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学九经汇元方便解(九)


  (九).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

题解:灵宝天尊开示演讲最高生命秘密的经典

 

经文: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与无量天真,妙行神人,诣太微帝君。处明霞之上,琼阙之内,金华之房。诸天上帝,清斋道前。旋行步虚,诵咏灵章,一依俯仰,三乘之格。扣击法鼓,普集群真。此时众圣,莫不皆集。敷讲玄妙,阐扬道德。圣众列位,四座严整。

解释:灵宝天尊于上皇元年十月五日,与无量天真,妙行神人一行,到太微帝君居所,在明媚的霞光之上,在华丽的宫殿之内,在金碧辉煌的房间里,各天帝君,清心持斋,来到灵宝天尊驾前。飘然行空,移步履虚,诵咏灵妙的经文,按大、中、小三乘的规矩,俯仰动作。擂响法鼓,普遍召集上真神人。这时,上界圣贤,莫不聚集,听灵宝天尊演讲玄妙,阐扬道德。圣贤们各就各位,四座严整。

 

经文:太微帝君从座而起,稽首道君:今日大庆,教诫之晨,迂屈圣君,曲降卑肆。洪慈垂眄,过忝重恩。贱臣小子,希遭嘉会。群真欢乐,不并于常。伏愿哀怜,觉所未悟。不审三世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为法?为同一体?为各异耶?唯愿哀矜,具垂敷演。令一切众生,及将来世,学道之人,有所依倚。缘恩上启,伏用战惶。

解释:太微帝君从坐起立,礼拜灵宝天尊,开言道:今天是大庆的日子,是传教授诫的良晨。使圣尊拖步,委屈下降卑职居所。浩大的慈悲,关照下顾,过于恩典。下贱臣子小民,很少能遇到如此盛会。广大真士,群情欢乐,不同于平常。伏首请愿天尊,哀怜众生,启发觉悟。不明了三世十方天尊,所得到玄妙之身,如何显示?是共为一体?还是各不相同?只希望天尊怜悯,全面解释,让一切众生及将来学道的人,有所依靠。因天尊的恩德,我诚惶诚恐,启请答复。

 

经文:太上道君方命西台金母,三十二天,齐声合和,唱咏灵音,鼓天妓乐,表现祥瑞,惊天骇地,妙丽殊特。良久言曰:深乎微哉!乃欲问发真道秘藏,自我成道以来,未曾说此隐奥之事。今既有请,冒禁相传,当谛听受,勿妄宣泄。是时众会,伏受要言。

解释:灵宝天尊方才下令西台金母,三十二天,一起放声高歌,唱咏灵音,演奏上天的音乐,表现吉祥瑞气,震动天地,奇妙壮丽,殊胜稀有。过了好长时间开言道:深奥微妙啊!这是用提问来发掘真道秘藏,自从我成道以来,从未谈及此等隐秘深奥的事。今天既已提问,不得已回答,违禁传授,应当认真听受,不可妄加宣扬泄露。当时与会大众,五体投地,听受至言。

 

经文: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绝无形,清净凝湛,不可言名。方便引化。略开二途。一者道身,寂体虚无;二者生身,诞孕形躯。言道身者,离一切相,正慧成满,除断虚妄,冥契玄宗,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言语路断,念虑永毕;言生身者,随顺世法,依因父母,气数和合,琼胎灵府,犹如虚空。随宜出处,年月不同,腋背降诞,长养深宫。或生而皓素,或常保少容,瑰姿妙质,天人所宗。

解释:灵宝天尊告诉大家说:最真切最奥妙的道理,寂静至极,无形无相,清清净净,凝聚湛然,不可用语言表述。开方便门引导教化,大致上有二种说法。一种是大道之身,虚静无体;二种是生育之身,孕育诞生形体。谈道身的话,远离一切形相,大智慧圆圆满满,除断虚妄,暗合玄宗,与道同真。没有生灭,没有去来,一说一讲,即断道源,永无想念思虑;谈生身的话,随顺世间凡法,依靠父母,交精媾气,圣胎灵府,如同虚空。不同年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腋下背心,诞生下降,深宫养育。有的生下来就白发白须,有的始终年青,瑰丽的姿态,美妙的形质,天上皆以为师。

 

经文:帝君礼曰:不审道身,即是寂本,为更有义,名为本耶?

解释:太微帝君行礼道:不明白道身,就是寂灭之本,或者更有含义,才称为根本呢?

 

经文:太上告曰:道为圣本,本即道根。虽是一体,先无二源。道名独立,体自灵通。强字无待,远逝息功。本对于末,因待假名,称为物始,用涉能生。又为定本,动寂用殊,出没互表,语默相须。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大道是众圣的根本,所谓本就是大道的根。是一体,有始以来,没有两个源头。道是独立无二的,体是灵通无碍的。执着文字就无法理解,不见功德。根本对于枝节,相对立名,称为物的初始,运用和牵涉都能发生。又为定慧的根本,动静作用殊别,出没互为表里,语默自相关联。

 

经文:帝君又问:如是本身,能生万物,即是万物之本始者,此与神本有何差别?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如是大道之根本,能生育万物,即是万物的本始,这与神灵之本有什么区别?

 

经文:太上答曰:源其实体,无有二相。何以故?俱毕竟故,无始终故,不可说故。以善方便,亦得言异。所谓神本,是妄想初,一念之心,能为一切生死根本。以是初心,念念相续,众生业果,轮转无穷,是名识初,亦名神本。言本身者,即是道情清净之心。能为一切世,出世法之根本故,故名为本。如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无缘虑故,非无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无不知故,亦名为心。无所碍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见故,亦名为色。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故名为性。若修方便,断诸烦恼,障法尽故,显现明了,故名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为本。本非有性,非三世摄,方便说故,非非三世。本来有故,名为过去;一切众生,必定尝得,故名未来;十方大圣,今已得故,故名现在。虽复说有三世差别,体不动故,常住无变。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追根朔源,实体无有二相。是什么原因?两者都达到了顶点,都无始无终,都不可言说。为了善巧方便,也还得说两者不尽相同。所谓神本,是妄想初起,一念才动的心,她能成为一切生死的根本。因为这个初心,念念相续,无有穷尽,致使众生业果,世世轮转,无有穷尽,这就是识心初发,也称神本。谈及本来之身,就是道情清净之心。能够成为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所以称作本。这种真性,是心又不是心,是色又不是色。因为不随顺思虑,不是无常的,所以说不是心;因为能生心念,无所不知,所以也称为心。因为没有障碍,所以说不是色;因为能生出色来,并为道眼所见,所以也称为色。这个清净之心,具足一切无限无量的功德。智慧圆满,终始如一,自由自在,湛然安乐。只是因为被烦恼覆盖,未能完全显露,所以不称为本而称为性。若修行开了方便门,断除了各种烦恼,业障消尽,本来显露无遗,所以称为本身。这样的一个身,是本来就有的。不是现今造就的,所以称本。本不是有性,不是摄于三世,方便说法,也非不是摄于三世。因为本来就有,所以称为过去;因为一切众生,必定获得,所以称为未来;因为十方大圣,今天已经获得,所以称为现在。虽然说有三世的差别,本体湛寂不动,常住一相,没有变迁。

 

经文:帝君又问:若是本身性,是具足一切,烦恼云何能障?若本具足,而起障者,一切神尊得成道,亦已应还失。何以故?体唯一故。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如果这个本身心性,具足一切的话,烦恼怎么可以障碍她呢?如果本来是无所不能的,反而又被它物障碍,那么一切成道的神尊,也还应当失掉道宝。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同样的身体嘛。

 

经文:太上答曰:虽体是一,义则有二——方便未足故;方便具足故。是故我言,一切诸法,以空为性。为化众生,善巧方便,随宜演说。是言说性,犹如虚空,亦无分别。识本本身,皆虚空相。得无所得,故无所失。有所得故,故有所失。是故凡夫名为失者,十方神尊,名为常德。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虽然身体一样,却有两种意义——没有入于方便之门,以道贯穿,已经入于方便之门,头头是道。所以我说,一切的法相,以空为根本。为了度化众生,善于巧妙地开方便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地演说。这里讲的心性,也与虚空相同,没有任何分别。心识的本体,都是虚空相。如果说得到了她,就同于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也不会失掉什么。如果真的得到了什么,因此也就必定会失掉。所以凡夫对于虚空,以为是丧失造成的,十方得道圣贤,对于虚空,认为是至宝。

 

经文:帝君又问:若生死法,无始无终,本性清净,何故不名为道果耶?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对于生死的现象,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本性终不改清净,为什么不称生死现象为道果呢?

 

经文:太上答曰:生死之法,有因果故,故是无常,不名道果。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体是果故,故名道果。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生死的现象,有因有果,所以是无常的,不能称为道果。永恒的道体,是没有因果的,所以称她为永恒。这个永恒的体,才是修道人要证的果,所以称为道果。

 

经文:帝君又问:如是本身,为悉共有,但是一身?为各各有,有无量身?若有一者,一人得己,应碍余人?若是多迹,非为太一,不得言常?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像这样一个本源的身体,是一个身体,为大家共有?还是各人是各人的,因而无以数计?如果是共的同一个,一人获得,别人就得不到了?如果各是各,那又非为恒一,不能称她为永恒?

 

经文:太上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如虚空耶。虚空之性,非一非多,非碍非无碍。如是本身,亦复如是。体非一多,性无障碍。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我不是已经说过,一切万物,犹如虚空。虚空的特性,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障碍,也不是无障碍。这个道身的本体,也是这样,既不是一,也不是多,其性无碍。

 

经文:太微帝君稽首谢曰:谨闻命矣。不审生之与迹,二义云何?经门二言,敢以咨启。伏愿弘慈,广垂分别。

解释:太微帝君作揖叩头礼谢说:恭敬地听了您的旨意。不明白生命与轨迹,二者意义如何?因为经典中有二种说法,所以冒昧请问。恭敬地希望您大发慈悲,全面地分别开示。

 

经文:太上告曰:体实无二,随义名身。生体擢(音茁)貌,事事同人。迹无定相,形不常伦。但能显本,即是迹陈。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这两者是一不是二,只是按意义来称呼。生命体态面貌,都同于人。轨迹无有定相,形体不能常存。只因为它能显示本源,就成为轨迹。

 

经文:帝君又问:生身迹身,是应作耶?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生命和轨迹两者,是否因为报应而显示呢?

 

经文:太上答曰:如是如是,生之与迹,并称机缘,利益不差,即名为应。体则无别,随义异名。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如此如此,生命与轨迹,同称为机缘,利益没有差别,所以说是报应。两者没有区别,随意义给一名称。

 

经文:帝君又问:是迹身者,为有法耶,为无法耶?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这个轨迹,是有实物,是无实物呢?

 

经文:太上答曰:我不说云,一切诸法,性无所有。云何迹身,而当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无。不离本故,故名为无;众生见故,故名为有。更非别体,故名为无;有实利益,故名为有。犹如明镜,能见色象,了了分明,种种差别。是镜中象,不可定说,是有是无。而亦得言,镜中有像,一切众生,心镜明故,见真道像。又如止水,无涛波故,影现日月、星辰、飞鸟。日月星辰,及以飞鸟,悉见水底,一切诸物,亦见自影,了了分明。此水中物,及所见影,俱非真实。不可言有,不可言无。一切众生,心水澄清,见道身影,亦复如是。体即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见故,不得言无。如追逝者,寻迹能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迹身亦尔。明解之人,用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故名为一。非不因迹,渐得开晓,建立福田,是名为异。如是之义,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圣能了。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我不是说过,一切实物,本性是空无的。怎么说轨迹是实体呢?如果从名字上看,也是有,也是无。因为它不离根本,所以是无;因为众生见到了它,所以称为有。实在没有别的身体,所以是无;因为有利益出现,所以称为有。好像镜中的色相一样,可以清清楚楚,分清种种差别。这个镜中的像,不可确切地说它是有是无。然而也得说,镜中有像。一切众生,心镜明朗,就可以看见真道之相。又好像静止的水,没有波浪,可以显现日月星辰于水底。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清清楚楚现于水中。此水中所见到的影物,都不是真实的。不可以说是实有其物,不可以说无有其物。所以众生,心源清澈,可以见到大道的身影,像镜中、水中物一样。它的本体就是真道,所以不是世间有;不是见不到,也不能说是无。好像寻找失落的人,照着他的足迹就能找到他。足迹与人,不是一也不是不一。生命和轨迹也是这样的。理解的人,凭外在轨迹开悟,因而见真道之身,方知轨迹非为实有,生命和轨迹同归于一体。也不是不凭外在轨迹,逐渐开悟,建立福田,因此,生命和轨迹又有所区别。这种深刻的含义,是大道的境界。不是凡夫下士所能领悟的。

 

经文:于是道君,欲显斯义,重说偈言:

  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

  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

  绝名无待对,亦忘造物功。

  端静息义用,萧寂守虚冲。

  本身为物始,生立布三才。

  冥功虽叵测,圆照逐念开。

  能为妙迹本,表见亿万该。

  神用无起灭,奇功靡去来。

  生身托父母,寄慧示同凡。

  琼胎非世孕,变示适所堪。

  端严使欣慕,白首破迷贪。

  非是骨肉身,随愿之所覃。

  权迹无定方,见身亦长久。

  遍示五道形,姿容顺妍丑。

  任本之所垂,利益无优貌。

  乍有变化生,时或因父母。

解释:灵宝天尊为了显露这个微妙的意义,于是说偈语道:道身无生无灭,自然通达,合于妙理。湛寂空旷,常清常净。独立无二,强称为空。无名无形无情,无对无待,造物无方,不称功德。清清静静,无思无为,寂定守虚空。道是万物的本源,生育安排了天地人三才。暗暗施功,不可测度。圆明觉照,随念而成。能成为妙有妙无的根本,神通广大,无可限量。神的作用,无起无止。神奇的功能,没有去没有来。降生的身体,依托父母,蕴藏智慧,形体同凡夫。圣胎不同凡世,变化、示现不妙亦妙。端正庄严,使人赞美,鹤发童颜,能破迷惑,能破贪欲。这不是血肉构成的凡体,则随心愿得的金刚不坏之身。这个形体可以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之规,可以长生久视。可以示现五道的形体,姿态和容颜可以美好,可以丑陋。完全取决于道本,一切都恰到好处。有时发生变化,由父母合气而生。

 

经文:太微帝君稽首又曰:敢问道身,为有因耶?为无因耶?若有因者,同世间法,因缘生故,故是无常;若无因生,复堕邪见异道之谓。若是道身,不从因生,自然有者,一切众生,不修道者,应皆成道。如是二义,云何可了?唯愿慈愍,广垂开示。

解释:太微帝君行礼又问:大胆地问道身是有因生成?是无因生成?如果有因的话,与世间物相同,由于因缘而生,所以是无常的;如果无因的话,又与异道邪见相同。假如道身不从因缘而生,是自然就有的,一切众生,不修道的,都应成道。这两种意义,如何可以明了?希望天尊慈悲怜悯,广泛开示。

 

经文:道君答言:太微帝君,乃能显发,如是深奥微密之义。夫正道者,真实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着文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分别空故。是无分别,亦复皆空。空无二故,故言其即。而诸众生,不能解了,如是义故。于无法中,而生法想。于不空中,而生空想。以有如是心想倒故,而有见着,具是四倒,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身。天尊大圣,了此实性,毕竟无性,洞会道源,混体冥一,故名得道。身与道一,故名道身。习此正观,名之曰因。亦无所习,故名非因。是故正道,非从因生,亦非无因,体非是果,亦非非果。非常非非常,非灭非非灭。如是深奥秘密之义,唯性与道,乃能解知。上圣真仙,皆不通达。以信力故,仿佛能知。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正道,真实之身。

解释:灵宝天尊答道:太微帝君,只有你能显示和启发如此深奥微妙的意义。正道的真实之相,不是语言可以表述明了的。现在我们讲道,姑且用言语来表述,使学人开悟,明了言外之义。当得鱼忘筌,不着文字。所说的道,四通八达,无有障碍,如同虚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愚蠢,也不是智慧。既不是因,也不是果。既不是凡,也不是圣。既不是形,也不是心(识心)。既不是相,也不是非相。包括一切物,也无所包括。是什么原因这么说?一切物质的本性,就是无性。物质的性和大道的性,都归根到底是空。说是空也是空,空空也是空。空没有分别,分别也是空。这样无分别,也仍然是空。而广大的众生,不能明了这个意义。因而于虚无之中。生实有的思想。于妙有之中,生空无的思想。因为有了是非颠倒的思想,就造成迷惑执着,以幻有为实有,以幻无为实无,以妙有为实有,以妙无为实无。伪妄地生造诸多色相,在物我上生计虑之心,所以称为生死,不能获得大道之身。天尊大圣,明了道性即是无物之性,一心暗合,与道同体,所以称为得道。身与道一体,所以称道身。修习这样一种正法,就叫做因。也没有执着于修习,所以又叫无因。以此看来,正道不从因生,也不是无因而生。道体不是果,也不是非果。她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不是灭,也不是不灭。如此深奥秘密的含义,只有心性和道性才能明了。上圣真仙,他们都不能通达晓了。因为诚心相信的缘故,似乎也能知道。这个道身,无所不有,一无所有。所以称为正道真实的身体。

 

经文:帝君又曰:不审天尊所受生身,业相云何?

解释:太微帝君又问:不明白天尊出生的身体,有些什么样的业缘?

 

经文:太上告曰:所言生者,无生不生,离一切生。何以故?十方天尊,生已尽故。染欲无明,永清净故,故无有生。欲利众生,示同世法,是故有生。何以故?我若说云,道气高远,寂灭不生。众生便谓,不可修习,无回向心,不修善业。是故说云,一切圣人,皆有生果,然非结业,随愿故生。若复相说,随人天生,皆以上业,而为生因,以于其中,最第一故,是名分别生身之相。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所说的出生的身体,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够生的,它又没有世间的一切生法。是什么缘故呢?十方天尊,永离生死。众生染着欲望,不能明白,十方天尊永处清净无为之地,所以没有世间的出生法。为了开导众生,用世间的生法来显示,所以有出生的样子。是什么原因呢?我如果是说,大道祖气高深莫测,毕清毕静,不生不灭。众生听了便会觉得高不可攀,不愿回心向道,不愿修持善业。因这个缘故,所以说一切圣人,都有生身的因果,然而这个生身的因果,不是由于善恶业缘,是随天尊的心愿而得生身。如果还说天尊是因为业缘,随人天出生,最了不起,这是在生身的色相上,用了分别心。

 

经文:太微帝君稽首礼曰:善哉道君,演说如是深奥之义,自昔以来,未曾得闻,如是妙经。譬如薄福重罪之人,生而聋盲,不见五色,青黄赤白及黑等相,不闻宫商五音之声。有大明医,授以妙术,为开耳目,一切色声,无不闻见。我亦如是,闻于是经,能得闻见,二种身相,当知是经,是法耳目。其有得者,能见正道,二种法身,权实之趣。大明医者,即是道君。示我妙经,如施耳目。得此教者,即是正道微妙之身。得道身已,便能随顺,示现生身,是经能生二种身故,名为法母。何以故?是深妙教,能令一切,生真法身。如世慈母,能生子故。至孝之子,常念鞠育,怀抱之恩,思欲上报,终天无极。我等如是,因是正教,生无漏身。是故常当报恩供养,安置堂殿,七宝庄严,香花灯烛,伎乐幡盖,晨夕朝礼,如侍所亲。

解释:太微帝君行大礼说:好啊,大道君演说这样深奥的经典,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好像福薄罪重的人,生来就是聋子瞎子,看不见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听不到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遇到了高明的医生,传授妙法,使耳目开聪,一切色声,能见能闻。我也如同这样,听到天尊讲经,就能见到道身生身两种身相,由此可知天尊所讲经典,是法宝的耳目。有人得到这篇经典,就能会见正道,权益的,实体的两种法身,奥妙亦能明了。最高明的医王,就是道君。为我演示妙经,好像给了我耳目。能够得到这种教诲的人,就是正道微妙的身体。得到了道身以后,就能随顺众生。示现出生的身体。这部经能阐明两种身体,所以称为法母。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部深奥的经典,可以使一切,生出真法身来。好像慈母,能生孩子一样。孝顺的儿子,经常想到抚育之德,怀抱之恩,一天到晚,总想报答。我等也是这样,因这种正教,生出了无漏之身。所以经常应当报答恩德,奉以供养,建筑殿堂,安放七宝庄严,施香花,点灯烛,演奏音乐,高举旗幡,早晚礼拜,好像侍奉自己的亲人。

 

经文:太上道君答帝君曰:如是如是,实如所说。我从昔来,未曾为人,说如是法。何以故?是诸学者。力未堪故。非是我等,十方天尊,有所隐覆,有所吝惜。所演法言,皆表一道一味一相,而诸众生,各得悟入,深浅差别,随解有异,名为别教。示其一相,故曰同归,无异经也。譬如天降一味甘雨,江河大海,受处不同,名为异水。雨实唯一。十方大圣,降一法雨,随三乘器,受益不同,故名三教。所示身相,亦复如是。于未悟者,名为未说。于解了者,常满究竟。是故我等,无所秘藏。

解释:灵宝天尊答太微帝君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实在如你说的一样。我从得道以来,没有为人说这样深奥的法理。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那学道的人,根基浅,缺乏悟性。不是我们十方天尊,故意隐藏奥秘,存心吝啬。所演的经典,都用来揭示大道,揭示她是一味一相的,是独一无二的,而诸多的众生,各自因缘得悟,有深有浅,理解的各有差别,即称为别教。揭示的是一相,所以说是归于大道,没有不同的经。好像上天降雨,只是同等的雨,江河湖海,受纳各有不同,这样就有了区别。雨实在是一样的。十方天尊,讲经论道,如降法雨,随三乘学人的根器,受益各不相同,所以形成大中小三乘教门。所显示的身相,也是这样的。对于不开悟的人,好像没有讲一样。对于开了悟的人,就达到了最大的圆满。所以说我们十方天尊,没有什么保守秘密的。

 

经文:是时太微帝君及诸大众,闻是法音。叹未曾有,于虚空中,雨天妙花,鼓天伎乐,供养道君。而共齐声,说偈叹曰:

解释:这个时候,太微帝君及参加会议的大众,听了这种法音,感叹从未有过,就在虚空中,散满奇花,像雨露一样,敲响天乐,以此供养天尊。并且同声诵偈语道:

 

经文:我等归命太上尊,无上最胜真法王。

巧说二种微妙身,犹如等降甘露雨。

三乘得悟有差别,道君所说皆周普。

众生泛此法舟航,免度生死大河苦。

服此清净良法药,身心垢秽病皆愈。

各蒙法利喜充遍,是故礼谢慈悲父。

解释:我们归依灵宝天尊,至高无上至真法王。天尊巧妙地演说二种微妙的身体,好像平等地降下了甘露雨水。三乘众生开悟各有差别,道君演说如同阳光普照。众生乘坐法船,驰向彼岸,免遭苦海沉溺之难。服此上等清净法药,身心无垢,疾病愈合。各自承蒙法雨滋润,身心充满愉悦,所以行大礼向慈父致谢。

 

经文:尔时太微帝君及诸大众,说是偈已,白太上言:若诸神尊,所说诸法,同表一道,无浅深者,云何而得有圆满教?及未具了差别趣耶?

解释:这时太微帝君及与会大众,诵完偈语,对灵宝天尊说:如果各位天尊大神,所说法言,同是演明一个道,并无浅深的区别,为什么又有大乘教门和小乘教门的差别呢?

 

经文:道君告曰:若于大圣,诸有所言,皆是正观。一切智心,无非毕竟,悉是了义。随众生故,半满不同。为钝根者,或时说有,或时说空,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是名两半。前后异说,不得一时。随病发故,偏示一义,是名为半。前病除已,复显一药,用具足故,名之为满。了两半已,入一中道,乃名具足圆满之相。若深智者,闻说一边,即应了悟,因缘假名,即正中道。所言中者,离一切着,亦无所离。不滞两边,故名为中。能通众生,至善家处,到解脱城,故名为中。若有了知,是中道者,名为正观,是第一乘。能运学者,出离三界,过二生死,了真法性,成无上道。是故此经,能破无边无名暗室,令见无上正法珍宝。犹如明灯,破一切暗,令有目者,见诸宝物,随意更用,称心快乐。我今哀愍,暗苦众生。燃此法灯,照烦恼暗,普令一切,寻光见道,得真智慧。自在安乐,极无上果,究竟升玄。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对于大圣人们来讲,所有的演说,都合正道,都是正法。他们的心智,无不达到最高层次,全部是彻底地显了道义。因为要随顺众生,就有或半或满层次的不同。为根基尚浅的人,有时说有为法,有时说空无。有时说常存,有时说无常,所以叫做两半。前后说法不尽相同。不能于同一时说两种相违的事。根据学人的迷惑进行开示,往往着重强调一个方面,所以称为半。前种迷惑消除了,又根据后来的情况,对症下药,进行开示,这样一来,作用就全面了,称为圆满,进入中庸之道,就称为具足圆满的道相了。如果是智慧发达的人,只要听讲一面的情况,就能全面领会,明了中道之义。这里说的中道的中,是远离一切染着,然而虽说远离,又并未远离。不执着于染着,不执着于远离,所以称为中。能够通达众生理想的家园,到解脱无为的都城,所以称为中。如果有明了这个中道的,就称为正法,是最高一乘。这乘法门,能运送学者,出离三界,超出生死,了悟真道之性,证成无上大道。所以说这个经,能破除无边无际的黑暗,使人见到无上正法之珍宝。好像明灯一样,能照亮一切黑暗,让有眼目者,看见宝物,随心所欲地使用,称心如意地享乐。我今天怜悯陷于黑暗的苦难众生。讲经说法,如掌法灯,照破烦恼暗昧,让一切众生沿着法灯的光明,看见大道之身,得真智慧。得自在安乐,得无上道果,最终升入玄妙之境。

 

经文:太微帝君白太上曰:若如是者,唯当正解中道之要,便得成道。何须更习诸余经诫,为繁劳耶?

解释:太微帝君对灵宝天尊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正确理解中道的要领,就可以成道,何必再学其他各种经诫,那不是繁琐劳碌?

 

经文:太上告曰:若诸学人,深蕴德本,了达正空中道之相,是即具足,无俟(音四)更修,诸余法术。但为五浊诸众生等,未了此经深妙之趣,先示余法,调伏其心,遮断烦恼,四魔恶贼。犹如帝王,具足无量珍宝乐具,而须城舍,墙堑庄严,防断盗贼,遮诸障难。如是正观,始悟心王,住中道城,以诸诫慧,为法墙堑,牢自庄严,备诸魔试。是故十方天尊大圣,具演经诫,广开法门。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说:如果有学人,德性深厚,明了空灵妙有的中庸之道,这就已经具足道本,不需要再修各种法术。只是因为生活在五浊尘世中的众生,没有明了这部经典的深妙意义,先用一些小法小术,调伏他们的心性,遮蔽阻断烦恼,遏止四魔恶贼。好像帝王,拥有无量珍珠宝玉,享乐之具,而须要修建坚固的城墙房舍,防止和根断盗贼的发生,遮蔽各种各样的业障和灾难。就像这样,入正门进行修行,才可以悟见心中之王,住进中庸之道的城池,凭借诫慧,作为法宝的城墙房舍,又牢固又庄严,准备各种魔障来作梗。所以十方天尊大圣,都讲演经诫,广泛地开出法门。

 

经文:太微帝君稽首拜曰:敢问道君,毕竟究竟,云何差别?愿垂告示。

解释:太微帝君礼拜天尊道:敢问道君,“毕竟”和“究竟”有什么差别?请您明白开示。

 

经文:太上曰:毕者决也,竟者定也。我所说法,决定无二。如言世间,无常若空,空无我净,道果常臻。安乐自在,真实清净。若异学者,有来难问,如是之义,终不动转。三世神尊,皆作是说。是决定毕竟之义。又复毕者名审,竟者名谛。若诸道君,说一切法,本性清净,如虚空性,假因缘有,体非真实。中道之理,性无颠倒,是寂灭相。作是说者,审谛诚信,无有虚妄。是故复名毕竟之义。又复毕者名达,竟者言了,十方大圣,坐道场时,证深正智。于一切法,及法真性,一念洞明,通达照了,无有差谬。是智圆满,称实相法,达了无遗,故名毕竟。言究竟者,究之言到,竟之言边际。十方神尊,得一切智,到法边际,是名究竟。又复究者名断,竟者名尽。一切神尊,以实相慧,断烦恼习,一切皆尽,具足解脱,是明究竟。又复究者名度,竟者名已。十方大圣,得道真人,度生死海,已至彼岸,故名究竟。如此是名,分别毕竟究竟差别之相。

解释:灵宝天尊回答道:毕竟二字是决定的意思。我所讲经论道,决定无二。如果讲尘世间,那是无有常存的,无有永恒的,如同虚空一样,一切皆空。无人无我,才有永恒的清净无为的道果。那才是安乐逍遥,自由自在真实不虚的清净之果。如果有旁门外道的修炼者来发难问疑,决定之意始终不可改变。三世神尊都是这么讲的。这就是决定毕竟的意思。毕竟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明了道理。如果各位道君演讲一切经教,都指出万有万类本性清净,如同虚空,凭借种种因缘而显现,显现出来的体态并非是真实之体。中庸之道根本的特点,讲道性是永恒的湛寂。只要这样讲,就是明了大道之理,诚信不移,没有虚假伪妄的人。所以又说毕竟就是明了道理。还可以讲,毕就是达,竟就是了。十方大圣人守道时,深刻地证悟了正道的无上智慧。对一切事物及其真实之性,一念之间就可以通达,透彻,明了,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圆圆满满,达到了登峰造极,称为真实之相,所以称为毕竟。讲到究竟,它的意思是到顶。十方神尊,得到了圆满的种智,达到了法界的顶点,所以称为究竟。又可将究竟,解释为断尽。一切神尊,以真实无虚的智慧,断除了烦恼的习染,一切都干干净净了,完全解脱了,这就叫究竟。还可以讲,究竟就是渡过了。十方大圣人,得道真人,渡过了生死苦海,已经达到了彼岸,所以称为究竟。这就是对毕竟、究竟的解释。

 

经文:帝君又曰:当何名此经,云何传授,方法所须,愿垂具告。

解释:太微帝君又提问道:如何称呼这部经文?如何传授这部经文?望您一一指示。

 

经文:太上曰:此经名为开演秘密之藏,所以者何?此经明于三世十方得道神尊,微密妙身秘藏之义。如我等比无上法王,出此五浊,化诸众生,三业示现。方便善巧,意趣微隐,难可了知。所以尔者,十方天尊所得之身,即真道相。体合自然,无形无名,非造作法,如虚空相。无数劫来,久证此法,同一性相,平等无二。而能出现种种法身,示修习报应。化无方人天恶道。随类所见,受生业行,皆同其法。或见殊胜,超逾世间,第一希有。独步无畏,威变自在,不可思议,是名开演身秘密藏;能于正道,真实之性,无言无说,寂灭相中,善巧因缘,分别显示。随其所宜,说法无尽,言辞次第,义味深赜(音责)。或说一乘,或说三乘,人天业果,渐渐开化。使得同归真一正道,是名开演口秘密藏;虽无念虑,离分别想。以一切智,洞达空门,正解正观,穷理边底。与真实相,平等为一。以一切种智,照世间法,色法非色法,心法非心法。人天五道,四道六家,众生想念,果报因缘,于一念中,明了无碍。善识根性,随宜所行。世出秘法,洞达究竟,是名开演心秘密藏,以是三种秘密之法,成真道身。非是凡夫,乃至上圣,所能觉知。我于是经,具开此义。明说身相,启方便门,令诸学者,入重玄趣。是故此经,名为开演秘密奥藏。如是受持此经,大乘众生中最妙。若有至心,堪能解了,讲宣其义,审得其人,稽首而传,不须盟信。何以故?已受余经,知其心故,亦是平等,无拣择故。

解释:灵宝天尊说:此部经名为开演秘密之藏,为什么这样称呢?这部经显明三世十方得道神尊微妙的身体。比如我等及无上法王,出于五浊恶世,教化广大众生,显现身口意三种业缘。巧妙地开种种方便法门,隐藏旨义,不能一下就明了。所以这样,十方天尊所得的身体,是真道相。其体与自然相合,无有形相,不可称谓,不是造作而有的,好像虚空一样。无数劫以来,长久地证得了这个法身,大家都同一性相,等一无二。而且能够显示出种种法身,开示学人修习报应,教化三界人道天道恶道,广大众生,随他们的种类都可见到,有相似的受生,相似的业缘,全部无有区别。有时显现特别的圣迹,远远超出世间,成为第一稀有的奇迹,显示独一无二的大无畏心,变化无方,威仪自在,不可思议,这就是开演身秘密藏。能够常守清静,一心不动,无思无虑,无言无说,寂灭无为的状态中,善于巧妙的随顺因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讲经说法,无有穷尽,义味深远,精湛,无有穷尽。或者演说最上一乘无为大法,或者演说大中小三乘,根据人、天众生的业缘,逐步加以开示教化。使得各层众生同样归于正宗大道,这就是开演口秘密藏。虽然无思无虑,没有分别之心。以最高的智慧,透彻了达真空妙有,理解观察合于正法,达到了极点。与大道真体合二为一。依靠最高的智慧,朗照世间万事万物,万有万类,领悟色相具有全非性,心相具有全非性。对于人天五道,四道六家的情形和状态,对众生的心理及因果报应,于一念之中,就能透彻明了,无有障碍。并且善于识透众生的根性,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予以开示教化。世间种种秘法,能够透彻理解。这就是开演心秘密藏。以这三种秘密的法门,成就真实的大道妙身。这不是凡夫,以至上圣,所能觉悟和知晓的。我在这部经中全面开示,身口心三种秘密之义。明白地演讲身相,开启方便的法门,让广大学人,进入求玄的正轨。所以这部经,称为开演秘密奥藏。这样来受持这部经典,对大乘之士来讲是最适合的。如果有诚心向道,善于领会,讲解经义,发现了这样的人才,只要行礼,就可以传授,不须要发誓交纳信物。是什么原因呢?已经受持了其他的经,知其心向道。也是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之心。

 

经文:太微帝君拜手言曰:善哉道君,演说如是深奥之义。我于今日,始知神尊,审是众生真实父母。能以大慈大悲之力,于无相中,示真法相,说此三种微密之趣,令诸来生,悟一乘道,得妙法身,证无上觉,自能了知秘密之藏。亦当能为一切众生,开演甚深三种微密。我今始知,无上大乘,平等正法,无择秽贱,唯授能行。有心之人,辄当传付。令此妙教,广得流通,普令一切,开正法眼,绍继道君无上之位,使三宝轮转,运照无辍。

解释:太微帝君礼拜灵宝天尊,说道:好啊,道君,演说这样深奥的妙道。我今天才知道了神圣的天尊,的确是众生真正的父母。能够运用大慈大悲的力量,于虚无空旷之中,显示真道法相,演说身口心三种微妙秘密之理。使未来众生,领悟一乘大道,证得玄妙的法身,成就无上正觉,自然明了秘密宝藏。也能为一切众生,重新演说身口心三种微妙秘密的理论。我今天才知道无上大乘之道,是平等无二的正法,无论怎样秽浊下贱,只要经过传授,就能行持。凡有心这一法门的人,就应当传授给他。让这一玄妙的教旨,广泛流通,传播,全面地让一切众生大开正法眼界,继承道君至高无上的道脉,使身口心三宝之理代代相传,显示法力,没有间断。

 

经文:太上告曰:善哉帝君,乃能发心,弘宣此法,来生男女,当受斯庆。咸见正道,得净法身。帝君当知,若使余经不流布者,于诸世间,无深损害。若失此经一句一偈,则为一切,构诸灾祸。何以故?此经明示,真道正身。即是众生,终归窟宅。若失此经,永为孤零,流漂三途五道之中,没于长苦,无由解脱。何以故?不得本源,无所归故。是故帝君,常当一心,弘宣此法,必使流通。我昔受之于太帝,太帝受之于五帝上真高上玉皇,玉皇受之于玉清帝君消魔大王,大王受之于八天虚皇帝君,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帝君今可书而录之,使得流布,将来众生。吾当以神通力,守护此经。随有之处,悉皆吉祥。大劫之周,余道皆灭,此经独存。当还大罗之天。随机下世,救度天人。

解释:灵宝天尊告诉太微帝君说:好啊,太微帝君,你能生发大心,广泛地宣传大法,未来的善男信女,都可以感到庆幸。都能见到大道正法,都能获得清净法身。太微帝君你应当知道,如果使别的经不流传,对于世间,没有大的损害。如果失掉了这部经的一句一偈,就会给广大众生带来灾祸。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部经明白地指出了真道正身。这就是众身的最后归宿。如果失掉了这部经,永远无依无靠,流漂三途五道之中,沉没于长夜痛苦之中,无法解脱。是什么原因呢?不明了本源,无所归依。所以希望太微帝君,要经常一心一德,广泛地宣传这个法门,务必广泛流通。我从前受持于太帝,太帝受持于五帝上真高上玉皇,玉皇受持于玉清帝君消魔大王,大王受持于八天虚皇帝君。都当面口授,没有记录成文字。太微帝君你今天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广泛流通,传授给将来的众生。吾决定运用神通妙力,守护这部经典,凡是有这部经典的地方,全都吉祥。大劫圆满的时候,其他道门都要灭尽。只有这部经能够保存下来。以后,还要收回大罗天空。再随机缘出世,救度天道人道广大众生。

 

经文:于是太微帝君,镌(音捐)玉为简,镂金为字,编以白银,撰录此经。盛以紫玉之函,封于七宝之台。仙童玉女,散花烧香,供养灵文。是时大众,闻受经已,太上道君,还于玉京。诸来会者,各礼而去。

解释:于是太微帝君用金玉制简刻字,用白银编成,撰录这部妙经。用紫玉进行包装,封存在七宝玄台之上。仙童玉女守护经典,日夜散花烧香,供养灵文。这个时候,与会大众,听闻受持了这部妙经以后,灵宝天尊返回玉京山。全体与会大众,各个施礼归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卷一
道门经法相承2 之一
道教寶誥
道门科范大全
《云笈七笺》卷一百二
诸神总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