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尚君《问学纪程》(节录)

   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我的起步是相当晚的。

    1952年,我出生于江苏南通。父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当然更说不上家学渊源了。刚进初中就碰上“文革”,没上几天课就“轰轰烈烈”了。以后去长江边上一个农场种了八年田,所幸碰上几位喜欢读书的朋友,“战天斗地”之徐居然囫囵吞枣般地从外语读到马列,从生物分类读到鲁迅、孔子。虽然二十岁以后方读到《唐诗三百首》,似乎己注定我在唐诗研究方面入段希望渺茫,但当1977年初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进人复旦读书时,我对历史地理、中外作家的熟悉,颇使一些老师感到惊讶。

    初进复旦时,我对文学与学术所知甚少,但仅隔一年多,在有关专业课刚开始恢复时,我即以专业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破格录取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能实现这一转变,我很感谢两位老师:一位是陈允吉老师,我担任他的课代表时,他每周与我交谈数小时,以其渊博的学识,辅导我读书,使我眼界大开。另一位是任政治指导员的杨竟人老师,在我尚少自信之时,积极鼓励我报考研究生,使我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当时高考刚恢复,世人几全不知研究生为何物,高考落榜者知又有机会,争相报名。我能得到机会,很感庆幸。

    导师朱东润先生当时已八十三高龄,仍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每次上课都讲满两小时。记得第一次授课,讲如何读书,朱先生即要求不仅要读通读懂,而且要能力透纸背,读出表面文字没有包含的内容。朱先生早年留学英国,很推重英国传记文学的写法,治学讲究广博地占有史料,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历史,不为固有说法所囿,论著所及,无不机抒独出,识见迥绝。朱先生告诫我:记性好对做学问有利,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努力.甚至说到:好的学生应敢于对老师的说法提出质疑,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会是好学生。第一年他对我之基础差颇多批评,学年考试出题《大历元年后之杜甫》,我用一个暑假写出长文,对宋以来视为定论的杜甫离蜀原因提出新说,与他的《杜甫叙论》持说亦不同。朱先生看后不以为忤,备加称许。他晚年对我寄予厚望,甚至说到我将给复旦带来光荣。感到愧疚的是,我后来并未能尝试他的治学道路,另走上考据辑逸一途,但就治学精神来说,我自信尚能有所薪传,无玷师训。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复旦古典文学人材济济,盛极一时.世纪之交出生的一批老先生都还在世,各领风骚,中年一辈也多学界扬名著作迭出,形成复旦学派。据我理解,复旦学派的治学特点,体现为气象博大,议论通达,重实证而多创新,且各具个性,自成面貌。在这一环境中读书工作,使我得到多方面的教益和鼓舞。给我以较多教益和关心的,还有王运熙、章培恒、王水照、陈允吉等老师。如我得通目录,即受教于王运熙先生。王先生讲到:作家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学者应在读书中读出论题,使我印象很深。我最初的文章,也都是王先生推荐发表的。有些未曾亲聆教诲的老师,也能间接学到为学的方法。如蒋天枢先生强调读书必先校书,学问是生死以之的事情,他的研究生告我,很受启发,后治唐诗,颇注意会校各本,凡经眼之书,皆有所记录。

    同时,我也注意广泛阅读古今学术大师的各类著作,从中汲取营养和方法,其中印象较深且对我之为学有启发的有:钱大听的勤作札记,己见为前人已言者一律不存;劳格为学格言“实事求是、多闻阙疑”;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陈垣先生的史源学、年代学及“毋信人言,人皆逛汝也”的治学金言;陈寅格先生善于从常见书中抉发内蕴的史料运用能力;余嘉锡先生之掌握目录以治学。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岑仲勉先生,他对唐代史料全面而精密的把握,对唐代历史巨细不遗、契入微芒的周密研究,确令我向往,叹为观止。我仔细读过他的几乎全部的著作,得益极大,在作唐诗文辑逸和各类考订时,皆刻意追仿其为学的严密精微,有几篇文章还有意追迹他曾做过的课题。

    七十年代末,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一书出版,国内唐代文学研究风气丕变,从一般的作家、作品研究,转向以实证为基础的多方位综合研究。在全面深人探讨文学与政治、文化、宗教、民族、艺术等等交互影响,探讨作者的生活道路及作品的特定内蕴、流派与文体的发展过程等方面,对唐代文学基本文献建设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后,在程千帆、傅璇琮、周勋初、周祖谟等先生主持下,组织全国学人,完成了一系列大型著作的编纂。在我探索个人的发展道路时,也受到这一风气转变的影响,确定个人的选题计划,并在工作中得到上述各位先生与许多师友难以计数的支持和帮助。资料共享,疑义相质,视学术为天下公器,不以纠订商榷为违忤,我所接触的众多师友,在治学中都有这样的古风和气度。我以为,国内唐代文学近二十年取得的远迈前人的巨人成绩,是与这一学术群体的精诚合作分不开的,我身处其间也受益无穷。一位日本学者在评论我的工作时说到:“陈尚君周围的研究者群体及出版界与他的密切合作,热心支持,也令人羡慕。”对此看得很清楚。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我还默默无闻时,即予以信任,委以重大选题,使我得以无所顾虑地从事纂述。

    但就我个人来说,冥心孤往地走向文史考据、文献辑录的治学道路,也是按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所作之选择。由于青年时期的荒学,其后自学的不系统,人大学后的急速进学,我自感基础并不好,不如许多渊源有自、学养深厚的朋辈。议论、鉴赏类的文字也写过一些,但总感到较隔一层,达不到很高层次。朱先生认为我的长处是“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理清头绪”,对文献有特殊的敏感。就记性能力来说,师友间多有称道,就对历史上的时、地、人、事、书诸方面的记忆理解和准确定位来说,我确有自信,但形象记忆与背诵能力则极差,唐人诗文至今也背不了许多,但对于数百上千作家生平出处、成千上万的典籍记载与诗文源流,则可如数家珍,有问必答,对各种悬案了然于胸,并能从全无关系的记载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铁证。我想自己在学术上能做出一点成绩,除得到众多师友的提携帮助外,还在于能扬长避短,常卑以自持,将勤补拙,多思不懈。

    八十年代初,发了几篇文字,朱先生批评尚有夹生之处,我也感到不足,因为均属发现问题再找材料而写成。整个八十年代,我发表文章仅二十多篇,远逊于同时出道的学人,但其间以全唐诗文辑逸为契机,对存世的唐代文学文献作了广泛而全面地阅读和清理,得以在学业上逐渐走向成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忆之念之,仰止行止——纪念章培恒先生
李今 | “严门”感怀记
驰骋兮以导夫先路——读”问学丛书”有感
杨焄 | 望海楼学记:王运熙先生的治学格局、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
杜志勇丨罗庸先生治学与课徒管窥——从两篇《研究工作提要》说起
纪要 | 李裕民: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 2019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