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消失的海疆都会

踞于我国东南沿海一隅,控扼灵江、椒江北岸的出海口,有一片烟霭茫茫,蜿蜒曲折的湿地水滨。这片被称为回浦的水泽棹泊之地,曾孕育崛起了一座从公元前秦汉到隋唐横跨近千年的海疆都会。她叫章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

初夏,当我与朋友胡舜治等一行再次漫步于这座古郡遗址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孤独静卧于江浦边上的金鳌山和阡陌纵横而浮满飘萍、绿茵的小河。登临松柏掩映、风景旖旎的金鳌山,向东南望去,是一片茫茫的椒江、岚雾蒸腾的海山天际。倘若初次来到这里,谁都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扼守东南疆域的叱咤风云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近千年的台州前身——临海郡和章安县治。

一、东冶故地

被我们踩在脚下的这方土地的十多米深处,是布满了2000多年到1400多年前人们的生产生活遗物。这些遗物既有木质柱、板与陶质砖、筒瓦及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有陶纺轮、渔网坠、油灯、石球、陶瓷罐、和骨、贝、果核等生产生活遗弃物。根据史学分析,章安的陶瓷烧造业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到东汉日臻成熟,至六朝达到鼎盛。章安浦河上游溪口铁场村、岙里坑、安王村、马岙村、鲶鱼坑口、棺田山和开井村后山,青瓷窑址群林立。目前,六处已被定为省文保单位。特别是溪口青瓷窑生产的壶、罐、洗、钵、瓶、碗、罍、碟、盂、仓、杯等十多类五十余个品种,淡青如洗,滋润光泽,素雅古朴。

更让人惊讶的是,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冶炼铸造业也浮现出地面。章安出土的青铜带钩、青铜镜、青铜剑、铁剑、青铜洗、青铜碗、礁斗、熨斗等系列,且有精美纹饰和雕刻。至于男士头髻上的发簪、银质钗、青铜钗和妇女的红玛瑙、绿水晶等各式束腰,椭圆形、瓜棱形的各种耳珰、戒指、手镯、银镯、带扣、鎏金的青铜镜等工艺制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不得不让人产生好奇和遐想。

章安之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会稽郡》:“章安故治冶”。《旧唐书·地理志三·江南道条》载:“闽:汉冶县,属会稽郡。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立闽越王,都于此。”由此可知,章安秦时属闽中郡,因其在福建之东,又是金属冶炼、制造基地,所以又被称为“东冶”。它作为管理冶炼的衙门,同时也被作为东海王的都城,统辖今浙江南部地区。而这个东海王就是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被封的闽君摇,为越王勾践之后。《汉书》也载有:“汉高祖五年以亡诸为闽粤(越)王,都东冶。”《续汉书·郡国志》有“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

透过章安的制陶、冶炼行业管理机构和瓯越小王国和闽中郡的交叉设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用品,一个远古时的瓯越地交汇处章安浮出水面,为我们初步展现出作为海隅港口城市的轮廓。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三府。汉廷后来又在章安设立南部都尉。《汉书·地理志》载“回浦,南部都尉治”,是朝廷藉以控制瓯闽两地的军事机构。台州以丘陵山地为主,陆上交通不便,唯有在灵江海口,才有水上交通之便,易于兵力投射和货物运输。这正是汉武帝说的“东越狭多阻”,而后历代均以此来权衡军政机构的设置。这也与《通典》中说的“唯边郡往往置都尉”相一致。

可见,章安的兴起,主要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军事因素使然。实际上闽中郡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时汉廷对福建的管理,主要由南部都尉担负。东汉建武年间(25—56),回浦县改名章安县。

二、海埠廛市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朝廷对政治、军事的需要,推进了海运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古章安社会历史演变。六朝,是三国至隋朝时南方建立的六个朝代,京师都在建业(南京),历时368年。这一时期的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两晋时临海郡几经分析划并,福建、温州等地逐步从临海郡分析出去。到隋代郡县几经变化更换,但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章安。

在这里,我们发现,居于章安的临海郡,才是真正的“濒临大海”的临海地名本意。她背靠章安群山,面向椒江、岛屿和茫茫大海,滚滚江水东逝,渺渺烟霞飞卷,何其雄壮伟观!这是远古人们智慧的选择,也是海洋文明兴起的滥觞。

六朝的章安经济、社会、政治继续发展,伴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人口聚居密集,尤其是晋代“八王”之乱后,晋室南迁,中原烽火连年,北方士民随之南渡,迁徙到临海郡。各种元素的叠加和交汇,在此形成了华夏南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融合。

章安境内周边地区出土了汉至南朝各时期的大量墓室及铭文墓砖,这些墓砖铭文刻有“泰和四年八月一日冀州(369)”,“兖州济阳郡济阳县都乡观化里朱伟妻”,“部曲将印”等字样,在八连桥境段村农捡得“军假司马”汉官印;还出土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六面“朱征寿”私印和青铜带钩印等。六朝时期古砖瓦上,还刻有年号、姓名、古语、制作事由等,其精美的图像包括包括瑞兽、神仙、佛像、花卉、虫鱼及几何图案,纹饰绚丽、神秘玄幻,寓意丰富,让人恍如走入1500年前的六朝生活场景。比对清黄瑞《台州金石录·砖录》记录和近期出土发现,章安六朝时代的姓氏王、吴、高、陈、许、蒋、潘、丁、左、朱等,呈地域性分布。这些可以看出,章安成了北方移民的集聚地,成了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个联结点。

章安本来作为瓯越交汇点,又加上南北方人文聚集,各行业尤其商贸航海业兴旺起来。人们濒海而居,“善于操舟,水行而山处,以船为本,以楫为马”,过着耕种渔猎生活。到隋唐时,渔业已呈相当规模,“民以沪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沪溪梁六十余所。”后来《台州府志》载:“章安,古城,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汉回浦县,灵水汇其趾,海门峙其旁,东西列街市,浦叙会经商,潮头送船舶,入境榄千樯”。这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江水溟溟、棹影熙攘、商贾云集、酒旗飘扬的海埠廛市图景。仿佛让人闻到了咸腥的海鲜味,翦发错臂的鱼贩们的阵阵叫卖声,还有客栈酒肆传出的吆五喝六的划拳声。这是一种富庶繁荣的喧嚣,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呐喊。

近几年,在日韩和东南亚一带发现较大数量的南北朝时期的青瓷,正是产自那时的临海郡。这说明在海上丝绸之路开拓阶段,章安具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农耕时代,临海郡也是“丹丘稻”和“章安干姜”等特色产品的产地。由于传统陶瓷、冶炼铸造业等手工业的传承发展,农产品丰富,又得陆路和海上航运的双重便利,章安成了当时我国东南最发达的贸易港之一。

作为古代五大海港之一,章安担负着朝廷对外开疆拓土的门户角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230)孙权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次远航的出海口就在章安港。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交往,也是我国以政府名义经略台湾,意义重大。

三、两晋神韵

回望六朝时期的章安,特别要提到两晋时期的章安人文境况。两晋时期,章安汇聚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被派到章安担任郡守、县令等主官,有东晋正史列传第一人任旭,晋名臣华谭、李式、羊固、阮裕、褚裒、王述、孙绰、王穆、梅盛、江秉之等。正是这些文人墨客书写出了台州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名人许多与晋室南迁后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他们在治理临海郡和章安县的同时,把崇尚老庄和清淡之风带到江南并加以发展,他们借助葛玄在东汉开始兴起的道教和玄学,结合佛教义理,阐发自己的思想,并用诗歌、骈赋来表达。而这一生活方式的主体,便是山水、清淡和诗酒风流。我们就此细述下孙绰、梅盛和政治文化人士谢灵运。

孙绰于314年生于会稽,是晋室朝野的一名文坛领袖,当朝无出其右。王公显贵死后必请其作铭文,然后刊石。他作为王羲之的友人,参与了兰亭的集会。那篇《兰亭序》的跋文就出自他手。他在任章安令时,经常聚集文人雅士,登山临湖,望江赋诗,“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曾游览天台山。后来去永嘉任太守后因为怀旧,想摆脱世俗羁绊而作了《游天台山赋》,这篇“掷地有声”的扛鼎力作让天台山扬名天下。他将屈原向往的天台山丹丘描写成长生不老的“福庭”,这对天台山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绰去世37年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梅盛担任了章安县令。他在任五年,兴官学、开教化、公正断案、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推广由北方传入的先进农耕技术,使得原来耕海牧渔的章安景况大变,仓廪充实,百姓日子十分丰润。梅盛秉性耿直、不善逢迎,朝廷提升其担任南昌郡别驾时,他预感到晋朝将亡,就上表辞谢,想到了孙绰对天台山“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福庭”的描写,于是带领家人在章安县宁和乡(今三门亭旁)中门垦荒种地,又在附近丹丘山结庐静修,种竹植梅,成为三门人文始祖,人称“梅长者”。其墓在今丹丘寺旁。

在两晋,谢灵运是对当时文化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山水情怀”等思想,促进了佛道、文化和大自然的融合。他出生在浙江会稽,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的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他身上流淌着东晋“王谢”两大名门望族的血脉。历任抚军记室参军,太尉多年,中书黄门侍郎等,曾任永嘉太守。

插画作者:陈祥麟,原台州市文联主要负责人

谢灵运是旅行家,而且还是个探险家。《宋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经常开山辟路到幽深险峻之处寻访山水之胜。有一次,他带了几百随从,从始宁县的南面山一路伐木开路,走了几百公里的山路,到了临海郡。临海太守王琇以为山中盗贼攻打过来而惊慌失措。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来到,这才放心。谢灵运送了王琇一首诗,其中有:“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之句。

谢灵运在官场失意时就会想到临海郡,宋文帝元嘉三年(426)他被召为秘书监,他作了《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一诗,准备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来章安赏玩。诗中想象着临海郡无限美好的风景。谢灵运钟情于临海郡山水,称:“天台雁宕之间嘉山水。”临海郡的神奇山水也进一步激发了谢灵运的诗词创作灵感,产生了大量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他也成了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两晋由于国家变局、治理松散,玄学清淡盛行一时,世俗官场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隐归山林之风弥漫。一些文人墨客在东南与江左人士糅合出特有的风流晋韵,在诗歌、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濡染着大自然山水的飘逸神采,而临海郡中的天台山丹丘成为这些“士”们的精神圣地。他们对于艺术上的追求和佛道的信仰,推动了玄释的融合,为唐宋强盛文明的到来奠定了文化基础。

四、文明切换

随着朝廷对社会治理的加强,社会管理的区域划分呈现出细化的特征。虽然西晋开始临海郡的管辖范围一直在调整,县域在分析,但郡治仍在章安。而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析临海郡为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以置海州,次年改为台州路。至唐武德八年(625),章安复入并临海,郡徙县废。州治遂迁移到临海市大固山。这个“易地建州”相当于台州历史上第一次“撤地设市”。从此临海府城便一直为台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章安在此来了一个180°的转弯,从瓯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演变成相对单一的制造业基地和贸易海港。对于如此重大的变迁,我想当局者总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对待,其中必定有某种无奈和必然。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然呢?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似乎隐约探寻到了章安发生历史巨变的渊源。这里,有几件大事需要细嚼:一是自然环境的变迁。见证者之一,即章安湖的消失。二是战乱频仍。三是人文环境的变化。见证者之一,即隋朝高僧灌顶大师入驻天台山。

金鳌山西古河道,湖沼之间,三面回浦,九曲回肠。在这回浦古道上,在自然和人力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风光秀丽的章安湖。据刘宋时孙诜所撰《临海记》描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于此者常致三四百人”。《太平御览》也有类似载录:“章安古城北有大湖,曰:章安湖。……每逢秋日重阳,郡县长官、文人、士子相聚湖山,行乐优游。”可见当年的章安,城市繁华,生活富庶,湖山入胜。到了隋唐,章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章安湖就此消失。这是否因椒江口的淤泥沉积,整体提高了河床而造成的呢?还是章安湖受到了大台风、大洪水、大海啸的袭击而淹没淤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历史确实记载了临海郡的大水时有发生。如《浙江灾异简志》:晋太和六年(371)夏六月,临海大水,饥馑。唐元和十二年(817) 六月,台州水。可以想见,古代以土石构筑的海塘坝,确实是很难抵御五十年至百年一遇大潮袭击的。我想,天灾的破坏一定是摧毁章安的基础性力量。

战乱频仍也许是摧毁章安古城的人祸。章安兼具海陆、农商、渔盐之利的交通和经济条件,使它一次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了进可攻、防可守的要塞之所。如凤凰三年(274),章安候孙奋谋反,吴主孙皓即遣三郡总督何植率兵长驱临海,平定叛乱。东晋末年,孙恩率大军二十万攻打章安,临海郡太守司马崇等弃城出逃。象这样的兵燹不断上演,铁蹄下生灵涂炭、民心散失,历代多次修建的临海郡城又一次次地毁于一旦。如此循环往复,耗尽了统治者最后的耐心和资财,只好任由满目疮痍的回浦大地上的蒹葭疯狂滋长。

天台山文化的兴起可能才是临海郡“易地建州”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佛道两教均已传入临海郡,各地佛教寺院林立,蔚为壮观。有晋太康(280-289)的涌泉延恩寺,永康中(300-301)的章安灵穆寺,章安北郊梓林山罗汉岭脚下的“栖道”寺,隋改“摄静寺”。摄静寺是南朝章安令吴备儿子即章安大师灌顶(561-632)的出家处。而同期的天台山更是佛道两教的主要承接地和发祥地。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祖庭均产生于天台山。早在东晋兴宁年间,西域高僧昙猷来天台山开创石梁五百罗汉道场。南朝顾欢隐居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他发表《夷夏论》,引起释道大争论,促进了天台山儒、释、道三教相互取长补短,呈融合发展之势。

特别是隋朝智顗大师以其睿智融合儒道之精华,创立佛教天台宗。而此时22岁的灌顶大师(章安大师)成为智者大师的弟子。后来,他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和“寺若成,国即清”的遗言,在隋炀帝杨广的支持下建成国清寺,并对听取智者大师讲授教义的记忆、记录,整理出了“天台三大部”和“天台五小部”。“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他作为天台宗五祖,对于弘扬天台宗,推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天台山文化享誉海内外。国清寺成了日本、韩国等国的天台宗祖庭。当时,天台山无论是佛道渊源、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郡治章安。唐初,章安郡治移到目前临海时还叫“海州”,还有海的概念,到第二年立即改为“台州”,直接取天台山的“台”字而命名。这足见天台山文化对地域政治变迁的影响力。

从秦汉开始兴起的章安故治,到隋末唐初衰落,历经了近千年的嬗变,终于画上了阶段性的一个句号。一个饱经风雨沧桑、惊涛骇浪的海疆都会消失在海门汀洲。这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因素使然,也是无法抗拒的天崩地裂海啸的摧残,更是山海文明的一个时空切换。

章安,如一只千年海龟金鳌,背靠大山,面向大江,在海浪的催眠下,安详地沉睡着、等待着……


秋枫,台州市人,就职于市金融监管部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创作员。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台州历史沿革若干问题勘误厘正考
古代的台州叫什么
说说路桥区的来历
谢灵运造就的永嘉山水·台州日报
临海峤何在
嘿,你知道临海,为什么叫“临海”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