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祖曰:修道之人内心都应该像孩童那般纯真

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心中肯定都存在一个童真梦。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成人过儿童节不过是一种生活调侃,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缓解释放内心的压力。但在修行者眼中,如果能活出孩童那般的姿态,便是真正修成大道。

道祖在《道德经》中曾提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认为成人需要通过努力去修行而“复归于婴儿”,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回到孩童那种纯真无邪的状态中。孩童秉持的乃是先天本性,没有受到太多后天人间欲求的侵染,是为“真”的一种表现。

修行者要学习“孩童”,必须从两方面来看待:

去人欲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素,经文中常说,各种各样的欲求一旦在人的心中产生,就会不断地向外索取,却忘记了心安才是修行的道理。而成人对生活和生存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求,总是难以满足,因此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颇大。

其实,这些压力并不全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人们自己内心所求与自身所能做、所能给的力量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想得太多,便成了妄想;做得太少,便拖成无功。若成人只是一味地妄想而无功,那只能深陷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孩童的状态与成人大不相同,在孩童的世界里,仅需要吃饱、穿暖和睡足。道门修真有一句话叫作“老道老道,吃饭睡觉”,只有把追求身外物的全部心思收回,只关心吃饭睡觉这样基本的生理需求,修行者的心才会安稳,不会随着世事轮转而浮沉不息。

并且,道教所提倡的“吃饭睡觉”,是与口腹之欲和广厦高榻绝缘的,这是在强调人们要顺万物之自然,从身与心的安止中体会到修行的乐趣。只有断了欲,才能脱离苦。

基于此,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成人都希望回到孩童无忧无虑时代。但试想一下,向往这种无欲,是否也是另一种欲求呢?

道经中有一句话,曰:“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均空”。说的是理应去除对外界物质迷恋的欲求,殊不知,一切皆空的心念其实也是另一种欲求。所谓真正的无欲是能够从当下万有之中参悟到空与有之间的辩证,从有悟到空,心中真空不染尘,才能找到让自己在物质世界获得心安的诀窍。

因此,便可承接“慧风出自天尊力,扫除心界不遗尘”这句话,意在表明真正的欲望是出自于心。修道是向内修的过程,剥除了外欲,还要剥除内想,内外皆为清静,自然无有忧虑也。

道人所修的孩童之真,不仅限于心性上的纤尘不染,而是能让自己回归到本性自然的状态中。“自然”,是指言行举止皆出于本真的性情,而不是后天的人为意识。道法自然,则可作以自我本然为效法对象而修道的意思解,即是真性真情也。

前者说的是孩童只保留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不会出现心怀贪嗔痴的因果。道祖说,五色、五味、五音等物皆是诱发人心欲望的东西,修真之士当对其绝弃之,以保证内心岿然不动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后天的有为法,因为如你我之成人都已经身处社会,诸多妄念已然侵染内心,所以要用有为的方式来一点点剥掉裹挟和伪装,让每个人的本性逐渐露出真相。

在每个人本来的面目上,众生皆应是无善无恶的状态。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争论,从来都不是道教修行探讨的主题。因为人与天地自然相合,本就是阴阳融为一体,既是无善无恶,又能从中萌生出善恶之别。教门称这一混沌状态为原始真性,是一种最为纯真质朴的状态。

孩童不会用主观成见去批判正在发生的一切,成人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主要在于成人是以自我为标准,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道”去界定他人的修行是否符合要求。殊不知,一旦产生了界定与评判,就已经脱离了自然本然了,又何谈与道合真呢?万物混为一谈,心中无差别,自然处处都是修真的道场。

如果能够以孩童无邪的心去看自己、看世界,方可遇见本性而悟道修真。因此,道祖说的回到孩童,是在告诫成人也能放下世俗之我见,以平等的心态去与人相处。没有分别是非之心、没有彼此你我之念,也没有心念上的贪恋与妄想,更没有过度的执着和追求,当见得一切真空时——并不是要断绝红尘人间,而是见得一切法门都是修真,便能见得自我的真常道性。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说,修道的人内心都应该像孩童一样纯真
打坐者什么时候才算熟练掌握了数息与随息?
职场里 如何与资格老的同事相处
老子说给大人的话: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十六章
侯小峰 | 朴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