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华真人庄子真传养生法:恬谈无为养神之道 丨 心法与诀窍丨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论站桩与养生

[摘要]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中,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为惠施挚友,因家贫,曾借栗于监河候,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平生不愿做官从政。

庄子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以明老子之术”。在《庄子》中,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庄子的养生理念

从形、神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认识人体健康与长寿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便产生了。《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些论述中的精、气,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质,是形成人体——“形”的基本原素。神则代表人体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识、思维等,神是形(精、气)所生;而形靠神而立即呈现生命的状态。

古代养生家正是以这种形、神对立统一的朴素辨证的观点,来作为其养生内炼的理论根据,他们的目的正是希望永远保持形神的不离。但依照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或重养形;或重养神,这就形成了养形派(方仙道)与养神派(老庄派)的对立。两派兴衰相替,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在人体科学方面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

保持精神的安宁(资料图)

在庄子看来,养形派最大的缺陷在于有为,而这是违背清净自然之旨的。他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也就是说,养形离不开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为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必须劳其形体,由是造成了精神的亏损,这刚好违背了养生之旨。他抓住生活中一些死于非命的现象,据此批评“养形”,说“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指出通往“保身”、“尽年”的最好途径“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所谓“弃世”,即指弃却世间分外之事。在他着来,人世虚无,何足留恋;生涯空幻,现当遗忘。故“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通过求其心灵的恬谈,保持精神的安宁,从而摆脱世俗的物累,达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万物为天地所生,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返归元始。生死往来,非已所能掌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既然人的出生和死亡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养形”是徒劳无益的。既然养形不足取。该怎么办呢?庄子提出了“养神”的主张。他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三宝成丹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任其自然,站在无为清净的立场,用养神之道来取替养形之术。所谓养神,最主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达生》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达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达生》以佝偻者承蜩为喻来说明此点:“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珠;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显然,要做到凝神不分并非易事。事实上,庄子认为只有真人或圣人才能办到,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达生》中,庄子用“孔子观于吕梁,问丈夫蹈水之道”故事,来说明要达到依乎天理的境界,并不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途径,而是长期顺应自然的结果。《在宥》载广成子演道的一句话“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生,物壮自壮”,恐怕是依乎天理再好不过的注脚了。《养生主》说:“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被后人认作是庄子养生纲要的话,其实质仍然是依乎天理的反映。

皆是道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从养生立场出发,庄子指出情感往往是通向天理境界的障碍。他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精神状态的各种波动,会此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喜怒哀乐超出常度,就会造成种种病变。进而,庄子还分析了引起精神波动的生理根源。他说:“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耳乱,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因傻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主张从色、声、嗅、味、取舍等方面来对感官司加以控制,“治其内而不治其外”,让精神超然虚无恬谈之中,这样就能“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共德全而神不亏”。这种养神的观点,与《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主张是一致的。

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因此,在生死的面前,应当采取旷达的态度。“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不可故也。”安时处顺,顺应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

生死理应看破,但天赋的身体却不可草菅。“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伪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只有保存好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延续到命定的时刻,才能善其死。他强烈地抨击“轻生”的主张,强调“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从而达到自贵自爱,无为而治的太平世界。由此可见,庄子齐生死的观念并非主张轻生贱体。恰恰相反,看破生死,正是他认为可以超脱俗情、养神全生的先决条件。

水火既济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庄子认为“形体保神”,神是依据形而存在的,没有了形也就没有了神,所以养神与养形是相依相存。对此,庄子是有说明的,“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他还举了两个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一个是鲁国的单豹,“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七十岁仍然鹤发童颜,结果被老虎吃掉。一个是张毅,他善于社交,无论高门茅舍都与参访,结果“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行持虽异,但都不得尽其天年。“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两者皆不鞭其后者也。”也就是说,神、形必须兼顾,通过养神的手段去追求形、神的统一,即生命的存在。

庄子的养神方法

养神的方法有那些呢?《庄子》所载主要有守一、守舍、心斋、坐忘等。

何谓“守一”?庄子托广成子答黄帝问,讲述了守一之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将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即以无视无听的方法达到精神的高度内敛,以清净无为、慎守身心的手段追求长生久视。后来的道教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各种守一功法多达几百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阐述。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资料图)

第二“守舍”。庄子说:“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鬼神将来舍”云云,也就是稷下黄老派的“精气入舍”的意思。照《管子·内业》所说,形气形成人的身体,它好比一个房子,“精”就住在这个房子里。所以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支坚固,可以为精舍。”“精舍”就是精之所住的宿舍,把它打扫清洁了,流行于宇宙间的精气就进来了。进来以后,人再能“严容畏敬”,精就自然住下了,从而使生命力更加充沛,聪明智慧更大更高,故曰:“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庄子在这里区别了两种知识,一种是有知之知,一种是无知之知。前者是通过正常认识途径获得的普通知识,后者是通过“虚室生白”、“耳目内通”等方法直接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显然,庄子所重视的是后者。

第三“坐忘”。庄子借颜回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并把坐忘分作“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三个阶段。又借女禹答南伯子葵问道讲述了坐忘的过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这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这就要求弃耳目去心意,最后连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得忘掉。

身中是神气合一(资料图)

第四“心斋”。《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以之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耻,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讲的是一种高级静功。所谓“若一志”,是指下手炼功时意念要专注不二;“听之以心”,是指用心细验体内气息运行出入,这是听息功夫;至功夫深入,心和气已打成一片,亦即不再用心听气,所以说“勿听之以心”;这时的功夫,渐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故曰“心止于符”;做功最后进入清虚的境界。这个虚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而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

地仙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这种还虚的心斋用于修心养性,可以称之为静功、性功。所谓“静”,是指外形与内心皆如止水而不动。所谓“性”,是指性情、理性、心神。修心养神,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觉,无知觉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作为宇宙生成的本根的道,其基本属性是虚是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所谓“根”即指道,“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与道同体。这个道根,又叫作“玄牝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从这个神秘的门户中,永无休止地衍生着万物。

庄子的内炼思想中以直觉的方式对精神即意念的作用给以充分的肯定,我们似乎不应简单地斥之神秘主义。实际上,这是一种直觉的智慧,也许,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弥补上感官领域的局限性,而为人们认识这个宏大无比、深奥难测的客观世界贡献了一道路径。何况,庄子所强调的虚、静、一,大多数是指人体进入静笃状态必须的条件,而不是一般地谈认识论。但它由于缺乏实验科学的证明,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附会,或且视为荒唐无崖之辞,而被忽略。其实,这些理论是在当时内炼术的实践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

---------------------------------------------------

[摘要]在持续稳定的恬惔虚无状态下,人体就会出现真气从之的自然现象。此时要专注练功即所谓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外驰,精气和神气都留在体内,温养身体。这样还会有什么病吗?病安从来!

在此我们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致用,同时也只有学好了才能用,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是学不好的,所以也就没用。有人问原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您研究的古代的语言等学问有用吗”?季羡林先生回答说:“学好了就有用,什么东西学好了都有用,学的不好都没用。”学习中国武术有用吗?答:废话,当然有用。但也是学好了才有用,学习的不好也是啥用都没有,瞎耽误功夫。今儿就说一个对所有的人都有用的功法:养生桩,这个桩法您一旦掌握了;没事就天天练练,自然会吃嘛嘛香、身体倍棒;真的是太有用了。

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套简易可行而卓有成效的保健长寿方法。(资料图)

站桩给人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就此问题总结的比较好的是美籍华人曾广骅,曾广骅先生曾经写了一本名为《科学站桩功》的书,此书从一名学者与科学家的视角概括总结出了站桩可以给人带来的十条好处:1.大量增氧;2.腹式深呼吸;3.增强脑力;4.协调生理七大系统;5.提高新陈代谢能力;6.动员大量肌群并增强肌肉;7.增强免疫力;8.增加燃脂能力;9.运动强度适中;10.身体精神灵魂之融合。 曾广骅先生首倡“人体大修”论,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套简易可行而卓有成效的保健长寿方法。这方法究其本质就是我中华民族独有的运动形式-----站桩功。下面我就把我所学所知的站桩功法当中大众最欢迎与需要,并能直接服务人们的桩法-----养生桩的核心功法叙述如下:

一、站桩的必要准备:热身

先说说站桩前应当做的那些事,站桩当然可以上来就站;只要不怕难受,而且喜欢找罪受,那就尽管站吧。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父精母血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都是见好处就上,遇困难就让高手。没有几位是钢铁战士,练练武不过是想强强身,少得点病,多活几天而已。干嘛要逞能当英雄,找罪受?所以要按以下说的做才算乖。

站桩之前要先活动活动,有人教一种站桩之前练的功法叫童子功,名字听起来好听,练起来的感觉也很好;但文字没法一一形容到位,所以只能简单地说:会什么就先练点什么,就像跑步打球之前要先做准备活动一样,感觉活动开了,预热了就行了。有了这样的效果和状态,就可以站桩了。

养生桩之一:平抱式(资料图)

二、站桩的基础:平抱式

我们首先介绍的养生桩起个名字就叫平抱式,用文字描述站桩难免要打个比方,站平抱式桩的样子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抱着一颗大树。具体点说就是:身体直立,头顶正中的百会穴和裆部正中的会阴穴垂直成一条直线,左右肩部正中的肩井穴,和左右脚心的涌泉穴分别垂直各成一条直线。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垂直是人脑意识上的垂直,不是几何学上所描述的绝对垂直,其本质与内意是让练习者沿着这条线放松身体。这就是所谓的“井”(肩井)“泉”(涌泉)相连,此为人体左右横向的三线贯通。人体前后正面的鼻尖和肚脐垂直成一条直线,颈椎部的大椎穴和尾闾垂直成一条直线,加之头顶正中的百会穴和裆部正中的会阴穴垂直成一条直线,此为人体前后纵向三脉贯通亦为任脉、中脉、督脉三脉贯通。这些要求同时全部做到位、就初步达到人体骨架的中正;初步就会产生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的养生祛病的效果。所以此状态要认真把握、细心体会。努力持续,全程保持,此即为站桩的开始。

上边说过平抱式的姿势就像人体直立两手抱着一棵大树或一个圆柱,为了加强周身的意感可以先做以下动作:首先从立正姿势开始,随后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站桩者肩部的宽度。要强调的是:此宽度为两脚掌里侧相距的距离,不是两脚外侧相距的宽度,如果按两脚外侧测量此宽度,就会影响人体上下的通体放松。其次的要领是两手环抱,环抱的姿势涉及高度和宽度;高度为食指齐嘴。因为食指是人体十个手指中最灵活的一指、是诸多手指动作的先锋统领;食指协同其他手指往自己嘴里送食物等动作,亦是人类最熟练自然的动作;这样的动作设计是为了达到桩态充分自如放松的目的。再次是两手之间的宽度:要领为两手心的劳宫穴对准练习者的两乳,两手与人体表面距离的确定由大臂与小臂的角度确定,具体的数值是两臂夹角要大于90度即两臂成钝角。如此成为两臂的基本姿态,此动作可反复动态演练,具体操作方法是:由立正姿势开始,两手从体侧向无限的天边缓缓抬起,手心向前在食指的统领下慢慢向前环抱;十指齐嘴,大臂小臂成钝角,手心对两乳。至此手心向下徐徐下按至小腹转至腿侧,然后再从体侧两手向无限的天边缓缓抬起,手心向前在食指的统领下慢慢向前环抱至十指齐嘴,如此反复数次。在此过程要周身保持中正放松,静心澄意体会空气对人体的阻力;如在水中游泳一般。待周身意感较充分时将此状态固化,此即为站桩。站桩是固化人体的某种极具养生或技击意义的动态瞬间,固化的目的是强化,是追求常态化与自动化。

三、站桩的自我检查

在开始站桩时,首先要做到位的是自我状态的检查;按照人体从上到下的自然顺序逐项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站桩本身所故有的,必须的,也是起码的要求。而这些故有的,必须的,也是起码的要求对站桩效果的如何?甚至正确与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姚宗勋先生之站桩示范(资料图)

头部:从拳学理论与人体自然结构来讲,头部的作用在整个人体当中相当于三军之帅;是整个人体的统领。在以养生为目的和追求的养生桩的练习当中,头部的动作规范是周身要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头面部整体要端正,不可左右歪斜前后俯仰。印堂即所谓天目亦称慧中处要放松,两眉舒展、腮部松垂,两眼平视前方。意识自我两眼角,两嘴角延水平方向放松,两眼球安稳放置于眼窝正中,不可左顾右盼并与其左右对应的两嘴角分别垂直。口腔中舌头舒展平放轻贴前齿,牙齿轻轻咬合,此即传统教法之所谓似笑非笑之内意。其次是脖子的大椎穴部位要如同轻贴衣领一样微微后靠立直,此亦称竖项。头顶正中百会穴部位暗缩如有小坑,(小酒盅般大小)此既是顶心暗缩。竖项是定位,顶心暗缩是止力,是防止气或力上冲头部的重要措施。但都要一想即止,有感即停;不可过于执着,成为身心负担与累赘。

躯干部:肩部的最重要的要领是肩撑,在流行的内家拳功当中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所谓的沉肩坠肘。做为一个重要的拳功要领沉肩坠肘本身是没有毛病的,但普遍用错了地方。沉肩坠肘是练功有成的人在使用或发放功力时的要领,不是练功时要遵循的法则,当然更不是站桩的要领。若以沉肩坠肘为站桩的要领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张冠李戴,如此操练者必然是辛苦多年,劳而无功。此要领一言明示:具体说就是肩胛部微微撑力延伸至肘部,肘部略略向左右横撑。然后在肘关节的作用下小臂环抱,此即传统所说的以肘为手。腕部微涨力,手指分开似每一指间皆夹一小纸筒,既不要将纸筒夹扁也不可使纸筒脱落。

再次,胸部需向腹部放松。腰、腹、裆部要领可归类为:其一、似尿飞尿,如此可使小腹放松下来。其二、尾闾下坠如系重物,此是练通脊柱三关的核心要领;丹经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此是重中之重。其三、髋关节的要领古传叫“塌”,是似坐非坐之意,打比方说就像要坐沙发但还没坐到沙发上或者说是再往沙发上坐但尚未坐实的状态。

最后,是两腿的要领,如果是技击桩腿部的要领较为复杂,但养生桩的要领则较为简单明了:首先是膝关节微曲,曲度控制在膝盖骨外延作一垂线不超过脚掌大脚趾尖,同时膝关节正中还要对准对应脚的大脚趾,此为基本姿势的定型。其次的要领是:双脚平铺,脚趾舒展,前后脚掌均匀分担体重。

四、站桩的歌诀

最后再将笔者少年时期即近半个世纪以前,所学的形意门养生桩的歌诀向读者汇报如下:

手抱树,背靠山,头顶青天飘飘然。

找平衡,找自然,舒适自在成神仙。

此歌诀涵盖了此养生桩的全部核心要领,下面再将歌诀解释如下:

“手抱树,背靠山,”指的是人体直立两手像抱一颗大树的桩形,同时也明确的说明在两手再向前搂抱的时候,人体背部要向后靠,而且抱和靠的劲力要相等。“头顶青天飘飘然”是指练习者精神要放松,要自信,要意念四肢逐步放大到顶天立地;飘然自得,浑然忘我,天人合一的状态。“找平衡,找自然”,首先要通过自我强化人体的外在各部的对应平衡入手,求得人体的内在平衡。按照从上到下的人体自然顺序从两眼角平衡,到两嘴角、两锁骨,两肩、两肘,两手、十指、两胯、两膝、两脚等等人体各个部位的对应平衡并使之明确固化。进一步在确定人体相对中正的前提下使以相对平衡的人体持续放松,也就是进入即平衡又放松的状态。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各种练功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困苦自然会成为过去,舒适自在的状态会越来越延长并固化,“舒适自在成神仙”就会从口诀变为在练功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的状态。最终实现健康一生的美好愿望。

养生功法的最高纲领。(资料图)

五、站桩的心法

讲到站桩等与内功有关的功法,人们自然会想到意念或心法这两个字,同时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意念及心法。其实就养生而言《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治疗当代人心灵与肉体疾病的最佳良方,更是所有养生功法的最高纲领。

什么是恬淡虚无 ,概括的说就是一个字“静”字;要安静,要虚静,要真静,要灵静。这是古道家的思想,老子就曾说:“至虚极,守静笃”。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浮躁?不能把原因都推为现在的竞争压力大,而是因为身心原本不静,恬惔虚无是一种安详平和的心态,这是我们练养生桩必须要遵守、要达到的首要要求。

在持续稳定的恬惔虚无状态下,人体就会出现真气从之的自然现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练功反应。此时要专注练功即所谓“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外驰,精气和神气都留在体内,温养身体。这样还会有什么病吗?“病安从来”!站桩时把身心调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形似抱着一颗大树或一个气柱,既不要把气柱抱瘪了,也不要让气柱跑了。用七分抱劲,三分撑劲维持现状不动,就是合格的练功状态,就这么简单。还有一个要点就是站养生桩应如何呼吸?对此我直言敬告:自古真传一句话,呼吸是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然现象,练养生桩呼吸的一句话真传就是:自然呼吸!

为了维护自身的健康西方人在近代提出了卫生的概念和方法,而中华民族的先祖在远古时期就逐步明确了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卫生是被动的抵抗与预防,养生是主动地颐养与调节,中华民族的养生智慧和方法充分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今天的我们既要讲卫生、更要会养生,要努力学习我们民族的养生智慧和方法,争取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斋静坐法
站桩有什么好处?养生桩核心功法全公开 原创 孙京丰
双盘坐动作要领,具体练法及内功养生心法介绍
《天天站桩》
静功/庄子心斋听息法
张其成的养生大道:五心养生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