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东流古镇

安徽省东至县东流古镇古文化区涵盖东流双塔(秀峰塔、天然塔)、陶公祠、东流老街等景点。  

东流双塔

东至县东流镇昂然耸立着两座古塔,一座是在镇北回龙山上的“天然塔”,一座在镇南牛头山上的“秀峰塔”,合称“东流双塔”。东流双塔遥遥相对,塔高均为十余丈,五层六方,砖石结构。内设楼梯,拾级登攀,可至塔顶。登塔望去,四周景观尽收眼底。双塔的建造,是当年人们基于改良风水,振兴文风的初衷,彰显渴望早出人才,以振家邦的良好愿望。我早就闻听过东流双塔,却一直未能到访。前不久,在当地一位好友的陪同下,终于可以走近双塔仰望它们雄伟的丰姿。伫立塔下,古韵扑面而来。我轻轻抚摸着一块块古朴斑驳的塔砖,心中就不由涌起厚重的历史感。当年人们对双塔给予了厚重的希望,又有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纷纷踏之而来,赋诗填词寄托情怀。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如今双塔虽经千年风雨侵蚀,但风骨不改,仍孑然耸立,巍峨凌空。依塔放目,现代气息浓郁。不远处新颖华丽的楼群,错落有致,与双塔相得益彰。风格迥异的建筑,带来新的视觉冲击,也不失为别具一格的风光。 

陶公祠

陶公祠又名靖节祠,坐落在东流镇的牛头山上,为纪念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源明而建。陶公祠初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曾历经几次移建。据史志记载,陶源明大约在公元406年任彭泽县令。而当时的东流正是彭泽属下的一个叫黄菊乡的地方。遍地盛开菊花,金灿灿、黄油油的一片。陶公喜出望外,把酒赋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修复后的陶公祠1进3间,青转小瓦平房建筑。中间是大厅,厅中塑立着陶源明的塑像。祠堂前的园子里种满了菊花,两旁也摆满了以梅菊松为主体的盆景。门楣上镶嵌“陶公祠”的石额,四周绿树环绕,曲径纵横。游客来此,可凭吊古人,也可游览观光,各取所乐。我久久地注视着这座曾让古今文人墨客纷纷踏至而来的陶公祠,比来前所想,相差甚远。满地秋叶泛出一丝凄凉,是陶公一去不复返,还是游客寥寥稀少?但无论如何,陶公祠历尽岁月的沧桑,不管风吹雨打,依旧以其古朴的风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东流老街

东流老街,紧临长江,水运便利,当年商铺林立,十分兴旺。尤其是到了集市日,老街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个挨着一个堆放在店铺门口的青石板上;运货的骡车轱辘,也会在青石板上重重碾过。到了晚上,街坊邻居端出小凳、小椅,坐在门前的青石板上,一边津津有味地喝茶,一边饶有兴趣地聊天。如今的老街,店铺偶尔两家,行人三三两两,少了繁华,多了冷清。当我驻足凝视这些青石板时,发现这些青石板里挤出青草,耷拉着脑袋,一副落寞的样子。我蹲下身子,抚摸着青石板光滑的身躯,心里禁不住惆怅:你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一旁陪同我的好友望着有点茫然的我,不失时机地介绍:多年前东流老街和陶公祠、秀峰塔、天然塔一起被列为东流古文化区,有待再次规划整修,向世人亮相,供游人观光。闻言,我不由得兴奋起来,再望望那些青石板,似乎又亮堂了起来。


古文化区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古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值得宣传与挖掘。另外一方面古文化区的历史背景,更是让人饶有兴趣,譬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东流双塔寄托着当年人们振兴文风、兴家安邦的良好愿望以及东流老街的古老故事等等,也可以使学生们通过研学旅游,感受到中华民族古老的人文情怀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桂永胜,笔名老桂,安徽池州人,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两百余篇新闻与文学作品散见于军队内刊和地方报刊及网络文学平台等。现在从事旅游行业,追美山水风光,感悟人文情怀。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秋桂林别样游(图解)
历山二闸东流美 陶祠双塔老街新(一)
上海南翔老街游
魅力南翔:小小古镇赛苏城【搭地铁游文化名镇】
云南昆明:游玩官渡古城
中国佛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