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龙:读《丝绸之路新史》


沉浸在书本的阅读世界里,常常会被人称作“书呆子”。不错,阅读的世界神秘而美妙,它神奇又轻盈,相比来说,现实世界则庸俗乏味又严肃沉重。博尔赫斯就说,也许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反过来说,书本仿佛更广大、更久远的现实世界,它是现实、历史的镜子,透过书本可以更好地阅读世界、思索现实;乃至于它比现实还沉重、还乏味。想想看,不喜欢读书厌烦阅读的人恐怕更多吧,因为现实更多彩、更轻松、更值得体验呢……

书本、世界,哪一个更值得阅读?这应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以下发布的几篇三联同仁的文字也许有她/他们各自的应答。



[美]韩森著《丝绸之路新史》(张湛译,北京:2015)



读《丝绸之路新史》

◇张龙

                                                         

韩森(Valerie Hansen)是英语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英文著作《丝绸之路新史》(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精明的出版商可能要感谢译者的“拖延症”,使得该书的简体中译本在今年适时地推出。


近三年来,在中国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层出不穷,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相关著作,有专家名著,亦有临时凑数,新旧杂陈,良莠不齐。著述、出版之意图多为对政治引领的呼应。韩森教授此书,并非此类,她出版此书时尚未刮起丝路研究之风,至于国内出版社引进之意图,恐与国内之政治、学术环境难脱干系,顾谓之“精明的出版商”。


诚如多名学者的推荐,《丝绸之路新史》确是一部构思巧妙,资料翔实,亦多有启发的学术专著。粗读一过,结合自己的有限认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丝路上的闪光点


《丝绸之路新史》选取了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七座在丝路上各具特色的城市,分别以每座城市为中心,介绍丝路的历史、丝路上各政权的交往、经济文化往来、宗教传播、人口迁移。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大量运用了各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当地出土的文书。在赞誉作者切入巧妙的同时,不禁使人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答案是这七座城市的相关资料丰富,从文中各章大量引用的多种文字的文书资料可知。出土资料丰富可以说明该城市在丝路上的地位重要,但在丝路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就一定有丰富的出土文献吗?好像不成立。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其实远不止以上七个。这涉及该书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去年,我国学者刘迎胜曾出版《丝绸之路》一书,书中将丝绸之路分为草原和海上两支分别介绍,他所谓的丝绸之路是广义的,但确是全面的。韩森教授所谓的“丝绸之路”,是狭义的,沿用该名词产生之时设定的地理范围。若以广义概之,则中国的广州、泉州等,均是不可忽略的丝路重镇,且有大量的遗迹、文献、文物可作为支撑。若仅从狭义丝路而言,营州是不应被忽视的丝路城市。“西有敦煌,东有朝阳”早已在学术界流传。朝阳,即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唐朝时称营州,曾作过平卢节度使的治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安禄山的出生地和长期居住地,且地联塞外与东北,与朝鲜半岛、日本关系密切,是丝绸之路向东方延伸的门户,大量的西域物产和多种宗教均从草原之路,被粟特人带到营州,再转到东北的契丹等族群和朝鲜半岛、日本。作为一名研治中国中古史多年的著名学者,仍以百年前的眼光考量丝路,实不应该。此外,从城市切入研究丝路,想法是好的,也是可行的。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每棵树木,而置茂盛的森林于不顾。本书的写作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在每章下面未分出细目,使得各章的内容条理不清。更为严重的是,全书缺乏深入的论述与画龙点睛的总结。要知道,这不是一部介绍丝路城市的旅游指南,而是所谓的丝路“新史”。必要的史实描述是应该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则让读者对作者的“才”与“识”产生怀疑。


二、丝路是张网


丝路是一张网,并非一条路,这是韩森教授在书中明确提出的,也是学界的共识。它的维系,需要沿途各个政权共同的经营。作者认为,大国(书中大多指唐代中国)在维系丝路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丝路的经济贸易,唐代军队的驻扎或行军,是促进丝路沿线诸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丝路的起点为丝路的维系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但作者在书中也指出,丝路贸易是非常有限的,是否真的从东方延续到欧洲都是值得怀疑的。


丝路维系的政治因素是最为主要的条件,作者指出了,但却没有予以充分论述。丝路的长期存在是地缘政治的结果。大国在丝路维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原王朝是丝路最大的建设者,也是丝路的受益者,但投资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丝路沿线的大小政权均从中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满足。小国通过贸易获得了经济利益;通过遣使中原,既获得了大量赏赐,也获得了中原王朝对自己的政治支持,相较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更为重要。小国如此,大国亦如此。大国则在丝路中通过出使和派兵,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传播了自身的政治文化。应当讲,沿途各国共享政治资源是丝路维系的最重要条件。分析当今之时局,似古今丝路同理。


三、丝路上的我者与他者


韩森教授不否认,丝路存在的主要条件是地缘政治。那么,它发挥的作用最主要的亦当是政治性的。丝绸之路与中原王朝与北方族群的争夺相伴,丝路上的小国,甚至聚落,会在大国的博弈过程中谋取自身的利益,争取大国的保护,国家利益不存在道德可言。大国也会努力经营与周边诸国的关系,希求荒服来王,亦希望在自身遇到困难时,特别是国家安全出现危机时,周边国家能够拔刀相助,千里驰援,但这些大国往往会大失所望。


丝路存在的作用,我们往往会归纳为政治输出、贸易往来、文化沟通、族群融合,等等。但是,这个作用对于丝路两端的政权、族群而言是完全不同的。


中原王朝对周边输出的是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技术和文化观念;而获得是新的物种(观赏的动植物、粮食作物)、手工业技艺,最重要的其实是宗教。有人会问,宗教的传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国的面貌,这个不假。但宗教进入中国、融入中国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而它的中国化要到五百年以后的唐代,这期间佛教与其他本土宗教的斗争,政治统治集团对佛教的接受与排斥,最典型的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说明宗教的本土化是非常不易的,它一定程度上搅扰了传统中国的思想文化。物质层面的传入也是这样,并非一帆风顺,会有一个接受过程,有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而周边政权和族群则不同,因为他们输入的大多是先进的制度、理念、技术,同时他们自身也没有很沉重的思想文化包袱,因此它们乐于输入,乐于“借东风”。即使是宗教的传播,它们的接受也相对容易。据研究,吐蕃、回鹘、契丹、蒙古都是通过认同了新的宗教,才完成族群的认同并建立了政权。


韩森教授的“新史”确实带来我对一些老问题的思考,但这些思考的结果都带有某种当代意识,也许在古代丝路存在的年代,它们并不成立,但如何能真正走进那个时代、走进古人,可能唯有借助科技手段时空穿越了,以上所写权当是聊胜于无的想象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高窟的黄昏
酋邦、城邦、帝国和民族国家的实践与想象
简谈杂叙:南北朝时期的仇池国
国内自驾游路线推荐,五一去浪吧
书讯 | 《丝绸之路新史》
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媒介—终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