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育堂语录》(八)

 

二十六、修性修命,最上乘道

 

自乾坤破为坎离,已非旧物矣。离外阳而内阴,坎外阴而内阳,外者为假,内者为真。且离中所有者精神,坎宫所有者气血,坎虚而成实,离有而成无。学者先采坎中真阳,补离中真阴,复还乾坤本来真面,即返本还原也。法在以汞投铅,以铅制汞,复用天然神火久久温养。以铅虽先天之物,在人身气血中,夹带有阴气在内,故日运符火,包固己汞,必将铅气抽尽,化为明窗尘埃,片片飞浮而去,只存得一味灵妙丹药。再加九年面壁工夫,始能无形生形,成就一位真仙。


若但离宫修定,不向水府求玄,则离宫阴神,犹是无而不有,虚而不实,纵静中寻静,深入杳冥之境,只得一个恍惚阴神样子,终不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欲有则有,欲无则无,实实在在有个真迹也。故曰:“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又有只知炼命者,但固守下田,保养元精,前此未闻尽性之功,后此但求伏气之术,惟炼离宫阴精,使之化气;复守肾间动气,使之不漏,不知移炉换鼎,向上做炼气化神工夫,虽胎田气满,可为长生不老人仙,然气未归神,神未伏气,有时念虑一起,神行气动,仍不免动淫生欲。故曰:“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


必也性命双修,务令一身内外,无处不是元精,无处不是元气。到得精已化气,无复有生精之时,然后精窍可闭。于此急寻圣师口诀,用上上乘法,行五龙捧圣之工,自虚危穴起,上至泥丸,降下丹田,所谓“四象攒来会中宫,何愁金丹不自结”者,此也。斯时凡息停,而胎息见,日夜运起神火,胎息绵绵,不内不外,若有若无,炼为不二元神。如此炼气化神,适为大周天火候。张祖云:“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守洞中春。”又谓:“绵绵密密,不贰不息,上合于穆之天。”又谓:“无去来,无进退”是也。如此抽铅添汞,以汞养铅,待得铅气尽乾,汞性圆明,外息尽绝,内息俱无,只有一点神光,了照当空,是即气化神矣。


学人初入定时,未至大定,犹为少阳,未炼到老阳之候,尤必惺惺不昧,寂寂无闻,不著有相,不著无相,庶元神才得超脱。不然,神有依傍则不脱,神有方所则不超,安能跳出天地阴阳之外,而不为天地阴阳鼓铸者哉?此炼虚一著,所以无作无为,无思无虑,纯乎天然自然之极。前此炼气化神,虽无为而犹有迹。到得炼神还虚,不似前此温养之工犹有朕兆可寻也。此为最上上乘之道。

 

二十七、精气与神,三品大药

 

精非交感之精,乃先天元精也。何谓元精?此精自受生之初,阴阳二气凝结一团,如露如珠,藏于心中为阴精,即天一生水是也。其未感而动也,只一气耳。及乎有触而通,在肝则化为泪,在脾则化为唾,在肺则化为涕,在心则化为脉,在肾则化为精,寒则为涕,热则为汗,闻香生津,尝味垂涎,所谓“涕唾精津气血液,七般灵物总皆阴”是。惟一念不起,一心内照,则七窍俱闭,元精无渗漏之区,久久凝炼,则精生有日,如春暖天气,熟睡方醒,一团温和热气,常发于阴肾之中。斯时也,急以真意摄回丹田土釜,烹之炼之,温之养之,则元精常住,元气可生矣。但药有老嫩,火有文武,运有升降,归炉温养,皆有法度。学者须虚心求师,抉破真机得矣。否则,一有不明,妄采妄炼,鲜不为害也。此中危险,不可不知。所以炼精者,必凝神于中,调息于外,到得精神团聚,气息和平,则精自生而气自化矣。


所谓气者,即此元精所煅炼而成也,但伏阴肾中,恍惚杳冥,凝结一区,静则为气,动则为精。气存则人存,气亡则人亡。气之所关,非细故也。气之衰旺,人之老幼强弱因之。事为之举废,功业之成否,鲜不于气是赖。当其静时,无形无象,只有一团温和之意,薰蒸四体,流贯一身;及有感而动,成孝悌之德,通乎神明,为忠义之举,参乎天地,浩然沛然,至大至刚,有包罗宇宙之概。孟子谓“集义生气,集气成勇,贯金石,格豚鱼”者,皆此正气为之也。志以帅气,气以成义,无是气,则颓靡不振矣。世上凡金凡玉可以买得,惟有此气,生死与俱,性命与共,非由积累功深,无以得其充裕也。生须知,气未动,静以养之;气偶露,动以炼之。古云:“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此即一阳来复之候,眼有金光发见,口有甘露来朝,此即大药发生之验也。急忙采取过关,服食温养。此时淫具缩尽,阳关固闭,绝外吸呼,用内神息,不许一点渗漏,务令息息尽归真,神神齐听命,使此气入神中,神包气外,久之浑然无气息往来,惟觉一点灵光,隐约在灵台之上,则元气已化元神矣。


自此气合于漠,神凝于虚,似有似无,不内不外,以炼至虚至灵之神,再行向上工夫,迁神于上田,以无为神火,炼七日过关服食之工,则玉液功成。自此不饥不寒,四时皆春,别有一重天地在我主持,而我有真我矣。再接炼神还虚一步工夫,重置琴剑,再安炉鼎,现神则灵光普照,敛神则元气浑然。倘若神有动时,急忙收拾,摄回中宫,务令定定相续,如如自如,由少阳而养至老阳。然后有感而动,念虑一起,可以跨鹤登云,升天入地,做一切祛邪补正、救人利物之事,且化百千万亿化身,到处现形救世,而不见其有损,即寂寂无迹,收敛至于无声无臭,亦不见其少益。盖神之动也,以物之感而通,非神之无故自动也;其静也,以物之无感而敛,亦非神之恶动常静。其感其应,概因乎物,全不在己,所谓“常应常静,常静常应”,“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者是,是即还虚之真谛。


否则,神未养老,出之太早,不免见物而迁,堕入魔道而散。即养得老壮,而思虑未绝,则志有所向,意有所图,纵行为得当,亦觉有为而为,殊非虚无之本体。何也?有为而为者,识神也;无为而为者,元神也。识神用事,元神退听;元神作主,识神悉化为元神。此理欲之关,不容并立者也。若识神未化,犹难割断尘情,一念不谨,即堕入于生死轮回而不自知,所谓“无量劫来生死种,痴人唤作本来人”是也。


尤要知,元神无迹,元气中之至灵处,即元神也。然必如谷之应声,影之随形,自然而觉,自然而知,不假一毫安排,无容一丝拟议,如孟子谓“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元神也。由此推之,视听言动,日用事为,无在不有元神作用,但有意者属识神,无心者属元神。元神、识神,所争只在些子,学者须自审之。能以元神作主,返入虚无境地,欲一则一,欲万则万,神通无外,法力无边,岂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已哉!

 

二十八、火候神息,炼剑铸镜

 

火候之事,别无机密,只是一个勉强自然、分文分武而已。

药未生时,必须猛烹急炼以煅真金,如打战然,务要振顿精神,奋力争先,切不可输与他。故丹经云:“降魔杵,斩妖剑”,字字皆金针也。药既生后,当行河车工法。若精神不振,亦难使清升而浊降。古云“专气致柔。”亦不过言一心一德之专致,极其和顺,非教之放弱也。


总要将后天凡息停止,不可丝毫运用。盖后天之息,凡火也。凡火伤人,不可用他,必须以先天神息无形无象者为主。纵有后天之息未止,我亦不理他,只心心念念融会先天神息,而后天凡息一听上下往来。我不采他张他、与他作一个主,即得先天神息之用。于是身心内外,自如水晶塔子,琉璃宝瓶,通天通地,亘古亘今,觉得天地人物,无不与我一体,两相关切。迨至三元混合,返乎太古之天,此时用火无火,几于大化流行,上下与天地一也。


学道人,第一要炼剑,剑即先天元气也。第二要铸镜,镜即先天元神也。神无杂妄,常常唤醒,不许走作,即明镜高悬,物来毕照矣。气由积累,时时提掇,不放他弱,即慧剑排空,能斩三尸矣。尤要有绳绳不绝、坚固忍耐之心,方能久道而化成。否则,时作时辍,不能到左右逢原之候。此即《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是。慧镜即智也,慧剑即勇也,恒久不已,日夜无间,即“仁而守之”也。尔等须向身心上实实讨出凭据,方有把握。


吾观诸子,用火有伤,不是用力之过,是动后天三焦火之过。而今又近柔懦,故阳陷溺,不经神火猛烹急炼,断不能飞腾而上泥丸,以补脑而还精,为长生不死之仙,所以清气不升,浊气日重也。此须勇往为之,必一心一德,毋许走作,方得神气归还。知否?

 

二十九、阴阳之气,太极之理

 

天地生生之道,不过一阴一阳往来迭运、氤氲无间而已。然此皆后起之物也,若论其原,只是无极太极,浑浑沦沦,浩浩渊渊,无可测识,无可名状焉。惟静极而动,阴阳兆象,造化分形,而阳之升于上者为天,阴之降于下者为地,天地定位,人物得其理者成性,得其气者成命,而太极不因之有损焉。即天地未兆、人物未生以前,而太极浑沦无际,亦不因之有增焉。夫太极,理也,无可端倪者也,而实为天地万物之主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此言两仪之发端,无不自太极而来。当其动而为阴阳,是气机之蓄极必泄,非太极之有动也,其动也,其气之屈而伸也;及静而为太极,是气机之归根返本,非太极之有静也,其静也,亦其气之伸而屈也。要之,气机有动静,而太极无动静。尔学人,务须明得这个源头,始不堕于形气之私。其在人身,父母未生以前,则虚无而已,此时有何动静?即太极也。然虽无动无静,而动静之机,无不包孕于虚无之内,故先儒谓“理可统气”者,此也。及气机一动,落在人身,而太极判矣,阴阳分矣,五官百骸从此始矣。一阴一阳,往来升降,皆离太极之理不得,若无此理,则亦块然蠢物耳。


生等既明修炼要采阴阳之气机以为长生之药物,尤要得太极之浑沦才是神仙之根本,二者不容偏废也。如打坐时,一心凝神,除却思虑,灭去幻缘,惟以无心为心,出于有意无意,浑浑沦沦,是得天地之始气以为气者也。于是外调口鼻之凡息,内蕴呼吸之神息,一上一下,往来不息,氤氲不穷,而天地万古不磨,即人物发生不息矣。尔等行工,务令百无存想,万虑全消,即得太极之理也。调其神气,运行周天,即是阴阳之气也。夫天地之所以万古不磨者,由此理气之运行耳。我能效天地之无为而行,生生不已,即盗天地之元气也。其实有何盗哉?


人与天地,同一理气,顾何以天地长存,而人物则有生死耶?只因人物之生,虽抱一而居,涵养而处,无如气自为气,不得无思无虑之真,于是纷纷纭纭,纠缠寤寐,气虽犹是,而理则无存矣。且理既无存,气亦因之馁矣。惟以无思无虑、无作无为为本,其气机之流行,一听诸天道之自然,虽无采炼工夫,无作为意想,而总出之以自然,运之以无迹,如此即虚合道,道合自然矣。虽然,初下手时,人心起灭不常,气息往来不定,不得不勉强以息思虑、调气息,但不可太为著意。如太著意,皆属后天之物,非先天之道,纵云有得于身心,亦不过健旺凡体而已,不可以生法身也。知之否?


 

《道门精要》 


作者:(清)黄元吉 原著      编校:高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乐育堂语录 (二)
中和集卷之三
乐育堂语录(二)
道德经讲义71
性 命 要 旨 [清]汪启濩 撰
形意拳五纲之五行拳与河图和洛书原理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