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父与他的京剧评论十二/费名琰
​(十二)
今天发布祖父的京剧评论文章共四篇,内容比较杂,而且评论的是距今100年的京剧,感觉离开我们好远,但却是京剧的历史。评论的内容有四大名旦和芙蓉草(赵桐珊先生);宁波首次有京剧的鼓舞台及演出阵容;武生鼻祖李春来、谭鑫培之婿王又宸;铜锤李长胜、青衣吴彩霞、武净李永利及一些已被遗忘的京剧名角。
歌坛偶忆(二十一) 
1948年3月7日 耕云
荀慧生、尚小云、芙蓉草均为正乐社弟子,世称正乐三豔,(艳)今荀尚均佔四大名旦之席,独芙蓉草犹依然故我,非艺术之不逮,亦时运所使然也。
芙蓉草姓赵名桐珊,民国四五年间,曾来甬献艺,花旦戏细腻熨帖,集余玉琴,田桂凤之长于一身,与小翠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友乌一碟先生,独加赏识,当时在报上为文揄扬,诗歌唱和,辞藻富丽,传颂一时,名士捧角之风此为滥觞,同时樊樊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沙游天之于荀慧生,冯小隠之于尚小云莫不各抒独特之见,运用生花妙笔,洋洋洒洒,兢刊报上,捧角之文,备于此矣。要在捧之于未成名之前,并非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则有殊途同归之见也。
桐珊之艺,渊博精湛,为世所公认,徒因嗓音较低,而扮相稍逊,虽不能雄跻四大之列,而功候自在,演戏不落窠臼,能在四大之外,别具一格,恪遵前辈典型,严守本工岗位,不随波逐流,不鹜新媚世,泾渭自分,薰蕕立判,风格之高。有足称者。
歌坛偶忆(二十二) 
1948年3月17日 耕云
宁波之有平剧院,始自江北岸鼓舞台,其时约民国三四年间,建筑并不简陋,较目前天然,大光明等戏院,高出多多,开幕第一声,名角如林,实开甬上平剧之先河,兹将当时阵容,就记忆所及,开列如下,文武老生兼红生盖天红,须生筱宝芬,武生筱宝林,小杨猴(即现在之董志杨),花旦小十三旦,青衣吴彩霞,丑角李百岁,王文祥,铜锤李长胜,花脸李永利,(即李万春之父)老旦富仙舫,武丑草上飞,小生赵俊卿。这一队人马,在当时虽不是均享盛名,但艺术却在水准之上,罗致人才,非常整齐,且极平衡,正如一席道地宴席,虽非山珍海肴,却各色纷呈,五味调和,亦足快朵颐之福也。
上列各伶,筱宝芬、筱宝林、小十三旦均系童伶,当时年龄,均在十二三岁之间,一度转入上海大舞台第一台演戏,以目前年龄计之,则均在四十开外矣,盖天红之红生,授自三麻子,享名在林树森小三麻子之前,后竟湮没不闻,伶人享名,固有有幸有不幸也。小杨猴武工极衝,(冲)离甬之后,改名董志杨,久隸沪上,封神榜内之纣王与小杨月楼之妲己,亦曾风靡一时,称为绝唱也,丑角李百岁为当时最负盛名之一人,戏迷传一剧,为其杰作,以其久与名伶搭配,耳濡目染,性又颖悟,凡诸大名伶之戏,摩仿腔调动作,莫不惟妙惟肖,亦惟曾看名剧之人,使能领略其意味,戏迷传中有脍炙人口之作,如学孙菊仙之三娘教子,台步唱功,大刀阔斧,俨然孙派余韵。学李吉瑞之独木关,激昂悲壮,连身段的火气,亦宛然逼真。最精彩之一段是学刘鸿声之辕门斩子,“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调高腔圆,边唱边移步,学刘之跛足一步一颠,妙到秋毫,凡看过刘跛之斩子者,鲜有不捧腹大笑也,又李常演张松献地图,按此剧为汪笑侬所编,张松一角,係用生扮,颇有人非议之者,三国志载:张松“獐头鼠目,卖主求荣“,依照此人之定评,在平剧中之身份,则张松决不能用生角打扮,独李演此剧则用丑角扮饰,戴圆叶纱帽,鼻抹白粉,穿蓝官衣,着厚底靴,似较伶隐(笑浓字)为有见地,惟唱白则可以摹汪,不中不远,伶隐之后,此剧已成绝调,即偶有演者,亦均以生角扮演,张松一卖国之贼,千载而后,现身说法,犹有人以正生视之者,则伶隐之大罪也。同时“取成都”中之王累,赤胆忠心,以身殉国,而平剧中反用丑角扮演,忠奸部分,功过不明,举世混沌,甯有真理,张松王累犹其小焉者耳。
(本节未完)
歌坛偶忆(二十三) 
1948年3月19日 耕云
青衣吴彩霞,极负时望,久为刘鸿声搭配,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所惜扮相欠称,晚年沦为戏院班底实为可惜。铜锤李长胜,当时与董俊峯,曹甫臣等齐名,专唱黑头,声若洪钟,喜用鼻音,净角调门之高,允推第一。老旦富先舫,资格极老,可惜有声无字,不为世重,而当时所唱,不过是零碎配角居多,排老旦正工戏,则殊不多见,偶唱“六殿”“训子”等戏,亦颇有缠绵悱恻,抑扬顿挫之妙,武丑草上飞,擅长跌蹼之外,并有槓子绳索功夫,三上吊一剧,能献出浑身解数,惊险处令人不敢逼视,现在此剧,已绝响歌坛,今之所谓武丑者,大都避重就轻,无内工修养,何足以言此剧哉,武净李永利,在当年武净中,已占首席,“收关胜”一剧,武工骁勇,刀法紧凑,末场能在四张桌上翻一个壳子而下,诚属惊人之作,当时宁波人最喜看李永利“大跌”,故每帖此剧,必卖满座也。其后该伶往来沪汉,所至有声,一度与何月山合作,饰葭萌关之三将军,与何月山之马超,一黑一白,旗鼓相当,而每次下场亮相,两人之枪花、腰腿、身段,紧合板鼓,一式一样,煞是好看,民国廿二三年其子李万春首次南下登台,一泡而红,李遂不再搭班,随其子亲自把场,喟!
歌坛偶忆(二十四) 
1948年3月21日 耕云
鼓舞台第二期角色,即王又宸与李春来是也,是为正工须生及短打鼻祖第一次莅甬,也即在宁波播下第一粒平剧种子,使当时看过王李之艺着,虽至今三十余年犹能萦回脑际,永留印象,而不泯也。
王又宸由票友下海,谭鑫培爱其才以女妻之,(即小培之妹,富英之姑也)。自此得老谭亲自指授,艺乃大进。民初南下隸上海大舞台,当时开出戏码,只有七出:计空城计、李陵碑、联营寨、洪洋洞、探母、武家坡、琼林宴等数戏而已,然而扮相之清秀大方,唱工之流利婉转,在当时须生中,无与伦比。(时余叔岩倒嗓修养,高庆奎尚未走红,马连良正在坐科)。能戏虽少,但均是静心之作,空城计一出,能连唱一星期,连卖满座而不衰。“我本是,卧龙岗”,几乎家喻户晓,满城争唱,传诵只剩,可见一斑,而王又宸之名,亦应运而兴矣。
民四来甬,凡谭派之戏,除靠把之外,则无所不唱,其演剧也,以唱白表情最佳,身段做工次之,靠把动武,根本不会,终其身始终不敢动珠帘寨、战太平、定军山、南阳关者,职是故耳。当时在甬所演各剧,大都是重唱之戏,台下观众,只要听得几句响遏行云之唱工,悦耳怡神,便觉眉飞色舞,他非所求,故其卖座之盛,虽唱长期合同,未尝稍衰,而又宸亦深知宁波人心理,只来听得几声,已过戏瘾,有时亦落得偷懒,所以一剧之中,往往截去头尾,如空城计不斩马谡,琼林宴不唱问樵,洪洋洞不带盗骨,捉放曹不演公堂宿店等,观者随便放过,则台上演者,何乐而不省力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邮票上的国粹——京剧“生旦净丑”齐聚方寸
三青衣 三须生 三铜锤京剧《二进宫》绝对顶配!
邮票图说《京剧》(一)
绝对顶配!三青衣 三须生 三铜锤 京剧《二进宫》都是名家啊!
校园片段:《戏曲课》
京剧的丑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