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小蛮:我的乡愁拆迁了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1


太久没有写点什么了。奔波生活,庶事繁冗。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久历人间世事后逐渐迟钝了的神经,已经使我对几乎任何事,都不起情绪的波澜。


然而在这异乡漫天飘飞的大雪中,家庭群中的几张照片,还是让那缕淡而韧的乡愁因之一念而起,挥之不去。那是外公外婆家老宅拆迁的照片。


还是为这刹那而起的情绪写点什么吧,哪怕只是想到哪写到哪。只为这一念生灭的缘分。


2


乡愁是一种什么愁? 我从来没有搞清楚过。印象中似乎也没见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辞海中应该有,但其实也似乎没必要有。望文生义,这当然是一种与故乡有关的情绪。但显然又不仅仅如此。按照余光中诗里所写,这种情绪应该与童年有关,与母亲有关,与爱人有关,而当然也与故乡有关。


然而除了对故乡、对亲友、对旧时的思念与怀想。更重要的,乡愁之愁,恐怕还是跟离别有关。因为如果没有分离,这种关于地点,人物和旧时光的情绪,便无由而生,无地而起。所以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然而离别本身当然也还不是乡愁,因为人生无时而不在分离与重聚中度过。离别只是为这种情绪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这种情绪是复杂的。它与时间、地点、人物这“三要素”纠缠于一处,无法剥离。它或因离别而一念起,也或因相聚而一念灭。


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家乡的人,是没有乡愁的。有的只是怀旧。而怀旧是对旧日时光的思念与美化,无关乎分别,无关乎距离。如果有别离,那也只是时间轴上的离别,那是因为时光消逝而带来的生离死别。


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异乡的人,也是没有乡愁的。有的只是思乡。对已经过记忆美化之后的故乡的思念,包含了对风土故物,美食美景的回想。但回想只是回想,真正想要回故乡的愿望却并不迫切。因为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唐人张乔说,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所以只有别父母而居异乡的人,才因天涯各处,而有机缘兴起这难言的乡愁。然而,对父母的思念并不就是乡愁。我的父母还在故乡生活,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并不是我的乡愁的全部。所以,越仔细想来,乡愁越有些不可捉摸了,颇有些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意味。也许只有回不去的救世故乡才能真正引起乡愁。


3


乡愁应该是一种普世的情绪。


乡愁在西方语言中,是Nostalgia这个词。而Nostalgia这个词很有点科学主义的起源,其诞生也并不久远。据说是1678年,也就是康熙十七年的时候,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Jean-Jacques Harder,1656-1711, 另一种说法是1688年,约翰尼斯·霍费尔Johannes Hofer,1669-1752)生造出Nostalgia,用以描述那种人们因为远离家乡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异常状况。他认为这是一种病。所以用了希腊词根νόστος( nostos ,即 homeland,家乡), 以及άλγος( algos,即 pain,痛苦)。所以严格说来,Nostalgia (法文德文意大利文都差不多,Nostalgie)是一种病,思乡病。这个词出现之后,才有了欧洲各“方言”的对应版本, 比如,英文中的Homesickness,其中-sickness是病的意思, 德语中的Heimweh,其中-weh也是病的意思, 法语中的mal du pays,其中mal也还是病的意思……。 总而言之,Nostalgia这个名词至少在创造之初和最初的使用中,旨在描述一种病痛。


中国人有时也会用病痛来形容一些情绪和感觉,但并不是科学主义的,多半要么是戏谑,要么是雅语。比如相思成疾,比如悲秋病酒。


乡愁与Nostalgia,或者多少是有些细微的区别。也许,在汉语语境中,乡愁并不完全是痛苦的,至少并不真正被人视为病痛,甚至在古人的句子里还隐含着某种隐秘的美好。比如,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比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愁而不痛,伤而不怨。


4


我的乡愁有很大一部分与我的童年记忆,与外祖父母,与那刚刚被拆去的老宅有关。


老宅是我真正的“衣胞之地”。我出生在贵州,但十个月时外婆就把我接回了江苏。而我出生时的“衣胞”胎盘,在晾干后也被外婆带回了家,就埋在老宅门前哪棵树下,我记得问过外婆,但从来没有真正记住过哪棵树。


童年时,我父母远在老三线,为祖国的国防安全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而我则被外婆接回江苏,与他们居住在一起。就在这个老宅里。其实,这个老宅也在许多年前就已翻新过了。记忆中最初的老宅,是那个半截红瓦半截茅草苫顶的老屋。四壁都是炼泥的墙,房间地面有如鹅卵石一样光滑而凹凸不平,夏天光脚走在上面的感觉,清凉而美妙,至今思之,恍如昨日。后来老宅在舅舅舅妈姨娘姨父们的建议下,外祖父母同意斥巨资将之翻新。说是翻新,其实毋宁说是重建。于是老式的东屋堂屋西屋三间结构,草木泥砖的老屋,被新式的二层新式水泥砖木小楼取代了。这在近四十年前,是一栋全村未有的豪宅。


我清楚地记得,开工那天,来了很多人,所有人忙忙碌碌。外婆请人杀了头猪,而我在厨房里盯着她煮肉切肉装盘,时不时从外婆手里偷偷接过一块塞进嘴里。


我们的方言,一向称外婆为“婆奶奶”或“外婆奶奶”,以别于“奶奶”。这是传统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中女儿为外,儿子为内的体现。女儿嫁了人,便是人家的人,她的孩子就随了人家的姓,不再和自己一姓,因而也就是外人了。


然而我从来都叫外公外婆“爹爹奶奶”。“爹”字叠用成为“爹爹”,在我们的方言里就是“爷爷”。这是外婆让我这么叫的。叫习惯了,就再也改不了。一直到外公外婆去世。现在想来,外婆是真的把我当作孙子,而不是“外”孙。后来长大了还听说,更小的时候,因为母亲在遥远的贵州大山里,我总是叫外婆“妈妈”,而外婆总是无可奈何有意无意的答应我,后来有相邻的农人听到了,笑责几次,外婆才渐渐让我改口。现在想来,外婆是心疼我没有妈妈在身边,没有妈妈可叫。


开工建二层小楼时,在西屋的墙根里爬出了一条大蛇。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黑红环相间的蛇。大人们说这是看家的土蛇,伤不得。于是某个大爷,用叉草的叉子将它挑起,远远地抛入屋后的田间。我记得,小的时候常常看到灰不溜秋的水蛇,还有黄色夺目的菜花蛇,但非常偶尔才能见到一条孩子们称为“火赤链”的颜色鲜艳的蛇。农村生活的孩子不怕蛇,常常抓起来玩耍。我胆子小,只敢玩弄据说无毒的水蛇,对色彩鲜艳的蛇,就只是看着别的孩子玩,不去用手抓了。回想起来,是外婆不准我去抓,怕我受伤。


半瓦半茅草苫顶的老屋,可以乘大人们不注意,偷偷爬上凳子,掏鸟窝。因为茅草的屋顶,是麻雀和燕子天然的好家园。我和表哥曾经掏到过燕子蛋,把玩了一小会,好像又放了回去,还是心里希望燕子妈妈孵出小燕子来。外婆对我颇为纵容,但是坚决不准我掏鸟窝的。现在回想起来,是她怕我摔着,或者掏错地方,掏到了蛇窝。


虽然老屋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是最初的老宅,但是翻新的二层小楼住着更为舒适,并且爷爷奶奶在里面安度了晚年,并且,屋前屋后的桃树,桑树,柳树都依然在那里。而猪圈和茅房,虽然翻新,结构未变,甚至恭凳也还是原先那个。因此这座小楼在我心中的地位,不啻那座茅屋顶的老宅。


对孩子来说,爬上茅房的恭凳,总是有点危险,所以四五岁之前,我的“大革命”都是在屋后的地上完成,然后小姨或外婆帮我把排泄物铲了倒进茅缸里。稍大一点,第一次能够独自爬上恭凳,出一次恭,简直就是一次小小的成年礼。这种早年在田野中呼吸新鲜空气放空自己的习惯,混杂着坐在恭凳上得意享受排泄快感的肌肉记忆,让我此后回到城里父母家中,非常不适应水泥公厕的蹲坑。


老宅门前有一棵高高的桑树,旁边是一棵槐树。到了季节,桑树所结的紫色桑葚总是会掉落一地,我常会忍不住去捡来吃。外公一般都会阻止我。实在要吃,就用竹竿打一些枝头的,用竹匾接着,到河里淘洗一下再吃。那时候,河里的小鱼很多,水也很清。每天傍晚,外婆就去河里拎水,水桶轻荡几下拨开浮萍,谢绝小鱼,就能取水了。将河水倒进水缸里,澄一夜,第二天正好用。我出去玩渴了,便直接用瓢从缸里舀半瓢水喝,清冽甘美,至今思之。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水浑了,再也不能食用。


厨房一直是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外婆常年劳作的中心。外公外婆在世时,这老厨房一直都没有翻修。他们还是习惯用灶,习惯烧草和枯枝。直到前几年,为了让住在老宅的小姨更舒适一些,才重新建了厨房,虽然小姨多半时间是用煤气做饭,但仍保留了灶台。灶台几乎是我和外婆独处时说话最少但记忆却最深的。如果来客人,家里忙不开,外婆会偶尔让我帮着在灶后烧锅拉拉风箱,或者扇扇灶底,她自己上灶炒几铲子菜,然后我总会第一个尝尝肉有没有熟,咸了还是淡了。外婆自己从来不尝,顶多只是用铲子点几滴汤,试试咸淡。我长大后,每次回去看外婆,也总是远远看到老屋厨房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我知道,那是外婆在做好吃的等我。


5


回忆是个水龙头,一旦打开,几乎不可遏制。我跟自己说,不去想罢。


现在这座老宅拆迁了。一直住在老宅里的小姨会搬迁到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中生活,我实在为她高兴。与此同时,我童年记忆最后的载体最终消亡,我也为之而起一种特别的感慨。别了,童年。


童年久已消逝,外祖父母仙去多年,老宅也刚刚拆去。童年消逝,记忆犹存。老人仙去,凭吊有处。老宅拆毁,乡愁何居?


我儿时的天堂已成瓦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组诗)】/ 张渊
那个曾经
老 屋
教你写作文:《我的自传》,猜猜我是照片中的哪个?
乡愁似歌 ?
《安徽省女子诗词学会》第五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