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初识郑州窑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主办方将地点设在了位于花园口的郑州窑青瓷研究院。在这里,我第一次结识并领略了“郑州窑”的风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之前还真是孤陋寡闻了,竟不知我们大郑州还有如此精美绝伦的瓷器。 

接待我们的是郑州窑青瓷研究院院长孙军。孙军是河南南阳人,郑州窑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文化产业百位年度人物,先后参与或主办钧瓷、汝瓷、玉雕、三彩、泥塑等门类的复兴和振兴活动,为河南省工艺美术事业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走进研究院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红砖砌的一面墙,上面开了个月亮门,门的右首题写着三个大字“郑州窑”,遒劲有力,飘逸潇洒,字体看着非常眼熟,特别是“郑州”二字。孙军介绍说,这三个字取自毛主席的书法。我想起来了,咱们《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报头都是毛主席题写的,怪不得看着这么亲切呢。说起来,由毛主席亲自题写报头,放眼全国,并不多见,这是一份报纸的至高荣耀,更是这座城市的无上荣光。 

孙院长亲自当起了讲解员,首先为我们介绍郑州窑的历史。郑州窑,史称柴窑,是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在河南郑州所建“御窑”,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御窑”。明代王佐所著《新增格古要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瓷史》一书记有“五代数十年间,其瓷窑之可考者有五,曰郑州窑、耀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 

郑州窑位居五窑之首,地位显赫,然而,自五代后,郑州窑就神秘地消失了。寻找和复烧郑州窑青瓷成为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和陶瓷人的梦想。孙军20余年来致力于河南陶瓷事业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研究和多方考证,查询古代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古代青瓷标本,进行了极其艰辛的研究与复烧,付出了巨大心血,不但对郑州窑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郑州窑的成功再建和青瓷烧制技艺的恢复,更是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他不仅让古老的陶瓷家族——郑州青瓷荣耀归位,同时也填补了中华瑰宝陶瓷艺术的又一项空白。  

我们顺着孙院长的指引,走进郑州窑展厅,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置身其中,顿时感觉烁烁放光,被眼前这一件件典雅秀美,美轮美奂的瓷器深深所吸引。大到梅瓶、盘口瓶,小到茶杯、盖碗,还有钵、花觚、果盘、蝶戏花、三足洗等等,各各精美绝伦,妙不可言,让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孙军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每一件展品的制作和寓意,神奇又美好,听得我们如醉如痴。 

我最喜欢的是孙军院长亲自制作的双连壶,位于展厅的正中央。关于这个作品,还有一段渊源。1972年,一件精美绝伦的彩陶器物的出现,震惊了考古专家,它就是在5000年前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双连壶,是郑州市代表性文化地标符号,如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高20厘米,两壶并列,造型精美的器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彩陶之冠。对这一国宝级器物,孙军非常喜欢,数次到河南博物院观赏,认真观察每一处画面,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后来运用到郑州窑青瓷的烧制当中。经过无数次纯手工制作,精雕细琢,难度极大,终于创意出青瓷版的双连壶,釉色似碧玉剔透,美轮美奂,是孙军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也成为郑州窑青瓷研究院镇院之宝。 

从陶到瓷,见证郑州五千年历史。远古时期的双连壶为神圣礼仪之用品,是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而郑州窑青瓷双连壶则与时俱进,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成为和平友好,相敬相亲共赢天下的象征。 

在展厅的迎面墙上悬挂着一幅醒目的匾,上书四个大字-----“诸窑之冠”,这是对郑州窑最高的评价。 

史书中记载的郑州窑青瓷讲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四点特质中,“青如天”最为抽象,拥有陶瓷艺术的极致之美,也是陶瓷专家们复原郑州窑的难点。郑州窑青瓷,为天青色。所谓天青色,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看上去清净,淡雅。天青色恰如那江南水乡,是一种浪漫的色彩。在缤纷绚丽的色彩中,我独爱天青色,那一抹青绿,似古道边悠远的芳草,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观郑州窑青瓷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 

周杰伦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青花瓷》,其中有句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为什么是天青色等烟雨呢?《中国诗词大会》客座教授郦波解释道:以前烧瓷的时候,天青色的釉很难得。需要温度湿度都刚刚好,也就是下雨天的时候最合适。所以,天一下雨就开始烧瓷。 

据文献记载,郑州在五代时期烧造出了精美绝伦的青瓷。郑州窑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具魅力的天青釉瓷器。郑州青瓷烧制技艺曾神秘消失1000多年。一个“青”字,成为千百年来考古人和陶瓷人追求的梦想。为了找到“天青色”,已有20年钧瓷烧制经验的孙军开始从头摸索。每个雨后,他关注着天空放晴的一瞬间;只要亲友出门旅行,他再三叮嘱,拍下雨后天晴的照片;根据各种“雨后天晴”,调试瓷器釉色,再一遍遍推翻自己。翻古书、寻照片、挖瓷片、配矿料、改细节……伴随雨后山间泥土的味道,添火加薪的温度,瓷器出窑的响声,孙军一步步接近自己理想中的颜色。在孙军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梦中的“天青色”再一次“重返人间”,这遗世明珠再一次惊艳世界。 

在孙军院长的指引下,我们还参观了中国青瓷标本博物馆,这里收藏有各个时期十万余片(件)青瓷标本,数量之大,历史之久远,令人叹为观止。明代文献记载,郑州柴窑瓷片当时已与金翠同价,人们拥有一片,无不视若珍宝,镶嵌挂之。看着那一片片饱经沧桑的瓷片,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历史再次证明,郑州从商代就掌握了原始青瓷的烧制技艺,是中国原始青瓷的重要发祥地。 

我们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郑州窑青瓷复烧车间。在这里,孙军为我们介绍并演示青瓷的烧制过程。遥想当年,在黄河岸边,他不畏艰辛地寻找一切可以当瓷器坯土的材料。嵩山之巅,他为了钻研郑州窑青瓷的制作工艺数次攀登。他按照古代制作技艺进行研磨配制,历经多年的不断研究和实验,终于让天青釉、正碧釉郑州窑青瓷之美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曾一度失传的郑州窑青瓷烧制的古老技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得以重放光彩。 

如今,郑州窑已经被列入郑州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目录、郑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郑州窑青瓷是中国陶瓷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对提升郑州的文化竞争力有着深远影响。郑州窑,已然成为郑州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这一趟郑州窑,不虚此行啊,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更加深了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知。

李炜,笔名炜子,河南郑州人,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作品散见于《京九晚报》《人民邮电报》《精神文明报》《河南工人日报》《德州晚报》等报刊。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鉴别柴窑瓷器
“对辩”马未都耿宝昌:从语言学与史学角度,佐证柴窑出河南郑州
柴窑出北上--柴瓷浅见
柴瓷究竟是什么瓷器?/文物鉴赏
千年柴窑探秘
故宫陶瓷馆宋代陶瓷(一)汝窑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