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汗证的辨证治疗
中医
汗证
辨证
治疗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医师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异常出汗是“虚症”信号
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额头面部出汗过多,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气虚,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方式,属于疾病来临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
通过汗的“颜色”辨健康
黄汗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
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
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通过汗的“气味”辨健康
尿臭味
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腥臭味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香味
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从出汗的伴随症状看健康
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汗有自汗、盗汗,如睡者汗出,醒后汗收的,叫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的,叫自汗。此外又有头汗、心汗、手足汗和半身汗等名称。汗为心之液,而肾主五液,故汗出之证,多由心肾两虚所致。如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就能发生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就会形成盗汗。所以古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说法。至于头汗、心汗等证,也多各有起因,在下面另有讨论。
汗证的辨证论治
一、自汗
阳虚者腠理不密,卫气空疏,津液发泄,故表虚自汗;治宜实表补阳,使阳气固而汗自敛。如自汗畏寒方药:
黄芪30g,党参18g,炮附子12g,茯苓15g,牡蛎30g,麻黄根15g,甘草6g,水煎服。
如表虚用玉屏风散加减,下面附方:
方药:黄芪50克g,防风15g,焦白术20g,牡蛎30g,浮小麦30g,甘草6g,水煎服。
二、盗汗
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血气无以固其表,故腠理开而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其汗乃止。治宜补血养心。方药:
当归20g,黄芪30g,防风12g,白术15g,炒枣仁20g,党参15g,生地15g,熟地20g,炙甘草6g;
【加减】
如阴虚血热,盗汗发热,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下面附方:
方药:当归18g,生地15g,熟地20g,黄柏12g,黄芪50g,党参15g。
如身热加地骨皮15克g,心烦加竹叶15g,麦冬15g,脾虚加白术15g。惑用六味地黄汤加牡蛎30g,白芍15g,浮小麦20g。
三、头汗
头为诸阳之首,若邪搏诸阳,津液上湊,遍体无汗,只头面有汗,谓之头汗。如湿热郁于胃中,上蒸额汗,小便不利的,乃发黄之兆。方药:
茵陈20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5g,栀子15g,滑石15g,泽泻15g,甘草6g。
若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此为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减下之。
若头汗而喘,二便闭涩,四肢热而谵语,此内有燥,急以承气汤下之。
四、心汗
自汗津津,只在当心一片,此由忧思惊恐,心不摄血,津液外泄所致,治宜补阳心血,益气敛神方药:
生地20g,当归18g,天冬15g,黑枣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9g,远志15g,党参15g,元参15g,丹参15g,茯苓15g,龙眼肉15g。
若大便溏泄,用归脾汤。
五、手足汗
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湿邪熏蒸,脾阳被遏,运转失司,津液旁达,故手足出汗。汗温肤热的方药:
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黄连12g,白术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5g,太子参15g,甘草6g。
若阳欲亡而汗凉肌冷,急用参附汤救之,轻者可用理中汤加乌梅12克。
六、半身汗
汗出不及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这是气血不充,内夹水饮,阴阳不能融洽所致。见此症状,往往为偏枯之兆。方药:
当归18g,党参15g,川芎15g,熟地15g,白芍2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2g,防风15g,防己12g,甘草6g,麻黄10g,生姜5片。水煎服。
此证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汤等阴柔之品,闭滞经络,而增他变。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
    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
    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都会有不错的效果的。

【新提醒】治汗出不止案

患者刘某,男,76岁。患多年慢阻肺、肺心病,长期咳喘短气。先后使用大柴胡、炙甘草汤治疗。7月10日感冒后来诊,诉近心慌气短,行走更甚,咳嗽咯黄白痰,身体沉重酸痛,阵作发热自汗,口干口苦,纳差,手足心热,面色白而两颧赤,唇暗舌质暗淡苔白,脉革。为胃虚血热、气上冲,与炙甘草汤增量桂枝、党参,加红参、石膏予之:炙甘草18g,党参30g,桂枝18g,麦冬15g,生地50g,阿胶10g(烊化),大枣15g,柏仁10g,红参10g,生石膏45g,生姜3片。嘱黄与水按8:7比例煎服,3剂。

7月15日二诊:发热汗出如前,气短稍减,夜间发热出汗、不得安眠,行走不足百米即心累心慌,舌脉如前。仔细再辨证,口干苦为少阳,发热出汗支持阳证,心慌气短一方面为水饮停聚,另一方面为气血亏虚,纳差为胃虚,手足心热、自汗盗汗为内热,两颧赤而唇舌暗为瘀血。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挟瘀,先以小柴胡加石膏解其热:北柴胡24g,黄芩9g,生半夏15g,党参9g,炙甘草9g,生姜3片g,大枣15g,生石膏60g。3剂。

上药服3剂汗出如故,气短乏力日甚1日,求治于中医。现见:气短乏力较前更重,每日发热汗出依旧,口干口苦而饮水不多,纳差,手足心热,夜尿3~4行,面色白而颧赤,唇暗舌暗,苔白,脉革。脉革主虚,口虽干苦而饮水不多,夜尿频多等,为里虚寒已现端倪,〖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遂拟原方与之:炙甘草9g,干姜6g,附片9g,党参10g,茯苓30g。3服。

上方1服手足热退,3服尽汗见减,再诊因兼胸闷咯痰合瓜蒌薤白半夏与之,服尽汗止。

患者本次出汗之前,从一开始使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下瘀血为主,治疗喘息心累,至后来虚像渐显而改为炙甘草汤养血益胃清热,治其心慌心累,直至3诊方,才见效。(邓锐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讲座总结┃中医治疗汗症
中医诊断学--汗水诊病
你怎么这么爱出汗?
自汗与盗汗
讲座总结┃中医治疗汗症(续)
你流的不是汗水,是阳气,中医一方,教你快速止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