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平伯与湖州籍人士的友谊
H朱炜
俞平伯,近世尊称平老,原籍德清,祖居德清县东门外乌巾山麓南埭圩,从曾祖俞曲园起,长居苏州,后定居北京。如今,俞平伯辞世已二十三载,没有荡起更多的涟漪,属于“功德圆满”,确实他的名字对很多不爱看书的人来说是真陌生的。但,现世感到陌生的,历史会感到熟悉,长存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和温暖风度。与吴兴施蛰存
现代文学名宿施蛰存先生是俞平伯的学生,是中国新文学第二代著名作家,1905年生,比俞平伯先生小五岁。施先生自云祖籍湖州,系望族,自曾祖以来,旅食异乡,父昔在杭佣书授徒为计,他亦不在湖州出生,故家世上也与俞平伯相仿。难得径署“吴兴施舍”,志南施郡望也——笔者所见,唯在《重圆花烛歌》和诗部分《奉贺俞平伯先生暨德配许夫人重圆花烛长句(附跋)》末有署。
上海有鲁迅,有巴金,有傅雷,有施蛰存,这是上海文化的安慰。俞、施的师生之谊结于1924年的上海大学,终生不渝。当时上大延请俞平伯授诗歌小说课程,年仅二十四岁的俞却授古典文学内容,讲《诗经·卷耳》、姜白石词等,他的言论、思想、风采,给施蛰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俞对这位学生也很是喜爱,曾推荐,施蛰存有关《卷耳》别解的文稿在《文学旬刊》发表。俞平伯还为他和白石词习作加“密圈”以资鼓励。时俞平伯与夫人寓居上海宝山路,上大在青云路,并不算太远,施蛰存常去老师家中访谈。一次晚上停电,他亲自上街买来蜡烛,“即烛光下谈艺论文”,由俞指导研究《诗经》,“迄二鼓而退”。
后二三十年间两人南北分隔,未尝相聚。仅有1935年施蛰存为上海杂志公司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五十种)时,俞平伯等名家皆列名为编选委员。这以后,直至1977年,施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登门约稿,并将《红楼梦》列入出版计划,两人方恢复通信联系。1980年代初,施蛰存为主编《词学》刊物作准备,两人多谈论有关词的问题,其间施亲自撰写了《张志和及其渔父词》等力作,揭开了词学研究中的诸多谜团,并力邀俞平伯入编委会。 1981年11月,《词学》第一期出刊不久,施蛰存即予寄赠。翌年5月8日,俞平伯在收到刊物后于病中回信:“蛰存兄:手书及惠赠刊物次第收到。 ”
1983年初,俞平伯散文集《杂拌儿》经施推荐,作为江西“百花洲文库第二辑”重印出版,施增作《重印<杂拌儿>题记》。俞平伯复信感谢,赞所《题记》“文情委婉,不支不蔓,允推合作,惠我良多”。
与市诗词学会费在山
费在山,字远志,号崇堂,1933年生,系湖地宿耆,市诗词学会会长。诗书俱为上品,临池之余,每有所得即作笔记,既给人文化知识又予人情感影响,又广结海内外文化名人,其中尤和俞平伯通信甚勤。他小平老三十三岁,通信十七年,共计封片七十二通(其中明信片三张)。同辈之中,当属得平老教益最深者。打开《杂杂集》(1989年自印,俞平伯题写书名)和《笔缘墨趣》(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二书,文辞圆润清雅,颇多情味,深见学养,真好笔墨,内有专写平老若干篇,曰《俞平伯赋诗忆元宵》、《俞平伯无题词释》、《俞平伯<忆>的三种版本》等,题材虽小却为学林所难闻。另散见于报刊者尚有《俞平伯的“三槐”》、《俞平伯的一钮生辰印》、《俞平伯先生给我的第一封来信》等,今皆为俞平伯研究极珍贵的资料,应引起重视。
费先生自谓,俞平老“信中每称山为乡先生、乡长,何敢当耳”,有五六封信末还谦称“弟平伯”(或“弟俞平伯”、“弟平”)。而信的内容从问候、赐书、寄意到为人、做学问、关心国事家事等,彼此几乎无话不谈。又前后三次为之在与曲园老人小像题跋,跋中称费为“在山乡先生”。“瞬又越五十载,仅存片影,检自尘封,甲寅新春以赠在山乡先生”(第二次跋)。可见他与平老的因缘、福分、关系不同寻常。
承询德清俞氏家世,平老在1979年1月25日特复信,专述本家情况:“德清旧居于1956年去过,出东门(下水城门)过虹桥,昔名南埭,拱元桥附近。今名城东乡。公社曰金星高级社。事隔廿馀年,名称或有改变,族人均远房。 ”平老《夜久》诗早年刊潘伯鹰编《京沪周刊》,费先生在浙江省图书馆抄得,即告平老,引起老人回忆而赐书:“羁然不见影,眼起更无时。支倦眼常缬,低头眉有丝。庭芳知夜久,树老得花迟。雨气连云暗,东风且自吹。 ”
赐字之外,平老更不吝赠其著作,费先生曾得平老相赠朴社本《忆》、家刊本《乐静词》(红色印刷之试印本)。文人大多好珍藏名人真迹,以便随时观仰,随时受益。费先生亦有此愿。捧读展观《忆》之余,忽想何不请丰子恺老将书中插图重绘几幅,这岂不比印在书本上更清晰且珍贵?于是择其中着色二幅,黑白二幅,写信央丰老重绘。时正值丰老有欲赴杭游览意,复信说:“一定按你选的几幅画。 ”后,果然得丰老法绘。既已得原画,何不再请作者将原诗抄在画上,诗画合璧,岂不绝美!因而写信求平老书诗,同样满足。遂成《丰俞诗画》,特以装裱。又郑重请叶圣陶题“丰俞诗画”四个篆字以为扉页,郭绍虞教授题封签。正要装池,却传来丰老逝世噩耗,因故再请平老写一跋,以留念想:“惊闻子恺翁遽谢,宾客翰墨因还留鸿雪,不胜人琴之思矣。在山乡长命题 乙卯仲秋平伯。 ”
费先生初访俞楼适平老堂弟铭铨在住,苏州曲园仅1900年就三次游访,第三次为随苏渊雷、邓云乡诸公陪星洲周颖南先生瞻观,不意半月后平老仙逝。平老故后,他仍时常念之,1991年10月18日,亲陪周颖南寻访平老在杭州城头巷三号故居。居城头巷期间,俞平伯曾作《西泠早春》、《题桃花写生》、《杭州杂咏》等,以旧体诗写往事。《忆》中《偶忆湖楼之一夜》,亦为同属。2001年平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费先生抱病誊录了平老予他的手札,并逐条做了笺注,发表在该年的《文教资料》第一期上,他“特别感到他老人家(平老)的高尚品德和对待任何事情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状态,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使他“从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对照自己,觉得当时太年轻无知而愧疚”。
与德清馀不诗社卢前、吴冠民、陈景超
1980年9月8日,馀不诗社在德清成立。关于诗社的成立,说它筚路蓝缕一点儿都不假。时为负责人的吴冠民先生在《俞平伯先生逝世三周年祭》文中写道:“(是时)许多著名的社会学术团体尚未恢复活动。德清的一群莘莘学子却在酝酿成立一个旨在以创作和研究传统作品的学术组织。我们出于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
诗社成立之初,社员们即商请俞平伯先生任名誉社长,并拟好社名,去信征求平老意见。平老感动,复函云:“知拟组馀不诗社,甚善甚善。 ”“我诗学荒芜,不胜名誉社长之任,雅意心感。 ”对于挂衔社长,一再推辞。不日,社里拟挂一匾额,再驰函京华请赐。平老谦云:“匾额不能写,一则手软,怕写坏了;二则'余’字用简体不妥,好像有'我不’之意;若用繁体,又恐现在人不识,且繁体亦不易懂。 ”隔一月,平老寄来条幅二件,一件书姜白石诗一首,《过德清》(此为同题其一):“木末谁家飘渺亭,画堂临水更虚明。重过此处无相识,塔下秋云为我生。 ”与诗社同人共勉,欣喜之馀,又充满期待。一件书苏曼殊《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予代笔者陈景超先生,内中缱绻情怀,当不自胜。
承平老关怀,馀不诗社后成为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单位之一,在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诗社以诗律严谨、题材不趋时、风格不媚俗,跻身于国内大小如林的诗社成为佼佼者,并涌现出了一批本土诗人和不俗诗作。几年里,诗社编印《馀不唱和集》六卷,卢前、吴冠民、陈景超等俱有诗词集出版。诗社现更名为莫干山诗词学会,从这几年的会员发展和作品发表数量看,爱好和写作旧体诗者不是日见其少,而是与日俱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承焘、俞平伯——红朝士林见闻录评议
拜谒曲园
新市觉海寺“殿柱雷书”真的是俞樾先生破解的吗?
【诗社雅集】北国诗社 |喜读周少洪先生《心远集•诗词卷》感赋
【毛声芝女士】《文坛百家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2023042907
元朝最美的“一品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