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为如何在最困难时开拓海外的市场

导语:最近《得到》组织了一门很特殊案例课《华为的选择》;是得到和华为官方联合打造的。 在长达7个月的研发时间里,课程人员采访了华为的研发、市场、人力、公关等各个条线的高管。那么近距离的观察。还接触到了很多从来没有公开的华为内部资料,比较真实地叙述华为是怎么迈过把公司做大这道门坎的。课程对于业者的价值就在于:在面对可能的关键选择面前,提供一整套“华为式”的参考答案。

开拓海外市场 怎样让客户说“哇”?

       陆音讲述:今天的内容不是去为华为公司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希望能从你的真实困境出发,把华为拉到你身边,成为你的顾问,让华为公司的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能够服务于你。

       它就是从一个挑战出发的。作为一家公司,如何快速争取别人——比如客户、供应链等等——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的难题。 

      华为公司当年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有创业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在自己没有名气、没有市场资源的时候,和潜在的客户建立联系,争取到人家的信任。有人说,这得靠贵人相助,或者打大量的广告;还有人说,这得靠现代营销方法,比如搞事件、蹭流量。

        这些都没错。但假设这些资源你都没有,这个时候,你还能怎么办?有人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极端情况存在呢?如果我什么都没有,就不应该进入市场。我告诉你,这种极端情况,华为就遇到过。它找到了方法。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

      一.到海外做生意

       首先我们讲,为什么会有这种极端情况存在。

       2001年,华为内部召开了一次誓师大会,会上提出了一个口号,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什么意思呢?就是走出国门,到海外做生意。

       其实1996年,华为就已经走出内陆,打入了香港市场。在那之后,它还不断派出考察团,去国际市场做调研,确定了先走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再向发达国家市场进军的战略。在拓展海外市场这件事上,华为一直在“小步快跑”。

       但是到了2001年,华为一下子把“小步快跑”调整为了“大步向前”。客户经理只要会说英语,能办签证,一律都往海外派。对于一些去艰苦国家的员工来说,公司每天发100美元补贴,相当于一个月多拿2.4万人民币。这可是一笔巨款。

       为什么要突然下这么大的本钱,加快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呢?是不是国内生意有盈余,或者前期道路铺得太顺,水到渠成?都不是。华为加快步伐的原因,用四个字概括,叫“迫不得已”。

       在那个时间点,华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发现,困难太多了。比如终端业务亏了钱。对,华为当时就做过一阵子手机,但是没做好;再比如因为小灵通的出现,国内一下子多了很多竞争对手,而华为坚决不做小灵通,这就让自己丢失了很多客户;还比如,内部一些同事跳出去创业,也对公司士气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如果这些事都是小打小闹,伤不到筋骨,那另一件事可是要命的。2000年商业世界最重要的事,就是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互联网和通信仅一墙之隔,欧洲的许多大厂,当时都是脚踏两条船在做事。一条船突然遇到了风浪,那大家自然就要加码另一条船。

       在之后我们会讲到,欧洲厂商历来是不降价的,华为也因此获得了生存空间。但唯有在2000年左右,欧洲厂商就像约好了一样,把通信网络设备,尤其是GSM设备的价格砍了一半。这就打到了华为的命门。当时公司唯一能保证现金流的业务就是GSM,也就是2G业务。欧洲友商这么一折腾,华为的处境就难了。

       但是这个时候,华为也不能瘦身,用削减开支的方法渡过难关。因为无线技术,尤其是3G的研发正处在攻坚阶段,当时急需其他业务输血。这个时候瘦身,就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坟墓。2001年,任正非发布了那封特别有名的公开信《华为的冬天》,说的就是“再不找到方法,我们就会死”。

        经过反复权衡,为了找到公司发展新的突破点,华为选择了冒险,墙里开花墙外香,出海。这就是华为在2001年突然加快拓展海外市场步伐的原因。

        什么要给你介绍这些华为当年的历史呢?很简单,回到这一讲的主题。为什么说你可能会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去争取客户的信任?就是因为有些市场,你是被迫加入的。万维钢“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另有计划”(万维钢)在一家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被迫加入市场的情况。

        二. 给客户超预期的体验

       茫茫的太平洋,可不是你家门口的小池塘。华为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海外客户对“华为”这两个字毫无认知。别说推销产品了,你都见不到人家的面。

       在采访中,一位当年的客户经理告诉我,那个时候他天天在客户楼底下转悠,遇到一个人出来就上去搭话,看看有没有可能顺藤摸瓜,找到对方的领导。最搞笑的一次,他打出租车,发现司机是一个从客户公司退休的老爷爷,于是大喜,说你不用开车送我了,我再多给你100块钱,你给我讲讲这家公司的事情。

       但是这种方法效果不可能好。有些员工在国外待了一年,连一个客户都见不到,精神上扛不住了,就申请了离职。在很多地区,华为常常是派出去七八个人,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三个。

        那它是怎么克服这个难题的呢?

       华为发现,自己其实有一个“优势”,如果它能称之为“优势”的话。这就是,客户对自己的不信任,超过了对一般公司的不信任。什么意思呢?

       华为发现,那个时候的外国人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甚至存有偏见。他们觉得中国人还穿着长袍,梳着辫子,生活很原始。一听华为是一家做高科技产品的公司,他们都觉得很诧异。就算有人对中国有基本的了解,也都觉得中国人做玩具,做服装还可以。做交换机,做通信网,那不是胡闹么。

       这为什么能称为“优势”?华为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它发现,因为客户对自己的期待低,所以提供一种“超预期”的体验就很容易。“超预期”的体验,说不定就会对双方建立信任关系产生帮助。

       反正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就试一试呗。华为私底下做足了功课。它找到一个方法,既不惊动客户,又能了解他们的需求。怎么做呢?去托人买那些已经过期的标书,或者流标的标书。

       这个过程有点像“捡破烂”。过期标书会显示客户以前的需求。通过分析,华为就可以去猜,客户现在有什么需求。有了这个分析,华为就有了交流的底气。“有一家中国公司专门捡破烂”,很多运营商就是这么着知道了华为的名字。

       另一方面,华为积极参加各大电信展。当时国际电信联盟(ITU)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电信展览会,每个国家也会举办自己的通信展。华为每年都要参加几十个这样的展览会。

       那在展览会上,华为采取什么策略呢?特别有意思,它不去推销产品。你不是对中国有偏见么,好,我就先让你看看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成就,还有大好的河山。

       华为给客户发的邀请函特别有意思。按理说,邀请函最重要的部分是产品说明,但是华为的邀请函更像一本画册。它用铜版纸印刷,名字就叫“Huawei in China”。打开看,每一页都是中国最美的风光照,还有改革开放以后,新发展起来的城市。这里有深圳的高楼、广州的大桥,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在黄果树瀑布底下,华为用非常非常小的字写着,自己在贵州解决了什么传输问题。

       这个方法起到了效果,很多客户一下子就感兴趣了。倒不一定是对华为感兴趣。大部分客户是对中国感兴趣。

       华为趁热打铁。它调动起了所有海外代表处,让它们给客户发邀请。只要你愿意来中国看一看,我管你的行程。当时从海外来中国,要在香港下飞机。华为就说,我给你订商务舱,订五星级酒店,甚至我带你在香港旅游。

       就这么着,很多客户代表抱着看一看中国的心态来了香港。当时香格里拉大酒店里满满住着的都是华为拉来的人,以至于很多同行都很诧异,“为什么这家公司天天开着大奔带着客户逛街,当冤大头?”

       来了香港不算完,最重要的是以香港为跳板,邀请人家来深圳总部参观。这个时候,前期通过“捡破烂”等方法获得的信息就派上了用场。华为告诉客户,你的需求我懂得,你来深圳看一看。一般的客户都不会拒绝,因为他们也没想到,华为能猜到自己的需求。那看看就看看呗。

       当时华为告诉客户经理,谁要是能把对方高层拉到公司,谁就是英雄,所有人给他庆功。来了公司,只要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任正非都亲自接待。不仅接待,还免费送设备给人家试用。

       这一整套打法,最终起到了效果。在这次采访中,老员工告诉我,很多客户在看到中国真实的样子以后,会说“哇”,因为眼前的样子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在来到深圳的园区以后,他们会说第二个“哇”,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的工厂、实验室这么整洁,这么先进;在试用了华为的设备以后,他们会说第三个“哇”,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一家中国企业也能生产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

       这三个“哇”一说出来,虽然不至于马上就拿到订单,但是双方的关系,可就拉近了。一位当年的客户经理告诉我,他在2008年和一家东南亚电信公司合作时,对方还特意告诉他,自己在2000年的时候去过深圳,见过任总,那次经历让他印象很深。

      3.怎么和陌生客户建立联系

       回到这一讲的主题:怎么和陌生客户建立联系,甚至信任关系?华为的案例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你有什么”不重要,“人家感兴趣什么”才重要。按照对方的兴趣点提供信息,把自己变成一个服务者,这是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一步。

       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启示。在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别忘了,你仍然拥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别人对你的预期。哪怕别人不了解你,通过你的标签、符号,他也会对你建立预期。给人家超预期的体验,让人家能说一声“哇,原来你是这样的”,这就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信任关系。

       一家小公司去拜访客户,给人家稳重、正规、落落大方的感觉,这是超预期;一家大公司去拜访客户,给人家不傲慢、低姿态、周到的服务,这也是超预期。如果你也能像华为一样,让人家连说几个“哇”,那后面的生意,就好谈多了。

       四.总结一下内容:

       1、有些市场你是被迫进入的,所以一定会遇到和陌生客户建立信任关系的问题;

       2、按照对方的兴趣点,提供人家想要的信息,这是叩开陌生客户大门的第一步

       3、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你依然拥有别人对你的预期。提供超预期的体验,这可能是你扭转局势的关键点。

       五.附录:

        1、任正非内部讲话(2002年)——

《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天的到来》节选

       国内市场现在短暂的困难期最能够锻炼人的思维,不能再用原来的老思想、老方法去看待问题。这样的时候,我们认为各个口各个地方各个系统部,都应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想想在你这个区里怎么实现市场的胜利。

       我认为很多东西已进入到一种理性状态,这种理性状态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

       我认为市场走进理性状态后对我们是有利而不是有害。原因是什么?运营商目前经营状况不是太好,利润不是太多了,会买什么呢?大家说:“那就买最便宜的东西!”

       我想如果你们家里装修,至少不会这么做吧,否则你老婆就把你开除了。

       如果你们家装修时说买最便宜的东西,你们家老婆是董事长,她是管投资的,她绝不认为你这种投资是有效的。反过来,她会认为必须发挥综合投资效益,那么她选择供应商时,就会更加趋于理智。

        我在拉美走了一圈,主要是宽带泡沫对他们拖累很大。现在所有这些大电信运营商找我谈话,告诉我两点:

       第一点,你不能放弃对窄带系统的开发;

       第二点,他们不会去再找小公司合作。

       为什么呢?美国IT泡沫的时候,许多小公司开发了新产品,现在装在网上,可现在倒闭了,没有维护了,不可避免地被撤下来,给了我们空间。这时候,运营商选什么?——是选公司。

        有些员工老是埋怨华为公司修了两个漂亮楼,浪费。我们在给生产总部做核算时候,把玻璃幕墙拿下来,给市场部,算在市场的核算里,做为他们的经营成本进行核算。

       为什么?因为这个玻璃幕墙是为市场部建的。因为,客户来一看,说这个公司很漂亮,不象垮的样子,把合同给它吧!所以说这个房子也是客户掏钱建的,不是我们掏钱建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我们是为客户服务嘛,客户看了舒服,我们就为他建。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路就是使客户对我们寄予一种安全感。

       这次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上海要建立一个房子,市场部是少数派,据理力争,最后把我们多数派说服了。修了一个美国AMBOY公司设计的上海研究所的基地,当然也包括市场部的办公机构和展厅。这里面有一条走廊,有22米宽,35米高,650米长,我看里面可以起降五台直升飞机了,可以在房子里面进行飞行表演了。

       市场部说,五年以后要把客户吓一跳,把他们震撼住,把合同给我们。

       创造一种合同来源的思维方式是多方面的,不要单纯的就那一个棋眼。

       去年,我和一个部门接触,我对他们很不高兴,我发现他们工作有问题。他们把工作面缩小到针尖那么大,搞来搞去似乎决策的就那么一个人,处级干部,副总裁级干部什么的都不考虑了。这是战略性、结构性的错误,所以那时我就提出要搞好普遍客户关系。

       我认为普遍客户关系,华为公司在近一、二年进展情况是很好的。小公司只搞一个二个关系,最关键的关系,成本最低。

       我们有两百多个地区经营部。有人说撤消了可以降低很多成本,反正他们手里也没合同。我们还要不断的让他们和客户搞好关系,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与西方公司的差别。

       我们每层每级都贴近客户,分担客户的忧愁,客户就给了我们一票。这一票,那一票,加起来就好多票,最后,即使最关键的一票没投也没有多大影响。

       我认为有必要动员大家,至少动员在座的部下,要输出一些到海外去,海外的进步是很大的。当时出来时,一些人认为公司不要我们了,把我扔出来了,出来几年一看,感觉在海外的锻炼很大的,进步很快,成长很快。这是客观事实。

       新的一年里,我们还会继续遇到困难,其实越困难时,我们越有希望,也有光明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内部的管理比较好,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也比较好。发生市场波折时,我们是最可能成存活下来的公司。

       2、一封来自华为公司董事的信——

       在《华为的选择》上线后,从华为负责公共和政府事务部门的总裁陈黎芳女士的一封信。,你能体会到华为的胸怀和境界,华为这家公司性格中的坦诚,谦逊和面对未来挑战的真实的焦虑感:

       "得到"是我每天上下班路上的朋友,这几天我也在听陆音老师讲《华为的选择》。他在发刊词中,用了“无私”这个词来形容此次华为的配合,我很感谢陆老师的这个评价。这个课程是"得到"团队的开发成果,我们只是提供了采访配合、内部资料等支持。

       我们追求真实表达,不过现在回看起来,苦痛和错误都是一带而过,光彩和成就却满满溢出。所以,我想以我在华为26年的工作经验补充一下,实际上,如果深入到华为的五脏六腑,我们仍然觉得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或做得很不够,其他公司存在的管理问题、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在华为也同样存在,只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尽量去减少这些问题。

       在经营方面,虽然公司规模快速增长,但经营效率还有待改进。在华为这个19万人的组织中,也存在着流程冗长、人员冗余、办事官僚、效率低下等大企业通病,我们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没办法只好出了一个规定“如果要新增加一个流程环节,必须要同时减少两个环节”; 我们还要警惕持续成功带来的路径依赖和组织异变。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变化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公司和员工敢于颠覆自己,敢于改变现状,而不是言必称过往经验,过去的成功未必是未来前进的指引。

       再比如华为一直强调和恪守”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但随着成功,部分干部员工开始自我膨胀,热衷于为客户指点江山,对客户的敬畏感开始淡漠,为客户服务的行动在弱化,一旦触及部门或员工个人利益,往往就会把客户丢到一边,要么是以领导为中心,或是以完成自我KPI为中心......

       华为是从很多挫折和教训中跌跌撞撞、摔打到今天的。90年代,我们像游击队一样,头上包一个白毛巾,腰里别两个手榴弹,误打误撞就冲到了世界通信市场,根本不知道国际规则。华为的做法就是把未来的预期回报提前透支,发放高工资,在中国人才市场上舀了一瓢油,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通过持续的高强度激励促进全球人才作用的发挥。

       回过头来看,华为过去30多年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条件,可能并不具有普遍的示范作用。我们更应感谢客户、社会对我们的关心、关怀和宽容。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是,华为并不完美,华为也不一定可以复制,如果能够把这种信息也传达给听《华为的选择》的得到用户的话,相信他们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他们都是高素质人群,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陈黎芳

       陈黎芳的信算是华为公司的高层对这门课的一个补充吧。作为读者,我们从这封信里,倒是在琢磨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时代的榜样是什么样的?过去,我们觉得,榜样就是优秀分子呗,就是它身上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呗?

       但是你看,榜样的英文是role model,直译过来是“角色模型”的意思。

       对,榜样最大的意义不是它本身有多优秀,而是说,它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为模型。它告诉我们,原来这条路也通,有人居然把这条路走通过,我们这些后人可以跟着走这条路。就拿华为公司来说,它的业务,它的很多具体做法,绝大多数中国公司没有什么可学的。但是,华为开创的一个公司的成长道路,一个新的公司成长模型,那就太价值连城了。

       《华为的选择》这门课发刊词里的那个比喻,现在看来非常精当:你是自己的探险队的队长,华为只是一个曾经走过这条路,到达过向往之地的另一支探险队。你现在走的这条路面对的挑战,可能是全新的,而华为那支探险队也不尽完美。但是,那支探险队毕竟到达过那个地方,它留下的探险日志,你不想看看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优雅地做好一名业务员(有效寻找客户的方法)
境界决定规模,你的企业为什么总做不大?
客户信任的是你的组织,还是销售个人?
职场3招,看高手如何取得客户的信任?(干货)
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客户真正沟通的十种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