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秋一叶情何限 尝鼎半脔意未平

作者:李廷华

陈寅恪先生三位女公子共同撰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和其他有关陈寅恪的回忆文字不同,没有什么发挥与想象,只是平实叙述对自己父母亲日常生活的记忆。随着往昔生活的逐渐远去,人们越是对陈寅恪这样一生纠葛几个时代风云而又发挥长久影响的历史人物感兴趣,也就越需要基于史实的“干货”。显然,陈寅恪先生及夫人对自己的三位爱女在学业上没有“承续父业”的要求,她们也都没有继承父亲的文史之学,如同三位作者所说,这是遗憾。遗憾之间,还在找补,也聊胜于无。

陈寅恪先生在中年时期就名满天下,当时的学术界对他期许甚巨,以他之所学,应该对王国维先生所代表的一代史学有所发扬。陈寅恪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眼光,应该是超越王国维的。可是,绝学在抱的陈寅恪,却不断在国难身患里流离奔徙,少有宁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是对即将到来的生活惶惑绝望,其实他之所学已经基本得以展布。比较之下,陈寅恪才是“千古文章未竟才”。陈寅恪在目盲之后,将自己最宝贵的一批书籍贱价卖给北京大学,已经预示着自己学术生命的终结。以后虽得稍安,以口授完成《柳如是别传》,后人观之,颇见深慨,其实在作者心里,“不行此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是真心话。可以说,比王国维多活了近三十年的陈寅恪,学术事业上的遗憾比王国维深重得多。

前些年余英时和冯衣北辩论陈寅恪的一句诗:“晚岁作诗欠砍头”。冯衣北坚持说陈寅恪先生不会写那样的诗,现在,陈寅恪先生三位女儿一齐为文确认此诗,一笔文章官司应该可以定案。余英时在他的文章里说:陈寅恪先生晚年写陈端生,写柳如是,并明章大号“写诗惟剩颂红状”,都是缘于夫人的作为及启示。《吴宓日记》里详细记述过陈寅恪先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以先生之出于名门又才华盖世,在世人眼里应该是位风流公子,但他一生感情生活风平浪静,甚至让人诧异,女儿们写到陈寅恪先生青年时代曾经得重病几乎丢命。人的精神成长是复杂的,又是有线索可以寻绎的。陈寅恪先生的浪漫,是文化精神之浪漫,他看到唐景崧的诗,又看到夫人的人,互相之间若经过了千年的守侯终得随缘。夫人确实是陈寅恪一生的福星。像吴宓先生那样在感情生活上的颠顿无稽,甚至自戕自误,在陈寅恪先生的生活里就完全看不见。诚如三位女公子所说,母亲是父亲的生活支撑和精神支柱。看这些真实记述,再比较余、冯之争,何为“考据即义理”,何为“屁股决定脑袋”,读者自可分辨。

女公子现在也都成了老太太。她们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还可以给今天读者一些历史知识,如书中叙述陈寅恪先生将家眷安置在香港,自己一人到昆明的西南联大教书,夫人带三个孩子过日子,米珠薪贵,难为刹人。小女儿“美延常用两只小手抓着铁丝护拦,眼巴巴地张望,看里面同龄小朋友滑滑梯、玩跷跷板,做游戏,羡慕之极。母亲告诉美延:‘我们家没钱交费,上不了幼稚圆”。现在有些影视作品表现教授生活,轿车别墅,纯是想当然。

这本书里谈到陈寅恪和许地山两家的关系,还刊出许地山的一对儿女周苓仲和许燕吉的照片,应该是有价值的资料。许地山是较早在香港大学任教的,算是“居即易也”,而陈寅恪一家逃难而来,满目仓皇,此时最可见人情。陈寅恪交代夫人,若遇危难,只有找许先生。果然,在陈夫人突罹重病,三女束手无策之时,是许夫人出面帮忙解难。可是,以后不久,许地山先生猝逝,紧接着就是日本军队占领香港,陈家和许家都千里逃亡往桂林,这是当时流亡香港的很多文化人的共同经历。不知道陈家姐妹以后是否还曾与许家兄妹重逢?笔者昔年作新闻工作,有朋友告知许地山先生的儿子周苓仲在陕西永乐店一个畜牧良种场工作,笔者便前往永乐店采访,那地方连个招待所也没有,就在周先生家里住了两天,在昏灯浓酒里听他叙旧。他谈到一家人从香港逃亡出来到桂林,又往贵州一路的艰难,在大冷天乘大卡车,他坐在最后,双脚伸出车外,硬是被冻残了。周苓仲随母姓,毕业于五十年代初期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出校门不久,因为信仰天主教被抓起来,以后放到西北劳动改造。周先生带我看他的工作,其中一项是给牛配种,一个木头架子罩上牛皮,把双眼蒙住的公牛推上去,周先生手里拿一个长筒子,接公牛的精液。周先生身材高大,他双手使劲推公牛,一边大声吆喝,那气势,十分威猛。我是感到有些惊异。周先生说;“父亲教导我要做有用的人。我干这工作,繁育出的良种牛已经有上万头”。陈寅恪、许地山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如今听来,已经有若空谷足音。许地山夫人周俟松,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有位女同学以后成为国家领导人,分别几十年后始得一见,老同学问周俟松:“这么多年你怎么不和我联系?”周一时无语。周苓仲告我;“母亲哪会去联系呢,她到晚年还在给小孩子教英语。”陈家姐妹书中提到许地山先生的女儿许燕吉,大学毕业后也在陕西农村劳动多年,嫁了一个当地农民。以后,许燕吉回南京与母亲一起生活,把那农村老汉也带了去。

像陈寅恪先生这样的文人,在我们这世界上已难再逢,关于他们的回忆,我们是看不厌的。以前读《柳如是别传》,写过一诗纪感,如今再读《也同欢乐也同愁》,还是一样情绪。

盲叟鸣琴独自听,飘萧落木向黄昏。

知秋一叶情何限,尝鼎半脔意未平。

公子醇醇浊世藐,美人荦荦浮名轻。

千秋家国奠中祷,侠侣诗心叹共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碑文
她是历史上唯一受到大师学者赞誉的妓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四点
陈寅恪挽王国维
童蔚|“卿我之患难之交,非犹寻常眷属而已”
王国维之死:陈寅恪感慨,王国维先生不得不死
自信的清华更开放,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8周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