成为一种行帮会社。从此以后,漕运水手的活动由庵堂转移到船上,以所谓的老堂船为中心。当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帮,都有一艘老堂船,船上悬挂罗教画像,公推一人为当家,又称会首、老管。这艘老堂船便成了这一行帮会社的权力机构,由它制定帮规、入帮仪式,掌管每个舵工水手的工资,建立本帮的联络信号,对入帮水手有生杀予夺之权,每个帮派内部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的秘密王国。

道光、咸丰年间,运河淤阻,无法漕运,太平天国起义军又占领了江浙一带,清朝廷不得不改用海运,原来的漕运水手全部被遣散。这些失了业的漕运水手索性聚集到苏北的两淮盐场,沿袭旧俗,组织起“安清道友”,开始了贩私盐、行劫掠的江湖生涯。安清道友号称“潘门”,又称“潘家”,别称“庆帮”,后来又俗讹为“青帮”。

青帮在两淮站稳脚跟后,数十年间迅速向苏南、浙江一带发展,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帮派。在历史上,青帮中的一部分人偶而也参加过一些抗清斗争,但总的说来,这是个流氓无产者的寄生集团,并且很快就彻底堕落为社会的一种破坏势力,无恶不作。后来,青帮又与红帮融合,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干过许多坏事,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以上资料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

诚然,如今漕运早已成为历史,船帮也不复存在,今天的年轻人只能从一些文艺作品中去感受昔日的动荡岁月了。不过,作为民运的船家,却是世代相传,至今依旧在大运河水系里来回忙碌着。毕竟,大运河的运输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漕帮到青帮:大运河上的水手的生存之路
从漕运到青帮:运河上水手的生存之路
你知道青帮是从哪来的?
漕运与青帮的兴起
命运悲惨的清代漕运水手帮:被封建王朝逼出来的青帮前身
山东运河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