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汉医学桂枝去芍藥加茯芩白朮湯之注釋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苓朮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論》自著者落筆至於今日,約二千餘年,其中經多數醫家之注釋改竄,故或以注文混入於本文中,或依改竄本而傳,故其何真何偽,往往難以判斷,疑問處不一而足,本條亦同此例,「去桂」之二字即疑問之焦點也。
尾臺氏曰:「桂枝去桂加茯苓朮湯之『去桂』二字可疑。太陽篇瓜蒂散條曰:『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是頭痛項強者,本桂枝湯證也。今雖已服桂枝湯,或下之,然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不止者,是桂枝湯證依然存在也,故不應不用此證之主藥桂枝。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諸方,其所去加,皆不過臣佐藥,可以證矣。
後讀徐靈胎之說,與余意如合符契,益信鄙見之不謬。成無己亦曰:『頭項強痛,翕翕發熱,雖經汗下,邪氣仍在表也。心下滿微痛,小便自利者,則將成結胸。今外證未解而無汗,小便不利,則心下滿微痛為停飲也,與桂枝湯以解。外加茯苓、朮以利小便,行留飲也。』由是觀之,則成氏所注之本,必無「去桂」二字也。」
吉益南涯以「去桂」為「去芍藥」之誤,舉其理由曰:「本『去桂』也,今從《醫宗金鑒》作『去芍藥』,歷觀此證無『去桂枝』之理。此因水氣結滯而心下滿微痛,致頭項強痛,不逐心下之水,則不得外發,故雖服桂枝湯,或下之,亦不解也。今加茯苓、朮以逐水氣,以桂枝散其滿,去芍藥而欲專其力也。試觀逐水氣之劑未嘗有芍藥,故知當去之。」
前列二說,若依尾臺氏說,則本方宜稱桂枝加茯苓朮湯,而「去」,字全無意味。故余意準南涯氏說,認「去桂」二字為「去芍藥」之誤,應名本方為桂枝去芍藥加茯苓朮湯。
本方為桂枝湯之去加方,於理當汗出,今翕翕發熱無汗者,此理自南涯氏說雖非不能推究。但太倉氏所著《麻疹一哈》云:「發熱之時,固無留飲凝結,腹氣和暢,表氣通透,則為疹子之候備,用藥宜表汗之;若留飲凝結而腹氣不和暢,則為疹子之候不備。
蓋因他證先見故也,宜詳悉腹候以處之。留飲解散,腹氣和暢,則表氣通豁,疹子易從汗出矣。」
就上說觀之,本方證之無汗者為小便不利之結果,心下微滿痛,即為胃內停水明矣。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朮湯方
桂枝、大棗、生薑、茯苓、朮各7 克,甘草5 克。
煎法用法同桂枝湯。
茯苓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茯苓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則安魂養神。(《本經》)
止消渴、好睡、…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器,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別錄》)
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甄權)
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
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元素)
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理。(李杲)
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破結氣。(甄權)
瀉心、小腸、膀胱之濕熱,利竅行水。(時珍)
茯苓皮
【主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時珍)
【發明】
宗奭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
元素曰:「茯苓,…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虛熱也,止瀉也。」
杲曰:「甘而淡,降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治驚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能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志,安魂魄,養精神。(《別錄》)
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甄權)
神木
【主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
治腳氣痹痛,諸筋攣縮。(時珍)
《本草備要》曰
茯苓-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氣於腎,使熱自小便而出),寧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治憂恚驚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乾、咳逆嘔噦、膈中之廢水(脾虛之所致)、水腫淋瀝、泄瀉遺精,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生津止渴,退熱安胎,為松根之靈氣凝結而成,以大如斗、色白堅實者良。…皮專行水,治水腫膚脹。
茯神-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以入脾胃之用為多,茯神以入心之用為多。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療風眩、心虛、多恚、健忘,即抱茯苓之根而生者,去皮及中木用之。茯苓之心木名黃松節,療諸筋攣縮、中風喎斜、心掣健忘。
求真按:「茯苓、茯苓皮、茯神、神木,其效略同。」
《藥徵》曰:「茯苓,主治心悸及肉筋惕也,兼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曰心下悸,曰臍下悸,曰四肢聶聶而動,曰身動,曰頭眩,曰煩躁,一是皆悸之類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則治,其無悸證者用之亦未見其效。然則悸為茯苓所主治,而小便不利,其兼治也。頭眩、煩躁亦然。」
《觀證辨宜》曰:「裡水外行而疼痛者。發熱汗出,朮、苓主之。吐水者,茯苓、澤瀉主之。心下痞,…曰頭眩,曰小便不利者,水滯而氣不行也,茯苓主之。心下悸,曰頭眩,曰厥,曰癲眩,是水氣上攻之證也,茯苓主之。心下滿,曰上衝,曰頭眩,曰小便不利,有氣逆之證者,茯苓主之。咳,…水在血分而致者,茯苓主之。」
本藥之作用,雖如前諸說。然由余之實驗,本藥以利尿之頻數或減少,與胃內停水及心悸亢進,或肌肉之間代性痙攣為主目的,而仲景論及前諸說為副目的,其症狀不問為神經性與心臟或腎臟原因性,皆佳也。
朮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朮,主利水,故能治小便不利及自利,兼治身體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此說雖非全屬無稽,然利水非獨本藥之特能,他藥亦多有此作用。故以利水為本藥之主治,不惟不妥當,由此抽象的解釋,臨床上將如何處之乎?
朮之為利尿藥,毋待辯矣。然於臨床上為腎機能障礙之徵,此尿利之頻數或減少與胃內停水為主目的,仲景論及下記諸說為副目的,乃可應用之也。故其作用頗類似於茯苓而實異。本藥性溫,含特殊之揮發油,故能刺激胃腸黏膜使之充血,此等臟器有急性炎證時,即中醫所謂有裡熱之際,假令其適應證雖具備,亦宜忌之。先宜治療急性炎證,然後可用此藥也。
或以為尿量減少為腎臟機能障礙之徵,是矣。然小便頻數證亦為此機能障礙之候者,乃因小便次數增加,而尿量反減少也,即腎臟機能發生病變之症狀也。尿意頻數之際,有苓、朮、澤瀉等對證利尿劑,或對證劑加用此等藥物,而腎臟機能尚不至嚴重的衰弱時可得援助,以驅逐水毒則病自能痊愈。
凡胃內停水者,由於胃肌之衰弱,胃壁緩弛,若再因心臟或腎臟有障礙時,尿排泄量減少,以致尿毒蓄積在其他體部。在停水不十分嚴重時,每能容於組織內而肉眼不易察覺,然於緩弛之胃腔內之水毒,由打聽觸診最易於確認。此胃內停水與尿利障礙均得以茯苓、朮、澤瀉等應用之。有此主要目的之時,若用本藥,則此停滯之水毒通過腎臟而排除於體外。同時此藥含有揮發油,能發揮健胃作用,若得他藥之協力時,西醫雖稱為難治之胃擴張證亦不難治之。
今欲證鄙見之不誤,揭許叔微之體驗談於下。
《本事方》曰:「微患飲澼三十年,自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只右邊有汗,左邊絕無,自揣為澼囊。如有水窠臼時,窠不盈則不行,但清者得行而濁者停滯,以無可決之路,故積至五六日,則必嘔去也。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若不燥脾以去濕,宜崇其土以填窠臼,乃悉摒諸藥,只以蒼朮、麻油、大棗為丸,服三月而疾除。由此常服之,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食如故。」
【註】
意譯此文,則許叔微自身患胃內停水證三十年,胃內有水鳴,左季肋部疼痛,食欲減退,吞酸嘈雜,故飲酒則輕快。然十數日後,必吐出酸敗之胃內容物。夏季右半身常有汗,然於左半身則無,故自己想象為胃擴張,於其內有停水。揣摩其理,凡胃擴張而停水,恰如水在凹所,不充滿則不流出。停水中之澄清者能流行之,然汙濁者則停滯無去路,故漸次增量,積至五六日,必嘔吐以排出之。夫胃原忌水之停留,若不去此停留之水,以乾燥胃,當無治愈之期也。因悉止從來所用諸藥,只服蒼朮、麻油、大棗為丸,至三月後,殆已痊愈。自此之後常服此方,無嘔吐疼痛諸證,至於飲食亦如健時云。
許氏之說病理雖甚幼稚,然朮之去胃內停水,有健胃之殊效也明矣。而關於此藥物之利尿作用,雖無何等言及,然據不發汗、不嘔吐、不下痢觀之,則胃內停水由利尿排除,無疑義矣。
本藥用於身體煩疼者,乃以由尿利障礙,水毒久於關節內停蓄,則引致身體煩疼。而其理則如下之淺田氏說。
骨節疼痛者,其痛及於最裡者也。《說文》云:「骨節者,骨肉之竅也。」蓋三百六十骨節,為神氣游行出入之處,而即為邪氣游行出入之處也。是以不惟風寒迫於此,如痰飲、梅毒,久鬱於內,則亦能為骨節疼痛。《論》曰:「濕流關節。」是也。
如是則尿利障礙與胃內停水為主目的,身體煩疼為副目的而用本藥。則隨胃內停水被驅逐,而關節內之水毒亦隨之消失矣,故身體煩疼不治而自治也。
茯苓、朮、澤瀉,用於水瀉之下痢者,乃因小便不暢,水毒停滯於消化管內,至一定程度時,腸管發生水瀉的下痢,以代腎之機能。此時用茯苓、朮、澤瀉,則此三藥能恢復腎機能,而消化管內之水毒由腎臟排出,故腸管水分減少,則不致下痢,是中醫以利尿劑治下痢之慣用療法,因知腸管與腎臟有表裡相互之關係也。
其他病證亦有用本藥者,亦可由上理推究之,茲從略。今舉諸說於下,以資參考。
《本草綱目》曰
朮【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寒、濕痹,死肌。…消食。(《本經》)
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別錄》)
治心腹脹滿,腹中冷痛,胃虛下利,多年氣利,…止嘔逆。(甄權)
反胃,利小便,…補腰膝,長肌肉。治冷氣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大明)
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元素)
理胃,益脾。…主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身體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臍腹痛。(好古)
蒼朮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除惡氣,弭災沴。(弘景)
主大風痹,心腹脹滿。…止嘔逆,下泄,冷痢。(甄權)
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人冷氣癥瘕,山嵐瘴氣,溫疾。(大明)
明目,暖水臟。(劉元素)
除濕,發汗,健胃,安脾,為治痿要藥。(李杲)
散風,益氣,總解諸鬱。(震亨)
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時珍)
《本草備要》曰
白朮-苦燥濕(《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甘補脾,溫和中。在血補血,在氣補氣(同血藥則補血,同氣藥則補氣)。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燥濕則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瀉(泄瀉者,水瀉也,凡水瀉者,濕也),消痰水、腫滿,黃疸、濕痹。補脾則能進飲食,袪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化癥癖(同枳實則消痞,一消一補,名枳朮丸,因脾運而積化也),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血燥無濕者禁用。能生膿作痛,潰瘍忌之。
蒼朮-甘溫,辛烈。燥胃強脾,發汗除濕,能升發胃中陽氣,止吐瀉,逐痰水,消腫滿,辟惡寒(辟一切嵐瘴邪惡,暑濕月焚之為佳),散風寒濕,為治痿要藥(陽明虛則宗筋縱弛而帶脈不引,故手足痿)。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鬱,燥結多汗者禁用。
求真按:「由弭災沴及辟惡氣觀之,則朮如有殺菌性,其當否雖未明,然本藥含特種之揮發油,則或然歟。此問題暫置之。若夏時以此薰室內,則蚊群悉死而墜落,由是觀之揮發油,則此藥有殺蟲性之確實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苓散医案补充
经方读书学习随笔摘录(四):炙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
本草思辨录-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醫學三字經(全本)
谈经方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