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所了解的吴小如先生*——中国文学网

1954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四年级,给我们开宋元明清文学史的老师是浦江清和吴小如先生。当时我对京剧喜欢得入迷,听说吴小如先生就是著名的剧评家“少若”,于是除了在班上旅进旅退的关系以外,还曾几次闯到他家里听他谈京剧。毕业以后,我留校当了3年研究生、助教,帮助游国恩先生工作,每天上午都在游先生家里上班。由于工作需要,吴先生其时被调去协助游先生主持《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的编注工作,每星期必上游宅。吴先生也是游先生的学生,每次提问请益或者讨论,对我这个“旁听生”来说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也由此,我和吴先生就由一般的关系而逐渐变成了很熟悉。

岁月不居,吴先生已经被号称为“吴老”,学术上则早已脱颖而出,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书,包括著、译、编,恐怕要超过十五种,其水平成就,有白纸黑字在,无需我多加饶舌。我想要介绍的,是吴小如先生这个“人”的某几个侧面。因为作为“老门生”我对他的理解究竟要比别人多一点,细一点。

认真、坦率和热情是吴小如先生为人处事的鲜明特点。这首先表现在治学上。他少年时代就在父亲——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吴家碌(玉如)教授的熏陶下跨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迷人王国,打下了厚实的根基。由于经济和其他原因,他前后读过三所名牌大学,即燕京、清华北大,受业于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等著名学者,转益多师,使他懂得了“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的道理,而且认真执着地按照这一道理去实践,博.览精思,但并不急于求成,更不标奇立异。在中年以前,他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基础工程的构筑。北京大学这所最高学府,学者如林,然而从《诗经》一直到梁启超,能全部贯通讲授如吴小如先生的,也许并不多见。可能就因为“面”的宽泛而被忽视了“点”的精深,他曾经招来过“杂家”这一兼寓褒贬的评价。这当然是不公允的。他的大量著述,完成多在中年和老年以后,除去十年浩劫,平均两年出版一部书,如果不是“厚积”,就不可能如此“多发”。再说质量,如《读书丛札》,在大量资料中引出结论,取精用宏,无徵不信,新解胜义层见迭出;又如《古典小说漫稿》、《古文精读举隅》、《古典诗文述略》,从书名上看,好像是ABC式的概论,但内行人却可以在浅出中看到深入,平易中看到扎实。不弄玄虚,更不卖假药,给予读者的是可靠的知识和有益的启发,这正是作者认真和诚实的地方。近来有一些时髦的著作,其“新”其“怪”,往往使人想起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两两相较,其得失不难自明。同时,吴小如先生的认真还表现在有的学者所不屑一顾的小问题上。有些晚报上的文章,广播中的讲话,错误百出,读者和听者往往付之一笑,但是他却常常要郑重其事地加以指出。以1987年10期《红专》发表的那篇《向屏幕的老师请教》为例,一位教员在电视台讲诗念错了字,他就如骨鲠在喉,非要写文章,还非要发表不可。如果有人以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拿稿费,说得轻一点是“门缝里瞧人”,说得重一点,则是忽视了一位学者所具有的责任心和正义感。

过分的坦率有时候会给人带来麻烦。在吴小如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曾经有过不少坎坷崎岖,这多少和他的锋芒过露有关。再加上人无完人,自己掌握了广博知识就难免对人有所指摘,而语言的不留余地又每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例。1978年,由于穷极无聊,有时写几篇小文章换点稿费,文章中偶尔涉及京剧评论。一次他问起我最近干了点什么,我如实相告。他摇摇头,说:“京剧的文章你最好别写。”我连忙解释,文章只分析剧本、人物,不谈表演,他这才点点头,说:“这还可以。”老师深知学生对京剧的理解不足半瓶子醋,当面提出忠告,这本来是关心爱护,但当时我确实有点下不了台。相知多年的师生之间尚且如此,比这更尖锐的批评施之于他人,其后果不是显而易见么?

过去的学术界有一种陋习,就是不肯把真本事教给学生。其原因,有人是出于秘方不肯外传,有人则是懒得多说。但吴小如先生对学生却极为热情负责。学生和年轻助教向他提问,他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问者;“等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一五一十地详细作出答复。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吴先生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答案,刚吃过午饭就跑到学生宿舍里去找那位学生。由于正值午休,只能把材料写下来贴在那位女生的房门上,这才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的基地还是讲坛。从中学教师、大学助教到教授,吴小如先生的讲课一直是十分叫座的。嗓音洪亮(大约和会唱京戏有关)、语言生动、板书漂亮,这些都可以算有利条件,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己工作的理解。1984年7月9日的《北京晚报》,发表了题为《教授啊,请上讲台》的专访,其中引用了吴先生自己的话:“如果说我有什么嗜好,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讲课。”“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据我三十多年来和吴先生的接触,这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在我当学生的时候是这样,今天仍然是这样。他上堂以前备课充分,讲授内容经过严格的选择,表达则严密而明快。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如同一位好演员,舞台上一个亮相,一句唱腔,观众仅知其边式动听,满场喝采,却很难体会其台下付出的汗水。吴小如先生多年来在工作中极为辛勤,他的夫人长期病休在家,他以一人之力挑起全家六口的生活,读书、备课、著述都是硬挤时间干出来的。一堂课下来常常力尽精疲,但在讲台上则始终神完气足。也由于这样,他刚过五十头发就全白了,然而进取的意志毫不衰退,诲人不倦和提携后进仍一如既往。几年以前,有两位外省的中学教师为了试讲一篇古文,远道前来请教,他详细答复了所有的问题,而且把自己的讲稿主动出借。对集体科研项目中“名、利”的问题,只要涉及后辈,有的学生请他看论文,他作了大幅度的改写,除了和知交偶发表一些感慨外,也从来讳莫如深。吴先生也常常主动谦让。最近他还计划和两个学生合出一本论文集,俾使年轻人的成就得以和读者见面。

学者和文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不过对古典文学研究者来说,理想的状态还应该是合二而一。启功先生算得是这方面的代表,但由于在诗书画方面的名声太大,学术上的成就在同行以外反鲜为人知。吴小如先生的气质也有这种“合一”的趋向,不过他的“副业”除京剧研究以外,一般人了解得并不多,其实他的旧体诗写得相当好,但发表得较少,仅在《红专》和《诗刊》上登过几首。他写旧诗,一方面用以述志抒情,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服务。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自己不能动手写一点,则极难体会作家的得失甘苦,所论就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林庚先生讲诗,吴组缃先生讲小说,所以能精采纷呈,鞭辟入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诗人、小说家。

和写旧诗同样可以列入文人习气中的是书法。吴小如先生从北碑人手,近年来的境界已逼近乃翁而遒劲稍逊。吴玉如先生的书法是北方之强,从学者极多,但真能得神髓者却绝无仅有。吴小如先生在书法上没有多花时间而自然酷肖,很象孟小冬之于余叔岩。吴先生是京剧专家,这样的比方或者不以为忤吧!

吴先生早年经济上比较困难,近年来功成名就,子女也都已独立,生活上总算进入温饱型了。遗憾的是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体弱多病,夫妇之间,相依为命,一切都需吴先生亲自照料。六十岁以后是学者的第二黄金时代,而吴先生的景况则不能不严重地影响他在研究和教学中的潜心专志。随手记下作为这篇小文的结语,多少也可以反映知识分子政策距离落实还相差得很远,很远!

注 释

*文发表于《红专》1988年第3期。——编者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念“小吴先生”
王景琳:学者教授群里的“性情中人” —— 纪念吴小如先生
图文详情
冬日拜谒小如师
吴小如学术丛札
陈熙中:我的老师吴小如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