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昆戏画
​      

       戏,毕竟是时间艺术。舞台上不管如何辉煌,事后即成云烟,仅留美妙于记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形象,只在当场热情观众的赞叹描述下才是活的,“不朽的”,无法复制,复制即假。古人对此已经徒唤奈何,至今虽有录影,最好也只能视作“下真迹一等”。观众中如有痴迷者要研究一下以往大师们的表演艺术,只好借助于文字资料,虽然局限性很大,甚至完全不可靠,但慰情聊胜于无,不妨先打个折扣再去检阅。比文字资料可信程度高的也有,绘画、剧照,还有录像。剧照、录像是近现代的事,古代只有绘画。探究宋杂剧的艺术形式,还有什么比那两幅属于文物珍品的宋人册页画更重要的呢?说起戏画,以整出戏中一个精彩场面作为画题的,当推老资格的昆剧最早了。我称之为昆戏画。现存此类作品为数已经很少,弥觉珍贵。

       昆戏画由来已久,清康熙帝和乾隆帝先后南巡庆典画卷中许多舞台表演片段,自多昆戏,但原件深藏故宫,详情很难描述,只得略去不提。戏画进入文人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是扇面。张应昌写过一套散曲,题为《南仙吕桂枝香·罗镜泉属题画<牡丹亭·惊梦>便面,即集本词句》。便面,多指团扇,当时流行一种阔大厚实适于男子使用的团扇,正面是戏画,曲子就写在扇子的背面。扇面上画昆戏的传统一直承袭下来。不过正宗的昆戏画多采取册页形式,所画以净丑戏为主,笔法则崇尚简率写意,题词多寓讽喻警世之意,这是与雅致的扇面戏画很不相同的地方。从上列四大要点中,我们可以确知昆戏画的兴起与乾隆年间昆戏折子戏空前盛行有关。画戏必折子戏,未见画整本的;净丑折子戏多而精彩,足供挥洒点染,而净丑面傅粉墨,滑稽突梯,不仅充分体现“戏者戏也”的本意,还可借题发挥以警世。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四记载江宁画家张雪鸿(敔)“尝以率笔写杂剧三十图,随手钩染,须眉逼真,极简略生动之致”。张敔是乾隆年间人,他的“杂剧三十图”所画即三十出昆剧折子戏,而且以净丑戏为主也是可以肯定的。可惜此图没有流传下来。现存较早期的昆戏画,有约略与张雪鸿同时的山阴画家章辰(丽江)的作品,总题《花面杂剧》,计十二帧,是画家“从戏场中所演花面杂剧随意画之”。


      稍后的昆戏画,曾见道光(1821—1850)时人所绘册页十二开。此册现归私人收藏,有俞振飞先生题跋,作者子青其名而姓失考,十二出净丑戏中如《下山》、《后亲》、《扫秦》、《拐儿》、《教歌》等都是常见。也有一些则较冷僻,如《儿孙福·势僧》,写势利和尚侧身倚椅而坐,极为传神。此出是乾嘉时期大江南北极负盛名的剧目,描摹势僧的心态、神情变化,淋漓尽致,足可与苏州弹词《珍珠塔·见姑》以及俄国契诃夫的名篇《变色龙》媲美,至今仅传文学本,其表演艺术早已失传,很是可惜。在现存的昆戏画中,苏州博物馆所藏《昆剧人物画册》是值得大书一笔的。此册残存八帧,无款,据钤印,其作者名李涌(1830—1860),号湘舟。我考检黄钧宰《金壶逸墨》上所载苏州李春江的事迹,与李涌相似。据苏轼《寒食雨》诗有云:“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二句紧扣一“涌”字,故李春江与李涌实为一人。这点很重要,因为《金壶逸墨》明确告诉我们,李春江乃苏州老资格的昆班———大雅班的名演员。以兼擅绘事的名伶,手写生平耳濡目染、深刻体验之剧中人物,自然传神入微,别开生面。特别是笔法工细,须眉毕现,一反“逸笔草草”的传统,实极难得。李涌手绘的八开册页,包手八出昆戏,其中六出是《虎囊弹·山亭》、《连环记·掷戟》、《孽海记·下山》、《寻亲记· 后金山》、《琵琶记· 弥陀寺》、《浣纱记· 赐剑》;另二出画的是什么戏,暂时还难以考知(我曾怀疑是《鸣凤记·醉二》和《玉蜻蜓· 搜庵》)。即使那六出,《后金山》、《弥陀寺》、《赐剑》也久已不演(《弥陀寺》,20 世纪40 年代末“传”字辈王傅蕖在上海演过,扮赵五娘),于此可见二百年来昆戏常演剧目的消长变化。昆戏画以净丑戏为主,此册中除典型的净丑戏外,《弥陀寺》、《掷戟》、《赐剑》主角都是生旦,惟配角中有净丑,也算数,以便扩大戏画的题材,这是与常见昆戏画稍异之处。此外,我所见的尚有署名张禹门的一种,用笔简率之极,近似现代的漫画,主角也不限净丑,如《倒精忠·交印》。 进入晚清,昆戏画的新作也颇有可述,但并没有质的变化。引人注目的是,作《返魂香》传奇的戏曲家宣鼎,他是安徽人,晚年久居上海,观剧阅历有感,编绘了一部《三十六声粉铎图咏》,并正式石印出版。所谓“三十六声粉铎”,这是雅言,大白话即指此册一共画了三十六出净丑戏。铎是一种大铃,古代用以宣传教令,意谓净丑敷粉,把真貌隐去,以滑稽相施教警世。数量上繁多可观,有画有诗,其中如《滚灯》、《贾志诚》(一称《大嫖院》)、《过关》等属花部剧目,正宗昆班是不演的,上海京戏团却屡见不鲜。这部《图咏》相当有名,稍后的人物画家王素(小梅)曾有摹本。当时海派画家吴友如也喜画戏,只是所作不多罢了。戏画成为出版物,倒也并非《图咏》一种,上海有正书局印过名画家王一亭(震)的昆戏杂画册,王一亭与吴昌硕有同好,酷嗜昆曲,不过他画的昆戏笔法更粗犷,也不限净丑,更不受舞台制约,像写历史故事画那样把背景交代清楚。 上面说过,昆戏画大都采取册页形式,一开一出戏,取其简便,易于披览欣赏,但也有观念上的原因。社会传统的看法,戏画与一般字画不同,不入鉴赏,不能称雅品,故常取册页形式供独赏,或深嗜此道的少数人别赏,而不便以立轴屏条等形式在厅堂、画斋等处悬挂供人共赏。大概苏州一带,深嗜昆戏的人较多,视之为雅举,观念逐渐转变,戏画地位随之提高。去年我偶然在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见到晚清著名仕女画家胡三桥(锡珪)所绘的昆戏画,这是罕见的四条屏形式,每条画戏一出,共换了四出戏。就画而言,要比册页加大一倍,背景是空白的,人物凸显,舞台表演的特色就更为鲜明。这四出戏是《绣襦记·教歌》、《白罗衫·贺喜》、《万里圆·打差》和《琵琶记·拐儿》。胡三桥是苏州人,他熟悉昆戏无足为怪,值得注意的是戏画风格与他轻灵明丽的仕女画大异,用的是率笔,但人物装扮,砌末道具全从舞台实践中来,毫不马虎。这里着重说说《白罗衫·贺喜》。此戏人物丑、付、净俱全,与《打差》一样是所谓“三花面碰头”的戏。写江河惯盗马大和李二为徐能之子徐绍祖中举,约同往徐家贺喜,纯以话白神情见胜。画面写的是戏剧开头马大在路上碰见李二边走边说的一段。马大付扮,左脚赤裸,右脚拖鞋皮;李二丑扮,与马相反,右脚赤裸,左拖鞋皮,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隐性对称。关于拖鞋皮(昆戏小生中的穷生,行话称鞋皮生,意指此类角色经常拖鞋皮上场),已故“传”字辈老师郑傅鉴曾这样说过:“拖鞋皮也不是好学的。拖鞋皮的鞋子,鞋帮与鞋底线脚脱开,鞋子不跟脚,脚要不时从鞋子中伸进去缩出来,表示寒酸。”胡三桥为什么选中《贺喜》的开场呢?读了郑老的话,恍然大悟。原来懂戏的画家描写的正是马大、李二表现拖鞋皮功夫的那一瞬间。由此可知,现存的昆戏画,对研究昆剧折子戏艺术,特别是现今舞台上早已绝迹的折子戏无疑是非常具体形象的资料,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说起这堂胡三桥昆戏屏条,原是已故苏州画家樊少云(浩霖)的旧物。我与少云先生的哲嗣、海上老曲友樊伯炎先生熟识,深知其尊人一生喜好昆曲,也画过戏画,且与王一亭同一风格,设置布景,不大照顾舞台特点,历年所作,积至厚厚一大册。据伯炎说,这堂屏条系在苏州所得,总以为早已不可踪迹,不料居然在上海露面了,也算有缘。此画后归谁何氏之手,我不及打听。时代不同了,顺着这条线发展,用屏条形式画昆戏,终有了后继者。那是50 年代初,画者徐韶九,他是著名老曲友徐凌云的幼子,昆小生戏得自家传,技艺着实不凡,兼擅绘事,事攻岭南画派而有自家面目,人物画尤好。他在条幅上画两出昆戏,共四出,称为“条对”。细节已记不清,其中有《水斗》是肯定的。后来油画家用水墨作变形的戏曲人物画,名噪一时,自成一派。由他开启的画戏新风,可说方兴未艾,不过早已打破昆剧范围,更不专画净丑,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剧传字辈之倪传钺
时隔60年“梅派”《铁冠图·刺虎》沪上重现
沈传芷来自昆剧世家的名角名师
徐宏图:徐朔方情系昆曲——纪念徐朔方先生仙逝14周年
反哺:晚近至现代京剧对昆剧之影响考论
一曲霓裳播千载:北昆述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