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半山酿

“酒香不怕巷子深”,半山村藏得够深。我们的车盘山公路来回了好几趟,终于在半山腰找到入村的口子。作为“台州市网络文学基地”,想象中它会像名酒般贴上标签,或用广告或村庄的样子,可它偏如那瓶装在旧大可乐瓶里的土米酒,太普通了,普通得整桌人看都懒看它一眼。

主人只说“这是自家酿的”,便把它放在老式东厢房改造起来的“农家乐”餐桌上。虽说房间光线不太好,我的座位正好对着窗,透过亮晶晶的绿色塑料壳我看见它浑浑的,猜是米酒。赶到这里已是下午一点多钟,肚饿贴背的美女们谁也顾不上“淑女风范”,只顾狼吞虎咽起饭菜,无人理会这土米酒。我狼吞几口后,却因好奇倒出来些酒。看看像饭汤;闻闻,酒味淡;小呷一口,酸叽叽的。我不好酒,但祖上酿酒,也算得“酒后”吧,有对酒度敏感的基因。“这哪像是酒呀”,便把酒碗放下了。这时作为东道主的年轻乡长正好过来敬酒,一桌的美女都按兵不动,乡长见我碗里有酒,像侦察机发现了目标。躲是躲不掉了,心想喝一口应付了事吧,谁知这口是开不得的,乡长非要抓落实,就这样恭敬不如从命的一碗米酒落了肚。

酒是有灵性的,知道我刚才轻看了它,便开始在我身上有所作为了。

我先是感觉它把花美美地开在了我的脸上,接着竟把果实缠挂我双腿上,渐渐地还在我的心头放出根须来。好象我是大裂谷巨石裂开后的岩缝,它是那棵探出头来的野果树,缝隙就是机会,抓住不放的它直把根越扎越深,它就越长越高。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后劲。活脱脱的我成了一棵酒树,往上长呀长的,直长出屋顶,长到了天上,长出那种从未有过的手可撮星的无畏来。呀!一份独特的感觉。

我对土米酒刮目了。

填饱了肚子,带着米酒带给我的无比痛快,我沿着穿村石道,走得兴奋。一条清清的溪流碎碎念的前后跟着,试着与我交流,它是一味的清纯,一路的热情,不知道我来自红尘?不相信我是拎不清的醉汉?石条路知道,便颠来倒去地作弄我,左摇右晃想摇醒我,带着我直走进路廊。路廊里挂满了木头饼、红灯笼,显得古幽暗香。这里是有情人约会的地方?一打听才知路廊是古迹,通着800年的古道。我难以相信,细看才发现相间其中的几块青皮古条石,此刻正泛着铮亮亮的远古时光。我老老实实坐下来,期待它还能告诉我点什么。抬头间,蓦地发现悬空挂着一字排开的木头饼上写满了字,凑近一看,内容是全村各姓氏祖宗的概况与事迹,还有迁住到此的时间。一个村庄的村史与文化,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恭恭敬敬地呈现在了你的面前。多么聪明的半山人!

村里人还把路廊南侧庙里的菩萨请出来,让稳稳当当坐在北侧面溪砌出的一小块宝地上,把村里的史迹资料供进去,让村庙变成了“文化礼堂”。

傍晚,《东海文学》编辑部特意请村里的老支书与村长给我们讲讲村史村况。令我想不到的是,饭间给我们端菜的那位躬着身乐呵呵的师傅,竟是村长。他依然乐呵呵地笑着,一脸憨厚的样子,把介绍的事儿推给了老支书。从老支书口中才知道这村子已有了近800年的历史,路廊穿过的这条黄永古道,当年曾是台州与温州之间唯一的商贸之道;路廊边上那棵碗口粗根本不起眼的红豆衫也有了350年的树龄,山上还有先祖种下的四人合抱的古枫香。当我问起大裂谷与村子有什么关系时,他说大裂谷离村子近,是半山村的地盘,他小时候听大人说那里有个蝙蝠娘娘,要捉小孩的,所以村里的小孩是不敢去那里的,也就前几年,外地有投资商看中了这块地方,开发成了风景区。开发商从门票收入中返还给村里每年七万多元钱,这就成了村里唯一的集体经济。我又问,当下好多山村成了空壳村,为什么你们这儿人气还旺呢?他说因为这儿有田有地,自产的粮食蔬菜就够吃了;还有满山的竹子,大年卖笋,小年卖竹的;开发大裂谷也给村里带来了商机,村里开了好几家“农家乐”,对外营业。就比如这个院子,原是地主老宅,后来成了乡公所,现在也被外乡人包租改造成了吃住一体的“农家乐餐馆”。从书记断断续续的介绍里,从他神淡气定的神态中,我努力探究半山人为什么幸福感特别多的奥秘。

“够吃够用就好”,是老书记说的,他道出了半山人最朴实的生活态度,与他们相比,才知道自己的物欲难填是多么的庸俗。

我似乎明白了“东海”把半山作为文学基地的匠心与苦心。

清晨,我被鸡鸣唤醒。沿村道向上走,来到田野。稻茬尚在,太阳初升,金色的稻秆垛,嫩绿的紫云英,阳光如一把金粉喷枪,一道道从高处向村庄。不一会儿,竹林、村庄、山野金色一片,如诗如画。村庄则像一坛封存的酒窖,黑焦色的老墙根、老石槽、老梅桩多像那炒熟的麦子,它们是酒母,而那些白墙、水泥池又多像是饮熟的酿饭,时间把它们搅拌在了一起,紧压在窖坛里。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或更久远些,它该有怎样的醇香和回味,该怎样地令人沉醉呵。

此刻,一股温暖从脚底涌上。稻茬,像方阵,走进去,我踩着了米酒的根。我踩到了韧性,也踩到了烈性。是的,不然它是守不住这一方土地的。记得有人说,全国的村庄正以每年900多个的速度消失着,这是多么让人愀心的数据呀。眼前的四合院一定还记得大食堂的故事,记得挨饿的滋味。我想起老书记的话“不管天翻地覆,半山人有田有地有水,饿不着!”民以食为天,这才是硬道理。这也是半山人的底气。猛想起昨天在路上,遇见的大大小小像一家子的“半山”牛,它们走在马路中央,五头牛却走得浩浩荡荡,管你对面是宝马还是什么,也不躲也不怕,最动人的还是那个赶牛的农妇,她回头那神气的一瞥。我被折服了,这才叫真正的“牛”呢。我羡慕得真想下辈子做做这半山的牛,吃半山的粮草,喝半山的清泉,当然,一定要喝“半山酿”。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键时刻还是田寡妇力挺他
山漏
无酒无歌不是壮家人
小说连载《翠儿和她的傻爹》 第一章 抓周酒风波 邓延陆
民间|沂蒙鬼事:神秘酒客
民间故事:复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