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辞》解诂五则
摘要:《楚辞》历来难懂,很多地方至今未有确解。本文选取《离骚》的呻情”、“民生”、“岂理美之能当”、“折琼枝以为羞”和《九章》的“惜诵”、“惜往日”,在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加以考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从而给出了新的解诂。
  关键词:中情;民生;理美;羞;惜诵
  中图分类号:1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9)02-0021.03
  
  《楚辞》历代都有许多学者为之作注,这为后人的阅读提供了便利。但是,《楚辞》中仍有许多地方难以确解,这严重地影响着今天的《楚辞》研究。笔者近年讲授《楚辞》,也时常为其中的疑难所困扰,遂对其中几处地方加以考订,撰成此文,敬请读者方家是正。
  
  一、中情
  
  《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王逸于前作“忠信之情”解,于后无说;今人多解作“情感”,也有解作“内心”者,均不确。, 杨按:“情”古本有实、实情之意,《左传・哀公八年》:“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杜预注:“有大国名,无情实。”《战国策・秦策》:“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高诱注:“情,实也。”《礼记・大学》:“无情者不得尽其辞。”郑玄注:“情,犹实也。”虽然,《楚辞》中的“情”有时可作“情感”解:但联系《离骚》下文“苟余情其信娉以练要兮,长颇颌亦何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以及《思美人》“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等语来看,尤其是考虑到这两处的文意,“情”作“实”解为长。《说文》:“中,内也。”“中情”指内在之实,即诗人真实的思想、行为,此正可“察”。《尔雅・释诂》:“察,审也。”贾谊《新书・道术篇》:“纤微皆审谓之察。”可见,正是楚怀王听信谗言后,没有弄明事实,更不顾及屈原竭诚输忠之实,迅速发怒,引起了诗人“不察中情”的浩叹;而此正可从《惜往日》“心纯��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语中找到印证。我们甚至可以说“中情”可能隐含屈原因为造宪令不与上官大夫,而遭受到谗言诬陷之委曲。可见,对屈原来说澄清政治事件的隐曲更重要,楚怀王能否察清事实的真相和屈原的忠实品行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怀王考虑不考虑屈原的内心感情。
  
  二、民生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此,《文选》、唐写本“民”作“人”,当避太宗讳所改。王逸以“万民”释“民生”,云:“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沉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此释今人多有从者。然此解实属望文生训且烦言歧出,未免似是而非。
  杨按:宋周密《齐东野语》以“艰”、“替”韵不协,疑此二句误倒;姚鼐《古文辞类纂》亦袭之,并认为“涕”、“替”韵协:今人黄灵庚先生是之。可见,“民生多艰”正“太息掩涕”之因由。由此,则将“民生”释为“万民”于上下文无著,殊突兀,而王逸之解��缭绕迂曲,恐非是。有鉴于此,蒋骥云:“民,人也,原自谓,下‘民心’同。”甚是。惜蒋骥没有论证,不为后人所取,以下申论之。今人赵逵夫认为“此处及下文‘终不察夫民心’、‘民好恶其不同兮’等‘民’皆泛指‘人’”,指出《离骚》中“民”多作“人”字解,甚是;但以此为“泛指”则功亏一篑。民、人古义通,《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也。”作为一个名词,民、人均即可泛指,也可特指,视文意、用法而定,如《离骚》上文“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之‘人”、下文“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之“民”并泛指,《离骚》中还常用“众”、“世”等词泛指人。而自《离骚》全文看,其泛指多为诗人的对立面,实无“哀伤”之必要;则此“民”或“人”正可作特指解,即指具体的一个人――诗人自己,即诗人哀叹自己一生怎么有那么多艰难坎坷,以致于叹息流泪。可见,“民生”即“人生”,特指诗人的一生。正如今人慨叹“人生如梦”一样,表面泛指、概括,实则只是感喟自己而已。诗人以此自谓,似有客观、深沉、含蓄、隽永的意味。当然,这种用法并非孤立,如《远游》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常勤”,其“人生”正指自己一生,今人于此一般无歧解。洪兴祖《补注》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下云“《远游》日‘哀民生之常勤’,与此意同”,则正反映了《远游》之“民生”即“人生”。事实上,正如蒋骥所云,赵逵夫先生指出的“终不察夫民心”的“民”也并非泛指,而是“余”字的一种替换形式,其用法正同“民生”之“民”。“民心”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余心”,是此心不为楚怀王省察,才令诗人生“怨”,自然也不是王逸所云的漫无边际的“万民善恶之心”。
  
  三、岂理美之能当
  
  《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理美之能当。”王逸:“��,美玉也。《相玉书》言:‘��大六寸,其耀自照。’言时人无能知臧否,观众草尚不能别其香臭,岂当知玉之美恶乎?”五臣:“岂能辨玉之臧否而当之乎?玉喻忠直。”朱熹:“言时人观草木尚不能别其香臭,岂能知玉之美恶所当乎?”均以玉释“理”,然于“能当”却颇难安置,王逸、五臣、朱熹之厝置均不能令人释然。于是,今颇有人以“程”易“��”以求意顺者。
  杨按:此处作“��”是,同“埏”。“��”、“埏”二字均从“壬”得声,同属耕韵,同音。“埏”字古书常见,《说文》:“�E,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埏即古代王公大夫所持的玉笏。《说文》无“��”,“��”字以见于《离骚》此处为早,因《相玉书》之释产生不同于“�E”之说。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虽然《相玉书》已佚,但《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恰引到《相玉书》这句话,作“埏玉六寸,明自�荨保�对此,孔颖达疏:“谓于三尺圭上除六寸,之下两畔杀去之,使以上为椎头。言‘六寸’,据上不杀者而言。……引之者,证大圭者为终葵六寸以下抒之也。”可见,“三尺”是总体言,为“大圭”;“六寸”是椎头言,为“埏”或“理”。“理”即“埏”,异文。对此,我们还可找到一些旁证:《仪礼・士丧礼》郑玄注:“天子�|��”,《经典释文》:“��,一作埏。”《礼记・玉藻》《释文》:“�E,本作理。”《集韵・迥韵》:“�E,《说文》:‘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或作��。”可见,“�E”、“��”自东汉至唐宋仍无别。孔颖达于此对“明自�荨钡氖杞舛杂诶斫狻澳艿薄币蔡峁┝税镏�:“明自�菡撸�玉体瑜不掩瑕,瑕不掩瑜,善恶露见,是其忠实,君子于玉比德焉。”可见,王公大夫执笏有警醒、标榜的意味,�E喻含君子有自知之明和光明磊落之意,屈原此语的意思是:“党人观察草木都不能得其实, 又怎么能成为有‘自照’美德的��玉呢?”即混淆是非的党人成不了合格之臣,正结语“国无人莫我知兮”、“既莫足为美政兮”之所指。
  
  四、羞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糜以为�。”王逸:“羞,脯。”洪兴祖:“羞、�,二物也,见《周礼》。羞致滋味,�,则脯也。王逸、五臣以羞为惰,误矣。”后人多承洪注,今人多将此“羞”字解作“菜肴”或“珍贵食品”,不确。
  杨按:“羞”字本义为进献,《说文》:“羞,进献也。”朱熹《楚辞集注》作进献解不为无据。“羞”又古常用指精美的食品,此为洪兴祖和后人所本。然此二解均与此处文意不合。“�”为干粮,《尔雅》:“�,粮也”,“粮,毂也。”《说文新附》:“�,食米也。”此正琼��所象。“羞”应与“�”相对,不应作泛指,使“琼枝”无著,王逸所解提供了线索。《说文》:“�,脯也。从肉,攸声。”“脯,干肉也。”“攸”有长意(攸声之字多有长意),故《正字通》:“�,肉条割而干之也。”因此而可束为“束惰”。此“惰”之条形与“琼枝”外形相似,正诗人所借用以喻;而“�”之干肉,正与“�”之干粮相对为文,此处以“�”解“羞”意胜。王逸注解明显合于《说文》,黄灵庚先生认为“羞、�古字通用。……则逸说未可移易”,余以为“羞、�古字通用”之说不实,古人此二字多有别,只是《离骚》此处“羞”字或本作“�”字,或通“�”字而已。
  
  五、惜诵、惜往日
  
  《九章・惜诵》:“借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王逸:“惜,贪也。诵,论也。致,至也。愍,病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说文》:“惜,痛也。”“惜”的本义是哀伤、痛惜,由此引申为爱惜、珍惜,吝惜、贪恋是在此基础上的辗转引申,《玉篇》:“惜,吝也,贪也。”王逸将“惜”作“贪”解并非无据,但他解“惜诵”却颇缭绕,因而并不被后人认可。如洪兴祖:“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其忧愍之心,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懑以抒其情。”王夫之:“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言己爱君而述古训以致谏。”今人多有以“痛”解“惜”者。均不同于王注。
  杨按:很明显,将“惜”解为贪或爱,殊牵强,需增字为训方能得通,而以“痛”解“惜”则与“愍”重复,显系不妥。故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徐仁甫云:“‘惜’当为‘昔’之形增(或因‘惜往日’而误)。 ‘诵’是谏的一种……谓昔日谏君以致愍也。”徐解“惜诵”当是,但于“惜”并未展开,失之过简,今人多不从,如黄灵庚先生于其《楚辞章句疏证》认为徐解“失之”,甚为可惜也,以下申论之。从文字学上看,“惜”字后起,“昔”当“惜”之初文,楚简中多有以“昔”为“惜”字者。《楚辞》屈作有多处以“昔”开首的句子,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抽思》“昔君与我诚言兮,日黄昏以为期”等,由于意思比较明朗,用字固定;而《惜诵》、《惜往日》两篇开首句子意思往往被误解,遂出现“惜”字。和徐仁甫认为“惜诵”之“惜”字“或因‘惜往日’而误”不同,我们认为“惜往日”之“惜”亦是“昔”字,我们正可借此窥出“惜诵”之“惜”字。《惜往日》:“借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此“惜”若作痛惜解,则突兀不贯,且于下文无著:可见,此“惜”只能解为“昔”。此处,“昔”与“往”同义连用,属《楚辞》常格,即汤炳正先生所云之“联迭”。而此“惜”作“昔”也可从王逸“先时见任,身亲近也”的注解中找到印证,此字则必不作“惜”字矣。日人小南一郎认为此处注释当为王逸以前的古注,这说明此字在汉代作“昔”字,至王逸时仍没有变化,“惜”字当为后人更改。《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以及下文所言实与《惜往日》类似,都是阐明自己过去事君尽职、光明磊落,王夫之曾云:“此章追述进谏之本末,言己之所言,无愧于幽明,冀君之见谅,而终不见用者……”可见,虽然诗人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但并没有表现在文字上:其行文实属客观叙述,此“惜”字正“昔”字,是诗人追述往日的惯语,“诵以致愍”、“发愤以抒情”正昔日之举。对于徐仁甫以“谏”释“诵”,惠士奇曾云:“诵者,为王诵之。《韩非子・难言》:‘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楚辞》有《惜诵》……”可见,诵确与谏相类,是屈原的一种政治活动,因此导致坎坷,他曾申诉过、表白过,下文即一如《离骚》为内心之表白,掷地有声。
  
  责任编辑 刘 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富金壁:《离骚》二题
《楚辞》经典片段赏析
楚辞补注-《诗话》
【《文心雕龙》释意】(五)如何看待骚体
女宝宝名精选:10个嫣然巧笑的《楚辞》女孩名字,要美到你了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