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教一生,“裸捐”千万:这位中国诗词大家的传记电影孩子长大前必看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国庆档的热度过后,有一部影片悄然登陆院线。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唯美的纪录片,讲一位96岁老人的诗词人生,没有什么热度,但有看过的观众说:
 
“从片头空镜头,我就开始流眼泪,中间好几次都快抽泣,哭掉三包纸巾。”

我看完后觉得,这确实是一部“有门槛”的纪录片,但片中那些用山河湖泊、盛唐雅乐、吟诵等意象,所营造出来梦幻般的诗词之美,让人不得不赞叹。
 
这部文学纪录片是陈传兴导演“诗的三部曲”的终章——《掬水月在手》,片中主角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这也是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
 
在导演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一部女性电影:

其实我拍了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独》,呈现的是一个女人的百年史。

17次深度访谈,42位相关好友与学生的采访,如白先勇、痖弦、席慕蓉等等,足以让孩子了解这位传奇大师的诗词人生,以及诗歌中的美。


孩子年纪小时,应该多背诗
 
1924年,叶嘉莹生于北京四合院的书香门第。小时候她不能出去上学,只能待在家里读书。


在她3、4岁的时候,爸爸教她识字、念字号。因为家里人都爱读诗,在他们的影响下,在不大认字时她就非常喜欢背唐诗。
 
一开始伯母按照《唐诗三百首》的编选顺序来教她读,但没有给她详细具体地讲解诗,也没有教她体式,只是让她一首一首地背诵。
 

现在我们很多老师教孩子读诗,是不主张在不懂的情况下背诵的。但是叶嘉莹先生觉得,年纪小的孩子,实际上老师或家长不需要跟他们讲太多,应该利用小孩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
 
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这些从小背下的古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体验不断丰富,会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比如,叶先生小时候读李商隐的《嫦娥》时,是没有什么的感悟的。二十多年后,她在台北教书时,讲到《资治通鉴》的《淝水之战》,从文中提到的“云母车”,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嫦娥》里的“云母屏风”。
 
(叶嘉莹在台湾任教时给学生讲课)
当她默诵起这首诗时,她眼前浮现的不只是“屏风”、“烛影”、落日残辉、碧海青天这些唯美意象,而是突然间体悟到了诗人蕴含其中的悲哀和孤寂。
 
因为此时的她,已经身经患难,读懂了李商隐那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受。

身处异乡,与家人、师友水天相隔,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勉强维持生活,四下茫然,与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共鸣,这时,才觉得自己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一世多艰
是诗词救了她
 
诗,是我们抒发心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蒙和教化的最好载体。

这跟孔子提出的“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让人变得温柔敦厚。对于叶先生来说,诗确实让她从一个性格毛躁的小女孩,变得温和沉稳了起来。


从童年时隐士背诗、到少年时作诗,再到年长时教诗,成为同领域成就最高的研究者之一,“诗”成为了她情感表达和人生经历的投影,小到生活点滴,大到人生大事,都在诗里。

从北京到台湾,又从台湾到美国、加拿大,她带着诗词走过了大半个地球,诗词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同时也造就了她,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家。
 
但是她却说:“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叶先生坎坷又不凡的一生。
 
17岁时,母亲去世,她悲痛欲绝,借诗感伤,作诗《哭母诗八首》: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1948年随丈夫远赴台湾,又因为丈夫的缘故,身怀六甲时被迫入狱,让孩子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度过了哺乳期。

出狱后,凭着在中学教书的微薄工资,抚养孩子,维持生计。在台湾的18年,背井离乡,生活极为艰辛。

(叶嘉莹与女儿)

丈夫出狱后,脾气愈发暴躁,阴晴不定,语言侮辱,暴力殴打。她每天都活在恐惧中,有一段时间甚至做梦,梦见妈妈要把遍体鳞伤的自己带走,脱离苦海。

(叶嘉莹一家四口合照)

婚姻的不幸,家庭支离破碎,她还是能“轻而处之”。她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你要身经百战,你才会对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无论前面的人生有多艰难,诗词都把她渡过去了。
 

就在她想给女儿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时,现实给了她致命一击——大女儿夫妇在车祸中双双去世。

她悲痛欲绝,但还是强撑着身体回到学校继续教书,并写下了这首《哭女诗》:“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一句“迟暮天公仍罚我”,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


电影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幕,就是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在影片最后的一段话:

“我觉得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

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但叶嘉莹,做到了。

 
一生中
她最看重“教师”的身份
 
很多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年纪小的孩子学古诗,因为里面的古典太多了,孩子听不懂的。
 
教书多年,叶嘉莹先生则认为,只要你通过有趣的方式教孩子读诗,比如唱歌、游戏、讲故事等,古典多一点也没有关系。
 
“古典就是古代的故事啊,哪个小孩子不爱听故事?怎么就不能教?”
 
她喜欢教孩子读诗,也曾经在天津南开幼儿园任教过。甚至在92岁时,给孩子精心挑选了218首古诗词,做成儿童古诗读本,还亲自配上讲解和吟诵。


无论是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上百所国外名校,还是南开大学,只要有叶先生讲课的身影在,课室必定是座无虚席。连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当时都被挤到只能在讲台下听讲。


而且她的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到网上后,还成为了讲诗词的“网红”。年轻的孩子觉得她讲课很有趣,“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的诗、她的诗词课,真的影响了国内外很多人,连作家白先勇都说,“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


“而我是知道古典诗词的好处的。知道了而不传述,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所以我的余生还要讲下去。”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同时也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白先勇在电影中接受采访时说:“叶先生我想她跟我一样,对传统文化的没落,都很焦虑,很心急。”

 
作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她,为了传承诗词,2018年捐赠毕生积蓄1857万元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而在2019年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弱德之美”
 
很多人说,在叶嘉莹先生身上看到了“弱德之美”。
 
何为“弱德之美”?
 
这其实是叶先生自己创造的一个词,来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自己觉得:“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她这一生,无论是漂泊他乡,孤独无援;还是婚姻不满,甚至是丧女之痛,这些苦难都没有彻底击垮她。而是自己默默承受,慢慢消化,继续承担起自己传承诗词的使命,书写了自己的诗词人生。


写到最后,感慨万千,突然看到一句影评,觉得非常贴切:

她在诗词里寻到了天地,这天地帮助她跃出私己的需求,抵达了广博的对于生的热爱。

也希望每一位阅读诗词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天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叶嘉莹先生品读最美诗词
推荐!叶嘉莹先生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
叶嘉莹:古诗词给孩子感动之力
微博
叶嘉莹力荐的诗词学习“妙法”,孩子一学就会!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