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最难风雨故人来

那座在海峡之中的“东京城”奢华而美丽,房子大理石建造,洁白如镜,墙壁浮雕镶五彩玉石,窗花也黄金。因太繁华遭天帝妒忌,被怒沉东京城于海底,留下“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有人说,东京城,曾是泉州的最繁华的区,水中之城找不到了,但泉州还在。无需累赘的行囊,带一颗闲心走在泉州街头,看沿路红砖厝,听古老闽南话,穿越百种宗教建筑和百年西洋骑楼,你会发现有人当街立张八卦桌,摆上贡品,点上沉香,举香闭眼拜神明。这是泉州悠然恬淡地惊喜,像沉默的水中东京城一样静静等着你回眸。泉州,是被神佛庇佑的城。朱熹写过:“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从开元寺穿越到清净寺,在泉州城里,烟火氤氲不息,所闻的尽是沉香弥漫的味道,香火,就如同泉州独有的气味。如同圣地,万教朝拜于此,满城烟火皆信徒。泉州,是这样一个蔚为大观的地方。泉州鲤城区处处有这样的神佛香火,不同的宗教在这里聚合,清真寺的唤拜、摩尼教的圣火,基督教的祷告,佛堂的梵音,道观的清修,天后宫的呢喃,尽数地混融在一条街道里。连游佛四方的弘一法师最后也还是回到泉州,隐居开元寺静修佛事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人穿行烟火心香中内心安宁淡定,岁月静好是寻常。


泉州有六千个神明,但最亲切的妈祖。妈祖庇护着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让他们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里懂得生活收获希望。早前,在泉州沿海地方,放眼望去都是蚵壳厝,这是人们用牡蛎的壳拌着泥土建起的房子。那白灰相间的贝壳墙,如海洋的馈赠,带着海风的味道,在阳光中晕射出各种颜色,闪闪生辉。 泉州,还有点红,走在泉州街头,入目都是红砖红瓦。红色,古时是皇宫和寺庙的颜色。海上泉州,有冒险的劲头,不惜僭越礼制,把灿烈张扬的红色用在房子上,碧海红厝,艳丽地如同壁画。泉州的红,带有几分犯禁的侠气。生于闽南的人,与海为生,乘风破浪,勇立潮头,有令人叹服的冒险气质。走在泉州,你能看见庙宇也是红色的,走在佛门静地,总会安静踱着步伐,不是害怕惊醒神佛的好梦,只是在多年的风浪历练里,内心早已平静。

泉州人生于海,长于海,早就习惯在风浪不定中,过上最安定的日子。如那熠熠的蚵壳厝,经受了台风肆虐的狂暴,海风无声的腐蚀,百年来竟也丝毫没有变化,泉州还是那个敢拼的泉州。在泉州的吃食里,人们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古早味”。古早味关乎时间的最初味道,烹饪的初心和人在食物中注入的情感。自从海上丝绸之路没落以后,许多泉州人下南洋,带着闽南味道走遍了东南亚,引领他们回来的是味蕾里念念不忘的古早味,就是家乡的味道。就像有人说的:“只要这样的味道还在,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吃过一碗面线糊都能回到故乡。”
当唐声宋音灭绝于中原时,这里还保留着古音闽南语,这里的人们从晋朝洛阳便来此,当中原因为外族改变生活方式时,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祭祀和礼仪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了。有人说如果你想找到古中国最传统的生活,就到泉州吧。找一个祖上三代都是本地的泉州人,他们的生活就是一本民俗文化史。泉州人生活在错位的历史里,当与时俱进的世界驶入信息时代快车道,他们依旧承袭着古老习训,人人内心坚定且宁静。它并不在意那些快餐高铁太空的变化,因为它自身已经足够丰富。就像余光中说的:“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钟楼是泉州地标伫立于十字街头,承载着“泉州十二时辰”,城北朝天门下川流不息流光溢彩,临漳门闹中取静,新门街的灯光宜人,“源和1916”是泉州一代人的记忆创新让它富有了更多的生机。夜暮的通淮关岳庙肃穆璀璨,这里诉说着泉州人的信仰,清净寺的灯光温暖漫步人生路的生民,这里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丰泽街与坪山路路口夜色撩人,浦西万达万家灯火点亮了城市的夜生活,田安大桥绚丽多彩身姿妖娆,“泉州之眼”的摩天轮七彩霓虹格外闪耀,晋江大桥舒展地飞渡在母亲河上天工“开”物般展现了泉州兼容并蓄的特质。东海片区美丽的晚霞令人迷恋得窒息。东海大街穿梭的车流宛如时光述说着新区的变化,泉州湾大桥高耸的“三柱式”门形塔,积极向上代表泉州的海洋精神。四个花瓣在泉州湾畔“绽放”夜色,海边惠安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展现了闽南女子的刚柔并济。这样的泉州真好看,教人如何不想她?


泉州开元寺大殿,两侧石柱上由朱熹撰弘一法师书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楹联扑面而来。“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2019年白岩松来泉州发出的感慨被刷在多个街巷的墙壁上。“怎么就生活在这么个落后的地方”是泉州人一直的感觉,随着年迈古稀古城古巷古厝里的童年记忆唤醒客家土著以及海外游旅的部分神经,才觉得在这里长大委实也是一种幸运。泉州著名的八大景之首“小山丛竹”有很多古早故事,泉州人将古代说古早,唐欧阳詹、宋朱熹和近代弘一法师等先贤都在那里留下足迹,养老院里有一又高又大的礼堂,里头光线差,泉州高甲戏剧团在那里练功排练,石牌坊四周的破房一排三间的砖房,一位有名的和尚在这里逝去,那是弘一法师圆寂的晚晴室,也是他写下绝笔“悲欣交集”的地方。

贾平凹为校友题签的《泱泱中文系》作者、舟山方交良兄寄赠的《六桂堂藏师友翰墨》中发现泉州的“风雨故人”陈祥耀老人,交良在“天南海北”板块中介绍陈老说:“对于泉州的印象,是在中学地理课。泉州,印象中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后来有所接触的是很多泉州人来普陀山礼拜烧香,而且很多人是每年都要来一次。普陀山在泉州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令我很感动。朱熹曾说泉州,此地为古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可见泉州的宗教信仰和人的醇厚,至今古风犹存。认识了泉州的一个朋友,他的老师是陈祥耀教授,原来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是位92岁的老先生,书法很好。托他请陈老写了幅: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写在红色洒金宣上,笔笔老道,真是佳书。


后来,偶遇“六根”还是“地名古今”平台专门推送泉州的专题,便在后台留言:久违心怡的泉州,知道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老书家陈祥耀先生,期盼可以有泉州读者帮助联谊到陈老,但愿能笔墨因缘际会为愿为托!没想,很快就有一位叫“连真”的女子给我留言说可以帮助联系陈老,附及手机号码告知。原来她就是泉州知名的“风雅颂书局”创办人,成立三十年的书局古典时尚,匾额由仁杰题署,剑仆楷书楹联——市尘车马虽喧此处书香留过客,鲁壁流风未散何时天意启斯文。连真女史也是温润亲和、端雅大方的书香泉州人,她经过辗转将陈老在《泉州晚报》任职的儿子陈青蔚先生引介相识。

陈祥耀老人身姿清瘦腰板挺直,他的学生听他讲课细声细气,不紧不慢,流畅清晰,有一种沉着与稳定。有人说他是福建师大的一个宝,是中文系的系宝,是学校的校宝,是师生心目中的至尊宝,家乡人说他也是家乡至尊宝。九十多岁高龄的人知识谁都广博;九十多岁高龄的人尚能挥毫自如;九十多岁高龄的人还会侃侃而谈;九十多岁的人记忆思维比任何人都要强健,腹有诗书气自华,千丝万缕剥茧抽丝,方显出一个学者的分量与品格。他的诗词亦壮亦柔,壮者惊心动魄,柔者撩人心扉,有民国风范文人的特别气息;他的书法雄秀兼备,他的书论切中肯綮,老一辈书家堪与之媲美匹敌者鲜见了。与弘一法师一面之缘便有弘一的影子和意气。《弘一在闽南》《息影闽南的弘一等》专著是陈祥耀先生对弘一法师的深情致意。

陈祥耀先生,字喆盦,1922年生,福建泉州人。他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已九十五岁高龄的教授,一生以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研事业而知名。他还是擅长古体诗歌创作的诗人和独具苍劲老成风格的书法家。陈先生于1936年至1938年春季在泉州梅石书院昭昧国学讲习所读书,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1938年秋季至1940年,昭昧改办高中,他仍在校。1941年至1942年和1946年在著名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就读(1943年至1945年因避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停学回泉州)。1945年,他在泉州作《怀人绝句》组诗,除方孝岳先生一人外,所怀都是国专的老师,有校长唐文治,教授王蘧常、钱仲联、吕思勉、周予同、蒋伯潜、郝昺衡、鲍鼎、胡曲园、朱大可等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韵文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书协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著作已刊行有《五大诗人评述》《中国古典诗歌丛话》《唐宋八大家文说》《清诗精华》《哲学文化晚思录》《喆盦文存 》《  喆盦诗合集》《 喆盦 书法选集 》(五卷)。祥老治学着力于唐宋文学研究的同时,又着力于清代文学研究,并且是我国当今清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始终参与《清诗选》主编工作和《鲁迅全集》(新版)之《古籍序跋集》的诠释(定稿)工作。这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审为一级学科之前的两个重要科研项目。《清诗选》被列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阅读书目。《鲁迅全集》(新版)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认识和研究鲁迅有着深远的意义。祥老的教学科研透露出他厚实的国学基本功。解放前,他就读于著名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多位国学名师,如唐文治、王蘧常、钱仲联、周予同、胡曲园、郝昺衡等,文言文、白话文都得心应手。青年时期,就是古体诗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自为诗,则最宗杜陵香山放翁之诗史风范。"是我省诗坛的耆宿,刊有《喆盦合集》。他还是我国老辈知名书法家之一。他年轻时向弘一法师求教书法,大学时又拜师章草冠绝当代的王蘧常教授。《喆盦书法选集》于2005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他说:"学书皆先求似而后求不似,庶几成乎为我之书。"
陈祥耀先生恩师钱钟联教授(1908—2003),号梦苕,浙江湖州人,祖父逝世,随祖母入住江苏常熟舅祖翁同龢家,因著籍常熟。改革开放以后担任苏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导。1926年他以第一名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在上海大厦大学任教。1934年,他26岁时返回母校无锡国专执教。祥耀先生就学期间,修过他的《基本文选》、《诸子概论》、《诗文习作》课。在《诗文习作》课上,钱老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诗文必须在课堂上写当场交,未完卷的草稿要由他签名,补交时和謄正稿一起交。陈祥耀先生任过班长,代钱老收发同学的作业,他在国专因此和钱老接触较多,曾作《怀人绝句》怀念钱老:“瘦刻偏能雄丽兼,虞山诗格最精严。别来多少沧桑恨,犹自心香瓣礼添。”抒发作者尊敬师长的情怀,赞美钱先生“瘦刻、雄丽”两能相兼的精严诗格。钱老在苏州大学任教时,担任明清诗文研究室主任,在外担任过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及所属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1981年钱钟书力荐他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被尊为“国学”大师传为佳话。这时,他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李贺年谱会笺》《沈曾植诗校注》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校点《吴梅村诗补笺》《清诗三百首》《清诗精华录》《近代诗选》,他主编《清诗纪事》《清文举要》《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等已先后出版,此前他还参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历代论诗绝句选》等。而陈祥耀先生无锡国专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后任国立海疆学校(今福建师大前身校之一)讲师,1954年之后长期在福建师大中文系执教,担任过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钱仲联教授评陈祥耀《五大诗人评述》是“爱不忍释”,评《喆盦诗集》是“妙绪纷披,挹之不尽”。陈先生于1984年赴苏州参加全国清诗讨论会,与钱老教授久别重会,撰写《清诗讨论会喜晤梦苕师》一诗:“卌年远别历沧桑,问字人来鬓已苍。独愧逢时艰换骨,还教感旧欲迴肠。笺诗世共沾膏馥,琢句谁同守瓣香。重喜吟壇亲謦欬,可能憑仗探微茫。”这一年钱师76岁,师生情谊、悲欣交集溢于言外。


1984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编,各朝代文学总述条目写作人选大部分由所内专家承担,《清代文学》《清代文》《清代诗》的概述由陈祥耀先生应聘撰写,他担任元明清分支的编辑成员并负责编辑清代诗文词条目。当编委会正副主任评审陈先生所写的概述时,作为编委会副主任的钱仲联先生参加讨论,他对陈文加以肯定,讨论后一字不改地采用。1998年苏州大学为钱老庆祝九十寿辰,陈先生撰贺寿联:“著作何止等身,所发扬,上起鲍参军,下迄黄公度;诗人而兼学者,其遐寿,已逾陆务观,再超沈归愚。”联中“再超沈归愚”指清代诗人沈德潜,号归愚,享年97岁,这里是祝钱梦苕先生长寿百年。联文博得与会人士称赞写得很“雅切”,想不到钱老后来逝世是年登九五。2003年苏州大学又为钱仲联教授举行九十五寿辰庆祝会,陈先生又撰联:“自昔真命世诗人,曾无著述能同富;当今大师级学者,犹少康年得比高。”并亲赴苏州参加庆祝会。离开苏州后,陈先生又寄诗给钱老:“重向江南胜处行,烟波万顷太湖清。师门嘏祝期颐近,翰苑星欣斗极明。命世知音凋旧雅,传灯得髓望时英。归程奈是匆匆别,回首金阊不尽情。”钱老恰好因病住院,出院后回信说:“读此诗如读枚乘《七发》,使病情为之一减。”可惜钱老2003年12月4日逝世,两人再没有见面和通信的机会。陈祥耀先生在参与钱老九十五大寿的学术讨论会时,发表了题为《读<梦苕庵诗存>》的论文,称赞钱老的诗作出入百家,植骨杜韩,涵情义山,取炼于柳宗元、陈与义以下诸家,拓境于清代的钱谦益、黄遵宪、郑珍诸家,为钱谦益后三百多年来“虞山诗派”的唯一大师。其“著述丰富,嘉惠学林极大,群推为当今的国学大师。

钱仲联教授对他执教无锡国专时期所获取的成就颇为得意,他在《钱仲联学述》中说:“我在无锡国专任教将近十年,学生中以在文史领域研究卓有成就而著称于世的有马茂元、汤志钧、杨廷福、姚奠中、吴孟复、陈祥耀等人。”钱仲联教授与陈祥耀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是著名专家,二老对旧学问与新学问都有深研,均能撰写上乘的古体诗歌、文言骈散文和现代文,这在老辈学者中也为难得。他们都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六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人世间至为深切的师生情谊,一道攀登学问和事业的高峰,令人叹服感佩。

在这里,我们再品读陈祥耀老人《自镇江赴西安绝句八首》感知他不一样的人生过往和艺术旅途:

缥缈三山入望遥,山中高塔尚凌霄。
旧时铁瓮非无用,一失人和地利消。
——过镇江

五代干戈用武地,时平永叔记双亭。
群山绕郭难遥望,路柳初黄宿麦青。
——过滁州

宋室文怡又武嬉,江淮屏障久难支。
隆兴一败归和议,剩与诗人赋黍离。
——过符离集

刘季朱三初发迹,于今云气尚漫漫。
汉家业盛梁家污,天子曾难一例看。
——过砀山

楚汉相持世苦兵,荥阳京索旧知名。
关心最有香山叟,少日艰难此长成。
——过荥阳

千古黄流说害多,中流三柱砥长河。
如今峡水饶功用,激电滋田赖技科。
——过三门峡

高原重叠莽黄土,洞角春来吐白花。
此去欣传留故迹,半坡待访野人家。
——过灵宝故县

一水东流分界堑,三峰西踞护雄关。
朝廷枯朽凭坚守,劲敌长驱亦等闲。
——过潼关


以及《陈祥耀杂书江浙豫鄂行绝句十首》

去年秋浅未停车,四月今来绿意加。
不见绛云千树海,两回空负过楼霞。
——过栖霞

蒙馆旧居留故迹,低徊仰止有新人。
更谁发愤除魑魅,沥血为文四十春。
——绍兴访鲁迅遗迹其一

居民喜戴黑毡帽,童叟能摇乌篷船。
乍见便生亲切感,水乡风物见遗篇。
——绍兴访鲁迅遗迹其二

虞城过后又商丘,弥望平原不到头。
西去汴京询故迹,河高于屋有黄流。
——自徐州赴开封其一

 多少茅房换瓦房,途旁新种树成行。
防沙治碱初收效,大旱还欣麦穗黄。
——自徐州赴开封其二

太室山连少室山,何曾峻极压人寰。
茫茫禹迹难寻觅,却有陈王出此间。
——游登封其一

山下巍峨岳帝祠,汉唐传说事堪疑。
门前双阙图名古,可是元初旧迹遗。
——游登封其二

古柏庭前树十围,工程书院话风规。
后人嗤点权奸笔,天宝流传感应碑。
——游登封其三

少林遥指倚茏葱。车走泥泞费車童。
急雨骤风翻麦陇,黄涛万顷看登封。
——游登封其四

夏口浔阳半日间,风轻轮稳水波闲。
微微远岫云中露,淡抹长江两岸山。
——自武汉赴九江

中国书协顾问、岭南学者陈永正如此品读——陈祥耀先生是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最早知道陈先生名字是在1984年。那时刚购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清诗选》,拜读到陈先生执笔的“前言”,对先生的学问和见解都十分敬佩。两年后,在广州召开中华诗词研讨会,有幸拜识先生。曾以拙作面呈,蒙先生点评指导。尔后多次致函先生,均蒙赐覆。2005年编订拙著《沚斋诗词钞》,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先生乞序。数天后,收到先生寄来的序言,以文言文写成,长达千馀字,典雅精工。文末题署“陈祥耀拜序于福建师范大学之意园,时年八十有四”,更令我感动不已。陈祥耀先生,首先是一位学者、诗人,然后才是书法家。书法,于先生来说,只是“馀事”而已,但这作为“馀事”的书法,要比时下许多所谓书法名家、大家更有价值。作品能能否传世,也许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作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知识修养,三是审美认知,四是艺术技巧,五是社会成就。陈先生可以说是五者兼备。先生之书,植根于颜体。颜书雄浑沈厚,骨力洞达,历代仿效者多而成功者少。先生学颜,不专注一家。先以欧体立其骨干,再以赵孟頫、董其昌润其华彩,然后吸取翁同龢的神韵,博采众收,才自成一体。我认为先生学颜的成就,是可方驾二谭(延闿、泽闿),直逼松禅,而在钱南园之上.先生是一位学人,其论书绝句自有见地。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对所谓“创新”的态度。当代求新求变,已陷于误区。书者朝学执笔,暮己自夸其新,不知怎样做到“学古深广”而后到达真正“创新”的境界。先生在《论书绝句》及自注中对“创新之说”作了深刻的论述。二是对当代“主流书风”的批判。所谓“主流书风”,当是指当前书坛上的反传统书风。先生指出,颠覆传统,“可忧之事,莫大于此”,可谓意味深长。


从陈永正教授解读中我们不难领略陈祥耀老人非同寻常的书法造诣,从不同视角解析其人其书的多元内蕴和人格魅力。是的,陈祥耀老人在与钱仲联教授的人文学养滋润下,更拜师王蘧常先生得到专业书法厚重古拙的濡染,加之因缘际会弘一法师的开示点化以及言传身教心灵感应,终于成全如今醇厚温润、古风盎然的陈体书法,具有学人法书的人文卷气、庙堂气息的端穆清纯,不乏传统书家的丰厚积淀和法度基点,时时散发着虚怀若谷、厚德载物的笔墨心香,不愧为与泉州这座底蕴厚重的城市相得益彰,真的堪为一道不可或缺的人文风景。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头条号】、【百家号】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施议对编印陈祥耀教授《喆盦诗余存稿》
传承者:刘锁祥与恩师姚奠中
百年巨匠 | 王蘧常
我们的父亲王蘧常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王蘧常:不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